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
看到新聞里說,上海將逐步推廣家庭醫生制度,以解決醫院過度擁擠的情況。我和先生自上海移民加拿大數年,感受最深的變化之一,就是擁有了一位家庭醫生。
在加拿大,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有家庭醫生。新移民落地除了辦理身份資料,頭等大事就是馬上著手找家庭醫生——通常是登錄到加拿大各省份的健康部官網,查詢住址附近是否有家庭醫生正在接納新病人,或是通過已有家庭醫生的朋友介紹。
和國內不同的是,這里看病的第一道程序不是醫院,而是家庭醫生。如果沒有家庭醫生的話,雖然生病了也可以去診所,但除了面臨長時間等待和每日診療人數限制等問題,最麻煩的是,還要每次向醫生介紹一遍自己的健康情況和病史。
在加拿大,醫生用藥非常小心,通常在診斷給藥前,都需要詳細了解病人身體情況和家族病史。
我們當時在一個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查理的家庭醫生診所。40多歲的查理是一位出生在加拿大的香港人,已經為朋友家服務了12年。
漸漸習慣了家庭醫生制度后,便開始感受到其中的便利和好處。
首先,看病再也無需起大早甚至買“黃牛號”,不用一看病花費一整天時間了。如果是感冒咳嗽之類的小毛病,直接就給家庭醫生打電話,有時電話里就可以解決。需要開藥和簡單治療的,就約一下問診時間。如果診療后發現情況比較復雜,需要進一步專業診斷,家庭醫生會將所有資料匯總后轉到相關的專科醫生手中,并協助預約時間。
當然,也聽有些加國華人抱怨,看個小病要等好久,或是家庭醫生這種“分級治療”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云云。但就我的個人經驗而言,只要不是什么生死攸關的大病,家庭醫生這一關不至于影響治療時間,而且家庭醫生的專業精神能給予病人安全感,即使多等個幾天,也讓人非常安心。
家庭醫生的另一個讓我備感欣喜的好處是,家里仿佛從此有了個從前中央首長才有的“保健醫生”。除了看病,每年的體檢都是由家庭醫生安排完成。從基本的身體狀況檢查,到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需要做的特別檢查,家庭醫生都會根據以往的病史安排得妥妥當當。
比如,在加拿大,3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都增設宮頸切片檢查和乳腺檢查,所以,作為女性健康兩大殺手的宮頸癌和乳腺癌,基本上都可以在早期發現。
相比而言,在中國,除非是病人自己有較強的保健意識主動要求,否則不會有人督促你去檢查,在體檢中心,這兩項檢查還常常要額外收取高額費用。
加拿大人目前的平均壽命能達到84歲,跟這種早期預防治療是有很大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