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峰++王繼忠
蜿蜒流淌在廣袤淮北平原的汝河,孕育了農耕文化和現代義明,也見證了農信社的發展歷史。在它的一個“兒”字形的轉彎處,有一座千年古城——汝南縣城。坐落在縣城西南隅的汝南縣農信聯社,經過最近10年的改革洗禮,產權改革卓有成效,公司治理同趨成熟,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綜合實力同益增強,金融服務持續提升,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全縣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最多、服務范圍最廣、資金規模最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贏得了量的增長和質的嬗變的雙豐收。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步伐
1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即使與農信社64年的發展歷史相比,也不足其六分之一。然而,就是這十年,汝南縣農信聯社450多員工趕上了成立省聯社,并在省聯社的統一管理、指導下,不斷深化改革的好時機。廣大員工肩負著攻堅拔難、爭創現代銀行的歷史使命,抓住機遇,風雨兼程,銳意改革,開拓創新,迅速甩掉了歷史包袱,扭轉了被動局面,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創造出了令人炫目的業績,使這10年成為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截至2014年底
各項存款余額611644萬元,是2004年年底的8.18倍,平均每年增長23.39%,增長之快,前所未有。
各項貸款余額346148萬元,是2004年底的5.86倍,平均每年增長19.34%,一農支“三農”的大格局始終保持不變。
十年來,存、貸款余額、增量、增速一直穩居仝縣各家銀行業機構之首。截至2014年底,存、貸款余額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40.80%和67.31%。
賬面不良貸款余額7629萬元,占比2.89%,分別較2004年底下降15024萬元和31.91個百分點。信貸資產質量顯著提高。
2014年度實現經營利潤11598萬元,凈利潤3910萬元,其中,凈利潤是2004年度的85倍,平均每年增長55.93%,經營效益連創新高。
資本充足率由2004年底的5.11%提高到15.63%,撥備提取從無到有,2014年余額達到20045萬元。撥備覆蓋率達到262.75%,資本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不斷增強。
十年間,累計上繳各項稅金11596萬元,2014年度上繳各項稅金2608萬元,是2004年度的65.2倍,平均每年增長51.85%,為縣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
汝南縣農信聯社先后三屆(一屆五年)蟬聯省級文明單位稱號;被省聯社和市農信辦多次評為年度先進單位;8次被縣政府榮記集體三等功或給予通令嘉獎,并榮獲全縣納稅大戶光榮稱號;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縣政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對全縣農信社改革、發展和支農、支企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給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大刀闊斧,全面深化改革
十年前,深化改革全面啟動。汝南縣農信聯社在剛剛成立的省聯社正確組織領導下,在銀監部門的精心指導下,以超前的改革意識,開拓的改革精神,穩健的改革步伐,大刀闊斧地推進以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十年來,改革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成果可圈可點。
產權改革向縱深推進。在產權制度改革中,在改單一的合作制為多元化的股份合作制之后,2011年底,義順利完成了股權改造工作,取消了資格股。在增資擴股過程中,逐步將法人股占比由2004年的“空白”提高到55.23%。股金總額出2004年底的不足5000萬元增加刮27595萬元,增加了4.52倍。一大批認同農信社發展戰略的民營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信社的股東,構建了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產權結構。實行了定向募股,使股權結構的各項比例完全符合監管要求,產權關系得到進一步明晰,資本金約束機制和內源性補充機制基本形成。在組織形式改革中,2007年6月,圓滿完成了縣聯社統一法人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工作,為籌建農商行奠定了基礎。按照建立現代銀行制度的要求,建立了以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班子為組織架構的“三會一層”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形成了決策、執行、監督相制衡,激勵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經營活力不斷增強。
