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身足 成培堪



連州市
連州位于廣東西北部,地處五嶺南麓,北江支流連江上游,是粵桂湘三省邊界各縣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要沖。
連州歷史悠久,西漢初立縣,稱桂陽縣。隋朝開皇七年建州,稱連州。公元605年改稱熙平郡,轄桂陽、陽山、連山等九縣。歷史上,連州曾設路、直隸州等建制,民國廢州改稱連縣。
連州境內山巒起伏,名山秀川靚麗。近十多年來,連州榮獲“中國長壽之鄉”、“中國生態旅游大縣”、“中國碳酸鈣之城”、“中國攝影之城”、“國家863產業化基地”、“中國紅蔥之鄉”、“中國水晶梨之鄉”、“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等稱號。
〔今日連州〕
隨著攝影年展、連州菜心節等活動的舉辦,連州這個“中國長壽之鄉”在海內外聲名遠揚。
2014年,省委書記胡春華在連州調研考察時,對連州城市遠景規劃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清遠市將連州定位為清遠北部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發展思路是正確的”。省委書記的話,提振了連州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的動力和信心。
近年來,連州以加快粵、湘、桂三省(區)毗鄰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先地、非金屬礦產業基地、商品集散地、綠色農業產業基地、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五大基地”建設為著力點,按照主體功能區的發展定位,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推動連州振興發展。
○ 在工業發展方面,連州以建設粵、湘、桂三省毗鄰區承接產業轉移優先地為目標,以民族工業園為載體,發揮本地資源優勢,著力加強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產業、碳酸鈣中下游產業鏈招商。
○ 在城市建設方面,連州全面加快城市新核心區、城西物流園區、城北居住區三大重點區域建設,注重發揮依山傍水的獨特自然優勢,突出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的特色。連州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正向“依山傍水,一河兩岸,古今輝映,美麗光明”的新城市邁進。
○ 在旅游發展方面,連州利用舉辦國際攝影年展和菜心節,全力宣傳推介連州,打造“創業福地、養生天堂”形象,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旅游產品開發,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水平,在粵、湘、桂三省(區)毗鄰區的旅游業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 在商貿發展方面,連州充分發揮連州地處粵湘桂三省(區)通衢的物流、人流、商貿流、信息流匯集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和物流業,把連州建設成為粵湘桂三省(區)交界的商貿中心。
〔改革開放以前〕
新中國成立后,連州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連州工業發展速度加快。50年代,完成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工業企業從事皮革、紡織、土紙等手工業作坊215間,碾米、紡織、鐵器、竹器、機縫等家庭手工業4331家,先后發展了輕工、機電、燃化、建材、礦產、冶金等工業,改造、擴建了一批工礦企業。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到“文化大革命”結束,連縣工業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曲折發展。
至改革開放前,連州仍以農業為主,工業較為薄弱,第三產業不發達。
〔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連州城區面積有一平方公里,形成九街十八小巷的道路網絡。全縣人口有22.3萬,全縣設立一、二、三、四區及聯德鎮,成“四區一鎮”建制。當時,國民黨留下一個爛攤子,百廢待興。行政機關主要在愛民路一帶,中山南路是主要的商業區,也只有一間稍大一些的百貨公司。縣城內也只有一個小小的中山公園可供民眾休息瀏覽。交通不方便,河兩岸的群眾只能從簡單的浮橋來往。
新中國成立后,連州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至改革開放前,連州仍以農業為主,工業較為薄弱,第三產業不發達。
旅游業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連州旅游業發展迅猛。目前連州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連州地下河,國家4A級旅游景區龍潭古鎮度假區。省級以下風景名勝旅游區有湟川三峽、福山道教古寺、連州天龍峽、大東山溫泉度假區、連州瑤族風情民俗村、潭嶺天湖、連州剌史劉禹錫紀念館,六個古村落旅游點。還有始建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的慧光斜塔、燕喜古亭群、岳飛軍營壘遺址、東岳行宮、石角潭村清代軍事古堡、古道南天門石亭等旅游景點,吸引了不少省內外游客前來觀賞。
優產品享譽全省
連州最出名的土特產為蜜棗、黃精、龍須草,人稱連州“三寶”。白茶、蜜棗、黃精酒又被譽為連州“新三寶”。此外,潭嶺水晶梨、清江白肉百合、東陂白蹄和龍坪孔塘煙、東陂臘味和豐陽牛肉干、星子紅蔥、山塘油茶等土特產都比較有名氣。連州菜心名聲在外,近幾年,連州每年舉辦一次“菜心節”。
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出連州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如春牛舞,也稱“唱春牛”,是連州人較為喜愛、流行區域較廣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此外還有舞香火龍、舞獅、抬大神、馬燈調和綢花鼓、十樣錦、瑤族小花鼓舞、瑤族“坐歌堂”等。
老區村莊日新月異
