2014年,湖北三峽農商銀行以“六反六興”作風建設為抓手,大力開展“深耕四區”工作,加快轉型發展,優化支農服務,防控各類風險,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今年以來,全市農商行搶先抓早,存貸款業務領跑同業,去年末,各項存款余額410億元,比年初增加48億元,增幅位居全市金融機構首位;各項貸款余額253.8億元,凈增26億元,信貸投放總量穩居全市銀行第一。
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該行充分發揮地方銀行一級法人的優勢,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優化服務,全力支持宜昌推進“一主兩副、現代化特大城市”建設。服務客戶276萬多戶,其中農戶165萬多戶,居民68萬多戶,涉農企業3200余戶,服務中小微和“三農”戶(人)數穩居全市銀行第一。全市農商行稅收入庫3.1億元,同比增加3775萬元,近三年累計上交稅收8.29億元,稅收貢獻繼續穩居全市銀行第一。
一是開展“進村入戶”,激活農村金融需求。己為56.1萬農戶建檔授信,累放農戶貸款51.8億元,支持5837戶農村經營大戶,發放貸款5.48億元;支持499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放貸款4980萬元;支持稻花香、蕭氏等188戶涉農龍頭企業,發放貸款24.7億元;支持51個新農村建設項目,發放貸款8700萬元;建立信貸工作室355個,相互掛職682名, “雙基雙贏合作貸款”授信金額3.9億元;在行政村建立惠農服務點,布設卡樂付及POS機9247臺,村級惠農金融服務點覆蓋面10096。去年末,涉農貸款余額188億元,占全部貸款的81.7%,比年初增加16億元。
二是開展“進園入企”,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為宜昌高新區的授信3億元,與孵化產業園簽訂合作協議,成為孵化產業園的主辦銀行。為三峽廣告產業園授信3億元,全力支持宜昌文化經濟建設。與19家商會進行合作,授信50億元。包括山東商會、泉州商會等,支持商會會員200多家;支持6000多家上下游小微客戶2.3萬市場商戶,授信總額60億元。新增中小企業貸款15.9億元,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10億元,占貸款總額的47.896。
三是開展政銀企對接,支持了一批重點項目。與夷陵、伍家、點軍、枝江、遠安等縣市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300億元;支持省市重點項目46個,授信100億元;發放貸款50億元,支持了遠安城鄉一體化建設、江南新區等城鎮化建設重點項目,支持遷村騰地、住房改造及水、電、路“三通”設施建設。發放貸款4940萬元,支持市二醫院、長陽一中等公益服務設施建設。
扶農助小成效卓著
一是著力打造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響應市委、市政府政府一系列強農惠農措施,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商行”和“合作社+農商行+農戶”金融服務模式,投放5億元支持了夷陵區秀水天香茶葉公司、土老憨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今年,針對傳統小額農貸難以匹配,自身積累不足難擔保,單個信用不足難貸款的問題,開發出“助農貸”產品,由政府主導、農戶自愿、銀行參與,共同組建農民互助合作基金,農民抱團增信,分散風險;在遠安探索建立“政府+銀行+農民”的經濟互助會,由農商行為會員提供金融服務滿足會員用于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等金融需求,先期己對大自然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何家灣昌林有機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社進行了支持。
二是支持民生工程。加大對創業青年、創業婦女、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的金融支持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支持各類弱勢群體,發放下崗再就業貸款累計發放5160萬元。發放婦女小額就業貸款,累計發放1032萬元,幫助150名婦女創業。
三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在1171個行政村安裝終端3189臺,設立助農取款站1073個。在夷陵區官莊村開立全省首家村級“金融便利店”,使農民和個體工商戶足不村鎮就能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
四是創新產品支持實體經濟。今年來先后開發的“助農貸”、“助小貸”、“保證保險貸”等系列新品種利率定價遠低于其他品種,擴大了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增強農村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此外,三峽農商銀行在“走出去”戰略上取得重大突破,三峽農商銀行武昌支行已經取得中國銀監會和湖北銀監局批籌和開業許可,成為全國首家地市在省會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的農商行,實現將管理和資本輸出去,將稅收和資金引回來。與此同時,該行發起了通山、神農架、崇陽、石首和江陵五家異地村鎮銀行設立工作,并于12月30日召開了發起人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