國家及地方扶持政策得到落實。2007年6月,汝南縣農信聯社在全市十家縣級聯社中,首批成功兌付央行專項票據6308萬元,置換了歷史上形成的不良貸款,有效化解了歷史包袱。在改革發展的10年中,共獲得免征所得稅1878萬元,減征營業稅2430萬元,保值儲蓄貼補息資金690萬元,分紅補貼資金344萬元,涉農貸款減免稅收1022萬元,涉農貸款財政獎勵資金1104萬元,減免稅收和各項資金的注入,減輕了農信社的稅負,支持了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縣委、縣政府連續出臺支持農信社的改革發展優惠政策,幫助農信社開展清收盤活不良貸款、增擴股金工作。在幽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免收了固定資產確權稅費。把各項涉農資金和新農合、新農保資金存入農信社,增加了對公存款,優化了存款結構。積極引導有關部門將代收、代付業務委托給農信社辦理,增加了農信社的中間業務收入。降低了農信社不良貸款訴蹬相關費用,減輕了農信社的訴訟負擔。積極向農信社推介投資收益穩定、市場前景看好、財務信息真實、恪守借款合同、符合幽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和企業,幫助農信社在保證信貸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擴大實體經濟貸款投放規模。不斷推進改善地方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嚴厲打擊逃廢債及騙貸等行為,有效維護了農信社的合法權益。
經營機制切實轉換。汝南縣農信聯社一直認為,明晰產權關系,改革組織形式只是產權制度改革的表象,轉換經營機制才是根本目的。在轉換經營機制的不懈探求中,他們沒有期掣畢其功于役,而是以敢為無下先的勇氣,一以貫之地“上下求索”。十年間,他們按照建立現代銀行制度的要求,根據形勢發展和業務拓展的需要,對原有的規章制度不斷進行了梳理、修訂、補充和完善,使規章制度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實施了流程再造,實現了“一項業務、一個流程、一套制度”,建立起了覆蓋所有業務領域的科學、嚴謹、有效的制度流程體系。連續多年深入開展了“合規執行和合規建設”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廣大員工的合規意識和依法合規經營的自覺性,逐步構建了合規執行長效機制。持續加強了對案件風險的防控治理工作,做到對案件風險防控既“瞻前”義“顧后”,既“防外”,義“控內”,并逐步由治標轉向治本。對并類檢查發現的問題,做到了原岡剖析到位、整改措施到位、責任追究到位、問題處理到位、警示教育到位,有效杜絕了同質同類問題屢查屢犯。一改過去重發展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重眼前輕長遠、重經營輕管理的痼弊,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發展基礎越來越堅實。撥薔提取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厚積薄發,歷久彌堅,達標升級的財力越來越雄厚。
說意創新,力挺支農支企
汝南縣農信人十年如一同,矢志不渝,銳意創新,把服務“三農”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動搖;把支持小微企業作為發展的內生動力,任何時候都不停頓;把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作為己任,任何時候都不懈怠。
創新支農方式。在堅持“小額、流動、分散”的原則,進一步擴大小額農業貸款投放量和投放面的同時,把重點放任廣大農戶信用意識的培養上,良好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構建上。農戶貸款適當向已評定的信用村、信用戶傾斜,向農民貸款擔保協會傾斜,并實行利率下浮;凡能夠按約定時間主動歸還利息的,實行利息打九折優惠制度,以此拉動了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把小額信用貸款模式延伸、嫁接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一、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上,不斷加大對農業產業骨干企業和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專業大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放規模,支持農業生產走向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增長的發展道路,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創新貸款產品。在不斷做強做大“金燕快貸通”業務的同時,自主研發了專對農機產業快速發展需要的“機貸通”特色貸款產品,找準了貸款投放的切入點。近3年來,累放“機貸通”品牌貸款近億元,扶持20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520戶農機專業戶購買大型農機,使全縣大型農機擁有量達到4500多臺(套),總動力達到130萬KW以上,從業農機手5000多人,成為駐馬店市農業專業合作社最多、農機功能最強的縣。在全縣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同時,還組隊外出跨區收割作業,每臺“久保田”聯合收割機每年可創收近20萬元,成了全縣農民增收的新渠道。“蔬貸寶”品牌貸款的投放,使全縣的溫棚蔬菜生產如虎添翼。憑借城鄉結合部地理優勢的宋莊、十里鋪和五里崗三個村,兩千多座同光式溫棚連成一片,蔚為壯觀,儀此一項每個農民每年就可增收3000多元,溫棚蔬菜已成為這幾個村的支柱產業。
