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 要:巴金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使學生的知識掌握得更扎實,思維邏輯更嚴密,做題方式更科學,這都有助于提高數學成績。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多從正面引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習慣;要搭建平臺,讓學生持之以恒練就好習慣;要重視榜樣力量,通過樹立榜樣,讓學生習得好習慣。
關鍵詞:學習習慣;數學;成績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心細的老師總會發現一個怪現象:平時看起來聰明伶俐、知識一點就會的學生,往往考試的時候,考試成績卻與他平時的表現不甚相符,不該錯的題總是出錯。而平時一些看起來有些木訥的學生,雖然上課時候感覺反應不是很快,但是考試中屢屢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成績好過前面聰明的學生。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得出結論:好的學習習慣比起好腦瓜,更有利于學生取得較好的數學成績。因此,在小學這一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努著力幫助學生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從正面引導,幫學生領悟什么是好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即便是到了六年級,辨別是非的能力也相對較差。他們對于什么是好習慣,什么是壞習慣并沒有準確清晰的認識。因此,要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應當讓他們認識到什么樣的習慣才是好習慣。小學生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般純凈,他們的可塑性強,身為教師的我們要呵護學生美好的心靈,盡量采用正面啟發引導的方式,教他們學會怎樣做是正確的行為方式,并逐步在實踐中讓學生認識到這樣做的好處,進而使學生主動地、自愿地按照正確的行為方式展開數學學習,并在持之以恒中養成習慣。如,我們在進行作業點評時,可以著重強調認真審題、讀題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認真審題、讀題是一種好的習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對認真預習的學生進行表揚,從正面告訴學生認真預習是掌握知識的前提,養成這種習慣對提高我們的學習成績意義重大。我們還可以把好的習慣編成順口溜,讓學生聞其聲,正其行。
二、搭建平臺,讓學生持之以恒練就好習慣
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第一步,知道并不等于踐行,我們還需要讓學生將好習慣習而慣之,習慣成自然。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速成,因此,我們必須搭建合適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的練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關研究表明,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大約需要21天,當然,這僅僅是一個概數。好習慣有很多種,每個人也有不同的先天稟賦、性格特點,這會使習慣的養成時間有所差異。但是要養成好習慣必須持之以恒地練習是毋庸置疑的。由此我們要創設條件讓學生堅持練習,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今天想起來了我就在數學課上抓一次,今天想不起來了就不管了。具體而言,搭建平臺的方法有: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讀題的好習慣,可以在每日的課堂練習時間,集體進行讀題、審題訓練,指名一些學生找到題眼,分析題目的關鍵詞,并對易出錯的地方予以重點提醒;若要培養學生的自動糾錯習慣,我們可以在每日的常規作業點評前,讓學生先對同學的作業進行糾錯,這樣學生就會在發現他人錯誤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予以反思,當自己的錯誤被同學指出時,學生下次碰到這樣的問題便會提高警惕,長此以往,學生積累的錯誤多了,發現自我錯誤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動糾錯也會習慣成自然。
三、樹立典型,榜樣力量中養成好習慣
小學生是模仿性和可塑性極強的群體,他們所崇拜和佩服的人是他們模仿的榜樣,因此,榜樣的力量對學生而言是巨大的。數學課雖然不同于語文課充滿著名人軼事,但是我們數學老師卻可以把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學習的故事帶入課堂拓展環節,讓學生在他們崇拜的這些大家的學習故事中,體會良好學習習慣的巨大作用,并在榜樣力量的引導下,形成自己的好的學習習慣。
不可忽視的是,數學老師往往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更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爭取為學生傳遞正能量,為學生良好數學習慣的養成做表率。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視班級學生本身的榜樣作用。我們要讓學生養成某一好的數學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多次對有這種習慣的學生進行肯定、表揚,這樣學生就會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在模仿的基礎上養成這一好習慣。如,我們可以在數學教學中評出“規范答題小標兵”“獨立完成專業小能手”“小小觀察家”等有好的學習習慣的榜樣,一方面激勵這部分學生將好的學習習慣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則可讓其他學生發現差距,在完善自我中養成好習慣。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一項細致、艱巨、長期的工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富有耐心、充滿信心,將好習慣的養成教育進行到底。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便能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張亞寧.抓住課堂時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內蒙古教育,2015(14):23.
[2]陳飛.讓習慣之花綻放:淺談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5(13):3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