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

46歲的王剛(化名)與妻子每年都去一趟日本,這一習慣已堅持了四年。每年王剛夫婦都會抽一周的時間去東京,做一次健康體檢。
眼下在中國,像王剛這樣選擇海外醫療的人并不少。據胡潤百富《2015至尚優品——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60%的中國富豪有過醫療旅游經歷,其中男性看重醫療旅游的體檢功能,女性則關注美容功效。
日本推進國際醫療
王剛之前對自己的健康管理并不太在意,促使他每年定期體檢的緣由,是因為他的父母在幾年前都因為胰腺癌過世。由于擔心疾病的家族遺傳風險,他開始選擇每年去日本體檢。
“日本是公認的長壽之國,而且日本的癌癥生存率要遠高于其他國家,在癌癥治療技術上也比較先進。”王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王剛的妻子對日本體檢抱有好感則源于一個細節,她發現,在日本做超聲波檢查時,涂抹的液體已經加熱到跟人的體溫一樣了。
日本也一直在推動自己的海外醫療事業。2010年,日本政府內閣會議決定將“國際醫療交流”事業作為國家戰略項目之一,納入日本的“新成長戰略”。自2011年起,日本政府新設立了醫療居留簽證,以簡化赴日手續,增加外國患者赴日數次,延長在日居留時間。
本刊記者獲悉,符合一定條件赴日的外國患者根據需要可居留6個月,日方還可頒發3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簽證。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為吸引外國患者前往日本接受治療,從2015年開始,日本政府將200~300家醫療機構整合成一個“日本國際醫院”體系,在國際上進行打包推廣。這些醫療機構均可開展癌癥治療及再生醫療技術治療。
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報告顯示,到2020年,預計外國人赴日醫療觀光的潛在需求為每年43萬人次,經濟效益為2800億日元(約合213億元人民幣)。
日本大型連鎖百貨商店高島屋也希望借機“吸金”。高島屋計劃在醫院放置介紹商品和服務的專用手冊等,向到日本接受綜合體檢等醫療旅游的人士展開營銷工作。
潘美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她就職的公司目前已經接待了近200名中國游客赴日體檢。
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從事赴日醫療咨詢的機構。目前,該公司已經和中國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了赴日健康旅行。其中,健康體檢是乘坐郵輪的旅客整個行程中的項目之一。為了方便這些游客,體檢中心建在了福岡的郵輪碼頭附近,并且在體檢中心旁邊開設了藥妝店,方便游客購物。
“因為客人是旅游順便體檢,這么做是為了方便他們的行程。”潘美艷說。
日本醫院謹慎
根據目前的日本簽證政策,日本允許部分郵輪旅客免簽入境。王剛每次日本之行辦理的都是旅游簽證。
日本外務省網站的介紹稱,醫療居留簽證的接納范圍不僅限于在醫療機構中的治療行為,從短期住院接受全面檢查、健康檢查到溫泉治療等療養的范圍,皆為接納對象。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中國游客如果僅僅是赴日進行一到兩天的健康檢查,大部分人選擇辦理個人旅行簽證。
日本外務省對于醫療居留簽證的辦理有明確規定:赴日治療的患者需要通過身元保證機構(即“身份擔保機構”)確定接納的醫療機構,并取得“醫療機構發行的受診等預定證明書,以及身元保證機構發行的身元保證書(即‘身份擔保書)”。
日本威馬捷救援株式會社國際醫療事業部鬼塚朗子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目前日本政府認可的醫療居留簽證的身元保證機構只有30家,其中25家為國際醫療交流協調員,5家為旅行社。其中,國家醫療交流協調員大部分為醫療中介機構,日本威馬捷救援株式會社就是其中一家。
