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小鹿
6月2日央行發布《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允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向個人、非金融企業、機關團體等發行大額存單。時間過去不到十天,包括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在內的9家銀行就在宣布,將在15日起發行首批大額存單,意味著這一新生事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雖然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大額存單還很陌生,但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它會成為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理財工具。
大額存單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它可能是商業銀行推出的負債產品中看上去最通俗的一個了。它是由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屬一般性存款,納入存款保險范圍。從表面看大額存單跟普通的定期存款挺像的,區別似乎只有“大額”兩個字,但其背后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對于普通儲戶來說,最大的差異就是可以轉讓。以前的定期存款若要想提前收回,就要損失一部分的利率。而在央行發布的大額存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大額存單雖不能提前支取,但可在第三方平臺轉讓,也可通過銀行自有渠道辦理提前支取和贖回,相比之下具有較高流動性,利息方面損失也較小。所以這方面對于儲戶來說,確實也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由于門檻相對較高,大額存單的利率也會比普通存款高不少。從現在各家銀行的執行情況來看,大額存單利率均為基準利率上浮40%,為3.15%,相較現在各大型銀行普遍執行的上浮20%的利率,有明顯優勢。加之大額存單在期限上包括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18個月、2年、3年和5年共9個品種,期限結構相較存款的更為靈活,其相對于存款的吸引力更大。
其實不單單是存款市場,保本理財產品也會受到影響。5月份降息之后,保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了大幅下滑,就連普遍認為收益率較高的城商行,也鮮有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所以,從收益率上看,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大額存單,高收益優勢幾乎完全喪失。而從風險類型來看,大額存單基本上可以屬于無風險收益產品,相對于理財產品在風險上優勢明顯。因此,可以預見會有一部分的保本理財產品客戶轉投大額存單的懷抱。
投資者層面對于大額存單當然歡迎,而在國家和金融行業層面,大額存單更肩負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刻意義。
在業內人士看來,發行利率以市場化方式確定,才是大額存單的最大亮點。
從發行機制看,大額存單從一開始就有所不同,實現了較高程度的市場化。以前的各種新金融產品,往往會經歷審批、審核再逐步放開的過程。而大額存單的發行機構,只需于每年首期大額存單發行前向央行備案年度發行計劃,具體什么時間點發、發多少,金融機構有相當的自主空間,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經營需要擇機而定。
從當前情況看,由于在上一次降息之后各商業銀行并未出現集體“一浮到頂”的行為,因市場定位和市場程度化差異而引起的利率差異將表現得更為明顯,利率市場化的市場基礎已經形成。
從歷史經驗看,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已走過20多年,基本遵循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的路徑。如今,人民幣貸款利率已于2013年7月全面放開;去年11月央行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2倍,今年4月20日繼續擴大浮動區間至1.3倍,5月11日又上浮到1.5倍,并推出存款保險制度。這次大額可轉讓存單作為由銀行發行的定期存款憑證,采用市場定價利率,表明存款利率市場化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國外的經驗來看,大額存單的推出意味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已接近尾聲,存款利率的上限完全放開可能就在不久的將來。
雖然離完全放開還差小額存款利率這一“臨門一腳”,但大額存單的出現,已經標志著利率市場化布局已棋至終局。大額存單來了,利率市場化不會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