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臘琴
新課程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教師的要求更高,面對思維日益活躍的小學生,更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的。而且,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就是盲目的,就會迷失方向,只會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反之,教師導不得法,導不得時,又會影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其教學的實效性受到極大影響。那么教師怎么導,導什么,何時導,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思考。
一、明確目標——導向
“向”就是目標、方向。在教學活動中,三維目標的落實是教學活動的終極目的,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方向。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檢驗教學活動成功的標志。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牢牢把握方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創新,也不能無原則、無依據地肯定或否定,由于學生的經歷、知識、經驗的局限性,他們的計劃、選擇也不會沒有錯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及時走出誤區。對于那些偏離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因素要及時剔除。教師通過設疑和評價把握住教學活動的方向,提高教學效率。
二、創設情境——導勢
“勢”是指學生學習的氛圍以及態度和情感,因為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心態所激發,并指向一定的目的。良好的氛圍和積極的心態情感是學習的有效保障,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很大,且貫穿學習的全過程。而且,教師注意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打好價值觀的基礎,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營造良好的氛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教師要言傳身教,特別是教師的語言有極其獨特的魅力。再伴之以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相應生輝,相得益彰。
三、精心設疑——導思
“思”是指積極思考,認真探究,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訓練。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讀書。教師教學方法多元化,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氣氛熱烈,讓學生怦然心動,產生共鳴,強化思維力度,充分展現語言文字的魅力,展現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學藝術的內涵,讓課堂靈動,處處閃現思維的火花。設疑是導思的主要手段,教師要善于設疑,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之中,學習興趣盎然,并在思考探究中領悟文本的真諦,不斷建構自己的新知識。
四、啟發點撥——導悟
教師必須善于導悟,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點撥,在學生理解膚淺時,把學生的理解和體會引向深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悱是啟發的最好時機,此時,經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就會心通意達,豁然開朗。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由于受到知識、經驗的局限,學生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層,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幫助學生領悟,促成三維目標的達成與升華。
五、授之以“漁”——導法
“法”是學習的規律與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是新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當今世界知識總量的迅速增長,這就要求每個人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且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每個人參與競爭、贏得競爭、賴以生存、賴以發展的基本技能。學生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煉、總結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用學到的方法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更科學地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提升語文素養。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