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鳳娟
摘 要: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有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主要原因在于課堂活動設計的失誤,所以為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需要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品生(社)課堂活動的形式有很多,淺談一下如何針對不同的主題及學生生活實際,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落實教學目標。
關鍵詞:課堂活動;有效性;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能落實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才能稱之為有效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該根據具體的目標、內容、條件和資源,恰當地選擇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下面基于自己在幾年教學中的一些摸索和感悟,淺談一下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落實教學目標。
一、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落實教學目標要以教學目標中的內容為主題,不脫離、不拘泥
1.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關主題,恰當地選擇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合理地設定一堂課的活動內容,不要脫離。目前,我們品德與生活(社會)老師存在比較嚴重也是比較普遍的問題是脫離教學目標、備課不認真、理解有誤差、設計有偏差……往往不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一堂課上不好我們可以換一班學生再來一次,但學生卻不可能重學一次。其實,我們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缺乏的不是能力,而是認真的態度,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揣摩一下教學目標,把新課程標準讀兩遍,這個問題就可以大大改善。
2.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宜拘泥于教材。教師用書中每節課都提供了教學活動的設計建議,平時教學中也看到很多老師簡單地照搬照做,這是不合理的,新課標再三要求:“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其中有一些活動,學生的經驗見識為零或根據現實條件無法開展,所以我們教師應因地制宜,選取學生熟悉的相關內容以及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案例、切實可行的活動形式設計課堂活動。
在不斷推行教材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也應該樹立新的教材觀: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成為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教科書本身不是我們執教的目的,我們應該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把社會中對學生有用的信息、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落實教學目標要重點圍繞情感目標,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曾經聽過一節一年級的課《我為家人添歡樂》,老師帶領學生欣賞歌曲,看圖片、視頻,說說自己會怎么做,老師糾正補充,然后情景表演:怎么為家人添歡樂,老師再糾正補充。整節課就是老師引導大家明確我應該怎么做,缺乏學生的真實體驗和感受。例如,有一個孩子說我家好吃的東西都應該我先吃,老師馬上就糾正,開始講道理。我猜,也許是老師覺得孩子的話違背主題,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便急于把正確的思想灌輸給他。這也是我教學中經常愛犯的毛病。我們老師總是很主觀,忽略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同的聲音。那么,學生沉默了就代表他一定會認同我們的想法嗎?當然不會,改變別人的想法是很難的,小孩子也一樣。只有當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時,才會改變。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是采取合理的辦法讓來訪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讓他們改變。所以,我們教師要集中精力和智慧設計出可以讓學生認識自身問題的活動、獲得真實體驗和感受的活動,從而觸及學生的心靈,達到提升認識、激發興趣、調動情感、立志奮發向上的教育目的。
三、設計課外延伸活動,落實長期教學目標
有的教學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綜合實現的,一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和能力與方法目標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才能達成。因此,有時課堂活動不能因下課鈴聲而中止,要在課后繼續開展。例如,珍愛生命的目標需要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誠實守信也是要在實踐中通過不斷踐行逐步達成的。這類教學目標的落實對于作為本班班主任的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師易于實現。基于現在小學教師的任職情況,每人至少身兼兩科教學,建議讓班主任兼本班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是較為合適的安排。這是我連續任教三屆五年級品社得出的深切體會和寶貴經驗。課本上很多內容的教學完全可以結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一并實施,長期開展,能對學生及時監督、指導,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促進學生綜合性的發展。
總之,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才能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目標,提高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實現品德與生活(社會)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公民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金麗芳.淺談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目標理解、落實上的幾個誤區[J].中國校外教育,2012(0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