創新利率定價模式。對企業,根據評定的不同信用等級實行不同的利率,信用等級越高,貸款利率越低。對農村信用戶放寬小額農戶信用貸款條件,適當延長期限,擴大額度,利率一般下浮10%。對農民貸款擔保協會會員,入會時間越長,貸款利率越低,鼓勵農戶加入貸款擔保協會,確保協會不斷壯大,長期穩定,規范運作。把利率定價與創新擔保方式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縣中小企業擔保有限公司這個融資平臺,以及采取公職人員、企業和抵質押等多種擔保方式,向鼎盛養殖、立馬車業、大地油脂、止興板業等一大批中小微企業累放了10億多元貸款,幫助這些企業補充流動資金、研發產品、擴大規模、改造工藝,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它們“短、小、急、頻”的融資需求,解決了它們的融資難問題。
創新服務體系。連年大力實施“三大工程”,拓寬直達農戶、直達企業的信貸綠色通道,有效構建了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在農民從事春耕、“三夏”、“三秋”生產和抗災保豐收等,最需要用錢的時候,把貸款送到農民手上,打通了信貸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支持了畜牧養殖、溫棚蔬菜和林果栽培等特色農業,支持了糧食核心區建設和糧油收購、加工、運銷等產業發展,全縣糧、油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進一步強化了小微企業經濟檔案、評級授信機制、利率定價機制和高效審批機制建設,有效縮短了貸款的審批時間,農信社已經成為縣域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堅強金融后盾。
創新服務層次。在連續多年實施規范化服務的基礎上,從2014年起,開始開展金融服務提升活動,實施《優質服務達標三年規劃》,一個以“比、學、趕、幫”為主要形式的文明規范服務熱潮蔚然興起。各種金融知識和金融服務宣傳活動連續不斷,金融服務的先進網點和先進個人層出不窮,各個網點服務環境舒適,服務紀律嚴明,服務語言規范,服務禮儀周到,使每個前來辦理業務的客戶乘興而來,滿意而歸。業余時間,各基層信用社主任還經常帶領員工,或積極為企業提供上門服務,營造了社企公德良好氛圍;或深入到各村組,與村民們促膝談心,征詢意見,改進工作,并為他們提供并種急需服務,農信社與廣大農民群眾親密無間,魚水相依。
鍥而不舍,推進科技進步
汝南縣農信聯社根據省聯社的統一部署,按照“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適用性”原則,大力實施科技引領戰略,科技設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產品應用、功能優化、系統運維和升級、科技管理等方而入于,大力推進專業化、精細化和規范化管理,實現了信息科技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雙提升”。2014年11月17日,新一代IT系統成功切換上線運行,進一步提高了辦公條件現代化、業務開展網絡化、風險防控可視化、系統運營智能化水平。更加簡單、便利的操作,極大地提高了柜員的辦事效率。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豐富的系統功能,更能滿足客戶個性化服務需求,更好地實現了金融服務的多元化,。連續多年的發展和完善,汝南縣農信聯社已經建成了以銀行卡和農信銀業務為特色的、暢通快捷的支付結算渠道,能夠為城鄉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支付結算服務。截至2014年底,已布放ATM和EATM白助設備39臺,實現了所有鄉鎮全覆蓋。已布放POS機392臺,特約商戶發展到351戶,并注重向人流、物流、現金流集中的賓館、商場、醫院和學校等延伸。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相繼運行。可以滿足各種同常金融消費需求的金燕lC卡用戶與同俱增。助農取款服務網點達到246個,實現了“村村無空白”。新增農民金融白助服務點16個。進一步優化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環境,為外出務工農民打造了一條更加便捷的取款通道。白助服務進社區、進企業、進商場,使廣大城鄉居民都切身體驗到了真誠而快捷的金融服務。
今天,汝南縣農信聯社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止以加快轉型發展為主線,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早日組建農商行為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奮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堅定不移地為建立現代銀行制度,創建良好銀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