本刊記者查詢后發現,30家身元保證機構中,有25家提供中文服務,也就是說,大部分機構都將中國當作潛在的主力市場。
鬼塚朗子說,30家身元保證機構均為日本企業。這意味著,即便中國患者通過國內的醫療中介機構赴日治療,中方的醫療中介仍需要與日方的企業合作,才能取得醫療居留簽證。
本刊記者獲悉,中國市場開展赴日醫療的企業眾多,既有醫療中介公司,也有傳統的旅行社。鬼塚朗子介紹,旅行社一般開展的都是以旅游觀光、健康體檢、溫泉療養為主的風險較低的項目,而真正疾病的治療方案需要專業化的醫療咨詢機構運作,這里面涉及到醫療機構的選擇、溝通、醫療翻譯等諸多事項。
上海威爾比醫療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根榮認為,雖然日本政府在大力推進海外醫療旅游,但日本的醫院并沒有準備好接待中國患者。“中國的患者到日本醫院,日本人不一定愿意接受。”陳根榮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鬼塚朗子認為,日本醫院不積極是因為日本傳統上的謹慎,“海外醫療剛開放不久,兩國語言存在差異,治療又存在風險,所以醫院更傾向于和專業的中介機構合作,而不愿意接受個人或者不熟悉的中方機構。”
赴日醫療的患者多為高端客戶
日本威馬捷救援株式會社是日本第一家取得醫療居留簽證的身份擔保機構。從2011年至今,已經為700多名海外患者提供服務。
鬼塚朗子說,700多名海外患者中,近一半的患者為中國人,其次是俄羅斯人。選擇赴日醫療的中國患者從地域上來說,江浙滬、北京、內蒙古地區的人數最多。

國內某赴日本醫療旅游機構網絡頁面,可以看到眾多醫療服務項目
其中,80%的案例為重大疾病治療,20%為健康體檢。疾病治療中,58%為癌癥治療,“日本的質子重離子治療開展得較早,很多中國患者都是因為這一先進技術選擇來日本治療的。”鬼塚朗子說,心臟病患者也在逐步增加。
目前日本有十幾家醫院可以進行質子重離子治療。其中,自1994年6月到2010年2月期間,日本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接受重離子治療的患者數為5196人。
鬼塚朗子表示,中國赴日醫療的患者多為企業家等高端客戶,但是中等收入的患者也在增加,甚至有患者賣掉國內的房子去日本看病。
在陳根榮接待的赴日體檢的客人中,大部分人整個行程(包括旅游觀光、健康檢查)的花費一般都在四五萬元人民幣,但是也有一些客人愿意做更精密細致的體檢。
他印象中,有一位中國客人參加了5天4晚的日本健康體檢,沒有任何觀光項目,共花費14.9萬元。“他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對自己的健康比較在意,但這樣的客戶畢竟是少數。”陳根榮說。
海外醫療援助
陳根榮和鬼塚朗子所在的兩家公司,最初從事的業務都不是海外醫療事業,而是為海外日本人提供醫療援助服務。
鬼塚朗子的同事,北京威馬捷國際旅行援助有限責任公司市場開發部項目總監并川升說,公司十年前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日本人,開展的業務以海外旅行保險附帶的醫療援助服務、面向企業法人和個人的醫療援助服務為主。國際醫療事業是從2011年才開始推進。
并川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會為來華旅游已購買出境險的日本游客、或長期在華的日本企業員工提供一系列24小時醫療援助服務,包括醫院預約、陪同就診、翻譯服務、墊付費用、轉院回國等。
“如果是長期在華的日本人,他們會自己去一些面向日本人開的診所,如果診所治不好,我們會幫他們預約當地的大型綜合醫院。”并川升說。
不過,由于日元貶值、在華投資縮減等因素,日企對成本開始變得敏感,“原來日方派10個人駐華,現在可能縮減到5個,或者將長期駐華改為出差。”陳根榮說,他所在的公司在上海的業務量縮減了5%,這也是開拓國外醫療事業的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規定,每個企業都需要為員工提供每年一次的健康體檢。陳根榮介紹,原來駐華日本人的體檢都可以回國檢查,如今為了減少開支,體檢大多改在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