2014年,連州共創建28個美麗鄉村,其中老區村莊13個。如龍坪鎮的革命老區曹屋村,村民自籌110余萬資金,將村子進行了全面改造。豐陽鎮的畔水村,近年來發動村民籌集了50多萬資金,投入建設美麗鄉村。2012年7月9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到保安鎮的熊屋村參觀,對該村的新農村建設給予肯定。
連州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史略
■ 鄧身足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月,由粵北黨政委員會派張江明到連陽地區工作,并任命張江明為中共小北江地區特派員,李信為副特派員,并兼任連陽中心縣委書記,強調黨員要學習軍事,重視武裝工作,做好武裝斗爭準備。到1946年底,全縣有黨員70多人。
1947年8月,中共粵桂湘邊工委派連縣籍黨員干部肖少麟和黃孟沾回連縣,籌備連縣武裝起義。肖、黃回連縣后,與地黨中心縣委書記張彬成立中共連縣武裝委員會,星子和東陂成立分會。東陂片由肖少麟、吳循儒、吳立貴負責,星子片由黃孟沾、成遂滿、張鄉文、成來鳳負責,分別籌備東陂和星子起義。
1948年1月東陂、星子武裝起義分別發動。東陂起義后,國民黨集結了自衛隊600多人,對起義部隊進行“清剿”。起義部隊在云霧洞等地與敵人激戰3個多小時,打退敵人多次沖擊,斃敵19人,傷敵多人。星子武裝起義后,襲擊了浦上鄉敵鄉公所,繳一批武器。起義部隊在山塘童子嶺集中,后向水浸溷轉移,在周家岱、天光山一帶活動,在天光山師爺廟與前來圍剿的敵人打了一仗。由于敵強我弱,東陂和星子起義部隊不得不向深山撤退,進行分散隱藏活動。
1948年4月,成崇十受黨的派遣從廣州回到大路邊,向星子游擊隊星江區隊傳達粵桂湘邊工委書記梁嘉的指示,在敵人清剿的情況下,要堅持斗爭,擴大回旋余地。是年6月,成崇十等人在星江區隊的領導和配合下,舉行了大路邊第二次武裝起義,襲擊了浦上鄉公所,同星江區隊會師,使區隊擴大到100多人。
1948年6月,粵桂湘邊縱隊連江支隊在馮光和周明的領導下挺進連陽,9月進入連縣,連江支隊司令部設在山塘鎮的山洲村。后與東陂、星子的起義人員取得聯系,大振士氣,隊伍不斷壯大,連縣成立了肅懷義、成崇正、黃孟沾為領導人的三支游擊隊伍。1948年秋冬,連江支隊轉戰在連縣的大路邊、清江、山塘、豐陽、朱崗等地。支隊領導還在三水瑤山同瑤族頭人鄭進發結拜兄弟,共同戰斗。1949年8月,連江支隊在星子盤海村進行整編,正式公開連江支隊番號,其中連縣有3個團,第七團團長肅懷義,第八團團長成崇正,第十團團長黃孟沾。
從1948年到1949年9月前,連縣游擊隊在連江支隊的大力支持下,和國民黨反動軍隊的主要戰斗有:襲擊西江鄉公所,活捉反動鄉長郭漢亭,鐵爐遭遇戰,西江南坪村戰斗,寺前坪戰斗,陂嶺戰斗,寒水戰斗,潭源洞戰斗,麻步戰斗、云霧洞戰斗,田家鄉阻擊戰,西江,朝天和龍潭保衛戰等。
1949年,連江支隊第七、第八、第十團配合南下大軍,在大路邊和梁家水與國民黨交警部隊打了兩場硬仗,大路邊戰斗斃敵100余人,解放軍犧牲55人,梁家水戰斗俘敵400多人,我軍犧牲22人。最后,解放軍從北路、中路、南路向連陽進軍,生捉國民黨廣東省第五行政區專員保安司令兼連縣縣長、“反共救國軍第九軍”軍長李楚瀛,連陽地區全部解放。
紅軍亭和革命烈士紀念碑
■ 潘振超 ?成培堪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連州北部的三水山、黃洞山、天光山,是湘、粵邊紅四團等紅軍部隊的根據地,先后有多支紅軍部隊在該地區活動。
1931年1月,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進軍湘贛,曾在東陂、星子、連州活動,宣傳我黨和紅軍的革命宗旨,播下了革命火種。
1933年,中共湘粵邊工委領導的赤色游擊隊(隊長李林),活動于天光山,黃云洞山、大東山和臨武、桂陽地區,并建立根據地。1934年3月,湘贛軍區獨立紅四團(團長李宗保)以天光山為根據地,活動于三水、黃洞山和湘南邊境。同年12月,擔任紅軍長征后衛的紅三十四師完成掩護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其中十四團進入藍山荊竹進入三水山區煙竹坪,桂塝山和黃洞山區茶坪,小東口等地。
1935年1月,紅二十四師七十一團1300多人從贛南突圍進入湘粵邊境,以鄰縣陽山、臨武源頭、連縣天光山、黃洞山、三水山為基地,發動瑤漢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同年春,中央紅軍長征戰斗中負傷的900余名指戰員,經臨武、宜章邊轉移到天光山掩蔽醫治,天光山成為紅軍最可靠的后方。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連州建立了連江支隊第七團和連(縣)、蘭(山)、江(華)邊游擊戰爭根據地。
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連州有馮達飛等82名烈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更好的緬懷先烈,教育后人,該市特建立紅軍紀念亭和革命烈士紀念碑。
抗日名將馮達飛故居
■ 黃 ?勇
馮達飛,連州市東陂鎮人,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杰出將領、優秀共產黨員。
馮達飛在黃埔軍校畢業后,受中共黨組織派遣赴蘇聯入莫斯科高級航空學校及陸軍大學深造,后又轉赴德國炮科研究院將校組學習。曾參加我黨領導的百色起義、廣州起義、二萬五千里長征和抗日戰爭;歷任紅七軍五十八團團長、紅八軍代軍長、新四軍教導總隊副隊長兼教育長、新二支隊副司令等職。在皖南事變指揮突圍中受傷掩蔽農民家中治療,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1942年6月8日深夜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茅家嶺雷公山,時年41歲。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馮達飛將軍的故鄉——東陂的農民翻身作了主人,人民生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當地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改革開放以后,東陂鎮的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建起了平坦的水泥大道,紅磚青瓦的各式小樓隨處可見。近年來,東陂鎮更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穩步提升,鎮容村貌煥然一新。
為表達對革命烈士的敬仰,2014年,當地政府多方籌資,把馮達飛故居修繕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