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剛



臨武縣城
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大好形勢下,粵桂湘邊縱隊連江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周明奉命率部670余人,于1949年4月23日從廣東省陽山縣東坑坪出發(fā)向湖南省宜章縣笆籬堡進軍,然后兵分三路向東、中、西伸開。周明和蔡雄副政委親率中路部隊,向宜(章)臨(武)邊發(fā)展,向臨武方向推進。
6月上旬,連江支隊司令部在宜章縣黃沙堡召開團級以上干部參加的擴大會議,研究向臨武縣進軍的問題。會議決定由第一、二、八團共1200余人組成主力部隊向宜(章)臨(武)邊推進,第十團進入臨武東南,第七團進入臨武西南,形成三面包圍臨武的態(tài)勢,準備相機奪取臨武縣城。在此情況下,剛上任的臨武縣長雷孟炎只好率湖南省保安團、自衛(wèi)隊及縣府部分職員數(shù)百人逃離臨武。連江支隊第十團離縣城較近,很快獲悉縣城空虛的情報,遂于6月26日,由團長兼政委黃孟沾率部進入臨武縣城,接著連江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周明率部1000余人進城,臨武縣城首次獲得解放。
連江支隊為了繼續(xù)轉(zhuǎn)戰(zhàn)于粵湘邊廣大地區(qū),于7月5日主動撤離臨武縣城,由支隊首長率領(lǐng)實行分兵活動。臨武縣長雷孟炎得知連江支隊撤離縣城后,于7月12日潛回縣城。連江支隊第十團接報后,于15日晚9時從土橋村出發(fā),16日拂曉分兩路攻城,天亮時結(jié)束戰(zhàn)斗,臨武縣城第二次獲得解放。
廣寧縣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廣寧縣是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所在地,是縱隊游擊活動的中心根據(jù)地,解放廣寧縣城意義重大。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之后,國民黨廣寧縣長古紹轍見大勢已去,秘密派人往香港聯(lián)系并通過李濟深向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請求起義。華南分局決定由綏賀支隊第一團負責與之談判。但古自恃還有點軍事力量,可以與游擊隊討價還價,還持觀望態(tài)度,猶豫不決。于是,綏賀支隊第一團決定采取軍事行動,實行夜襲縣城北面的北樓崗,殲滅古手中的王牌——保安營機炮連,給古紹轍以沉重打擊。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下,古紹轍于8月25日率廣寧縣保安營及縣府部分文職人員300余人舉行起義,投奔游擊區(qū),接受粵桂湘邊縱隊改編為綏賀支隊暫編第二團。古紹轍起義后,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岳委派廣寧縣黨部書記陳嗣運接任縣長。
夜襲北樓崗的勝利和古紹轍的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在廣寧縣的反動統(tǒng)治。粵桂湘邊縱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于8月下旬由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梁嘉親自指揮,發(fā)起了解放廣寧縣城南街鎮(zhèn)的戰(zhàn)斗,采取四面包圍,兩路進攻、中心突破的戰(zhàn)術(shù)解放廣寧縣城,參加攻城的部隊有邊縱獨立團、綏賀支隊第一團和暫編第二團。9月3日拂曉,攻城戰(zhàn)斗開始,經(jīng)過幾小時的激戰(zhàn),將敵擊潰,攻城入縣府,縣長陳嗣運率部從西門乘隙狼狽逃竄,廣寧縣城宣告解放。
德慶縣城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8日,國民黨華南軍政長官公署西江指揮所第三清剿總隊長廖強率部380余人向野戰(zhàn)軍繳械投誠,西江重鎮(zhèn)肇慶宣告解放。
