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麗
作為一名在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崗位上工作七年有余的小學老師,七年來,我每年都是帶兩個五十余名學生的班級,仍然記得當教學質量達不到學校的要求時領導的焦慮和自己的無助,為此我曾經和其他老師做過很多次的研討和交流,也多次去其他校區觀摩學習過其他英語老師的課。無論是研討的結果還是學習的收獲,我們都認為要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不僅要扎扎實實搞好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有效的學習效果”這一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現結合農村小學英語一學期教學一年的內容、課時少;英語老師并非都是英語專業科班出身;農村學生和家長對英語學習并不重視;農村缺少現代化教學的輔助設備等實際情況,經過這七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努力使英語課堂活力高效。
一、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我會注意愛護和尊重學生,師生關系相對和諧融洽,課堂也會呈現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如,在課堂我盡力為每一個學生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以便讓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還為自控能力不夠強的學生安排了“小老師”,讓小老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并隨時檢查。在活動中我有意識地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介紹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在課堂上我努力使自己變得精神飽滿,用樂觀的情緒,用 Could you please...?Ok. Very good.等一些親切的話語感染學生,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從而營造了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學生也能熱情昂揚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
二、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
如何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呢?在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善導”“激趣”“引思”“精講”這四項教學要素,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生的“學”為重心,著力培養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發展,真正達到讓學生“自求得之”的目的。本學期,我在課堂上嘗試運用“洋思”經驗,采取“先學后教,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做到“學生會的知識不教,教了也不會的知識不教”,逐漸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創造因材施教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習動機,寓教于樂。在英語教學中我常采用直觀教學、情景教學、操練式教學等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英語是一門有趣的語言學科,如果我們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授課水平,努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一定會為學校的英語學科質量的提升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