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基于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創設情境,關注學生學習體驗,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實踐應用等主體活動,去親近數學,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一、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主動發展
在新課標理念引領下,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材或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思考探究的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提供了多種三角形,包括兩個完全相同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以及其他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讓學生去拼擺。學生經過拼、量、湊等系列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只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發現得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這樣,在教學中一改以往給學生提供幾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學生一拼就對,一試就靈的做法,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多向思維得到發展。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促進主動發展
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要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興趣化、生活化,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這一節知識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老師家最近購買了一套房子,現在正準備裝修客廳,市場上有一種方磚,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款式,請你幫老師設計一個最好的鋪地板的方法。”學生一聽可以幫老師,個個踴躍,積極發言,最后歸納為三方面:(1)了解客廳面積。測量長與寬,計算出面積。(2)了解每塊方磚的面積大小(兩種),然后計算出各用多少塊。(3)明確兩種不同方磚的市場售價,分別計算出兩種方轉各自的價錢,比較價格,最后確定。
三、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促進主動發展
1.培養自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
教師激勵的語言、贊許的眼神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教師也要注意肯定性評價語言的選擇和及時使用,讓學生從中受到鼓舞,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體驗成功,激發學生積極探索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活動中成功的體驗,會產生通過積極學習獲得,并再次體驗成功的需要。通過讓學生經歷獲取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學生會在積極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欣賞”,并能從中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是一種強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如果他能在以后探索活動中繼續獲得成功的體驗,就會逐步產生“樂探索”心理。
總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讓數學融于生活;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營造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從而使他們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