10月18日晚,駐德慶縣城的國民黨第六十三軍第一八六師師長李榮梧和德慶縣長嚴博球,在驚聞廖強投誠、肇慶解放的消息后,連夜率領(lǐng)殘部撤出德慶縣城,橫渡西江南逃。當時,活動在德慶縣城附近的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第二團的徐鏡泉、趙儉生兩支武工隊隨即進入縣城,設(shè)防警戒,維持治安。但在20日中午,形勢突然發(fā)生變化,正在潰逃的敵第六十三軍、第七十二軍殘部4萬余人進入德慶境內(nèi),我已入城的兩支武工隊被迫撤出縣城。此時,已經(jīng)南逃的國民黨縣長嚴博球趁機竄回德慶縣城搶掠物資、焚燒文書檔案。
在人民解放軍追擊西逃之敵的強大軍事壓力下,國民黨華南軍政長官公署西江指揮所第三清剿總隊第二大隊長梁本盈于10月22日率余部200多人,攜機槍5挺、電臺一部及其他武器向綏賀支隊投誠;23日,敵第六十三軍、七十二軍逃離德慶縣境,德慶縣長嚴博球也率殘部再次逃離德慶縣城。當天,綏賀支隊司令員陳勝、政治委員葉向榮率第二團開進德慶縣城,受到各階層群眾的熱烈歡迎,德慶縣城宣告解放。
開建縣城
廣東省開建縣(解放后與封川縣合并,現(xiàn)稱封開縣)縣城南豐鎮(zhèn)位于賀江中游,地處兩廣邊界要地,國民黨反動派在此經(jīng)營多年,反動勢力相當雄厚,國民黨廣東省當局吹噓其為“反共模范縣”。當時,駐守縣城的國民黨軍隊達500余人,組成一個堅固的防御體系,妄圖做垂死掙扎。
在南下大軍入粵作戰(zhàn)前后,綏賀支隊司令部曾多次派出工作組到開建,策動國民黨軍政人員棄暗投明,舉行起義。南下大軍入粵,國民黨大勢已去,在綏賀支隊開建工作組的積極敦促下,駐開建縣的國民黨華南軍政長官公署反共保民第三大隊大隊長鄧卓魁和國民黨廣東省第十一、十二區(qū)水陸警備指揮部獨立大隊大隊長莫延湛,于1949年11月6日凌晨3時率部400余人宣布起義。綏賀支隊在接收鄧、莫起義后,立即指派第六團暫編第二營營長王烈生率部200余人聯(lián)合起義部隊攻打開建縣城南豐鎮(zhèn)。
11月6日零時,總攻戰(zhàn)斗打響后,攻城部隊在起義人員作內(nèi)應(yīng)的配合下,首先包圍縣警察局,迅速解決守敵,占領(lǐng)了警察局;縣城外圍雞仔頂?shù)氖財硲{借有利地形和堅固工事負隅頑抗,負責主攻的第六團暫編第二營連續(xù)發(fā)起攻擊,斃敵9人,傷敵多人,沖上雞仔頂,占領(lǐng)了制高點;盤踞在縣府的敵保安營在攻城部隊的強攻下,于上午7時許,舉手投降。此時,國民黨開建縣長伍穗新仍在當鋪大樓負隅頑抗,不肯投降;但在攻城部隊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經(jīng)過兩次談判,伍穗新終于在當天中午被迫繳械投降,至此,開建縣城南豐鎮(zhèn)宣告解放。
懷集縣城
懷集縣地處綏江上游,賀江之北,是廣西東部邊陲要地,解放后的1951年5月劃歸廣東省管轄。早在1947年,粵桂湘邊區(qū)人民解放軍已在懷東、懷南開辟了游擊區(qū),1949年9月又派武工組深入懷集東、南、西、北、中各區(qū)和縣城,發(fā)動人民群眾,組建武裝隊伍,10月底成立“廣東人民解放軍綏賀支隊懷集總隊”,為加速懷集的解放打下基礎(chǔ)。
11月中旬,綏賀支隊第六團按支隊的命令,布置梁鐘琛等人成立“解放懷集西路軍事委員會”,于23日在梁村集結(jié)700余人槍,編成2個大隊,參加解放懷集縣城的戰(zhàn)斗,24日分兵夾攻縣城,迅速占領(lǐng)國民黨懷集縣政府、縣警察局兩個據(jù)點。與懷西部隊攻城的同時,懷中區(qū)中隊布防于保寧一帶,以截擊從縣城北竄之敵。
在懷東區(qū),11月20日,“懷集東路團部”團長蔡燦光率部400余人向縣城進發(fā),沿途匯合了各鄉(xiāng)自衛(wèi)隊共800余人,24日向廣西省保安獨立第七營馬嶺頭陣地發(fā)起攻擊,雙方展開激戰(zhàn),在懷南區(qū)部隊和懷中區(qū)部隊及時趕到參與戰(zhàn)斗的情況下,把馬嶺頭敵人打得亂作一團,敵人戰(zhàn)敗后夜竄北區(qū),被駐在中洲的“懷北營”(即桂東人民解放總隊賀信懷邊游擊大隊第九營)窮追猛打,26日在黃帝殿(山名)被殲滅。至此,解放懷集縣城的戰(zhàn)斗勝利結(jié)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