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雙,江 豐,康立源,楊豐文,袁煥新,張春昕,孫 飛,李 霄,劉子龍(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
張伯禮教授治療脈痹臨證釋疑*
張立雙,江豐,康立源,楊豐文,袁煥新,張春昕,孫飛,李霄,劉子龍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300193)

簡介:張伯禮(1948-),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第十屆國家藥典委員會執委兼中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會長,多年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國家科技獎勵7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培養畢業博、碩士200余名,指導的3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曾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國家科技計劃組織管理突出貢獻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脈痹是臨床上的頑癥,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張伯禮教授認為脈痹其病變部位在血脈,痰瘀互結蘊生濁毒是貫穿本病始終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清熱解表、泄濁祛瘀,并當分期辨證,隨證加減。
脈痹;治療;張伯禮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15.07.01
脈痹是以正氣不足,六淫雜至,侵襲血脈,致血液凝澀,脈道閉阻而引起的以肢體疼痛、皮膚不仁、皮色黯黑或蒼白、脈搏微弱或無脈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痛證[1]。現多見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脈痹之名最早見于《素問·痹論》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脈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其后隋代巢元方在其著作《諸病源候論》中亦指出:“夏遇痹者為脈痹,則血凝不流,令人萎黃。脈痹不已,又遇邪者,則移入心。”可見脈痹是病位在血脈,起病于夏,受夏熱之氣影響,以風寒濕三氣留滯血脈,郁而化熱所致,以“血凝而不流”、“令人萎黃”為突出臨床表現。是故《醫宗必讀》云:“脈痹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容搏經絡,留而不行,故癖痹,肌肉熱極,唇口反襲,皮膚變色。”[2]《張氏醫通》亦云:“脈痹者,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其證肌肉熱極,皮膚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脈痹的病因復雜,外因多與外感六淫、外傷特殊毒邪,內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內傷七情有關。內外相合致使血脈瘀阻,脈道不暢。脈痹是臨床上的頑癥,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吾師張伯禮教授臨證四十余載,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及疑難雜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現以老師治療脈痹的驗案一則為中心,將臨床辨證治療脈痹中存在的疑問請教老師于下。
初診(2013年12月31日):患者男性,57歲。主訴:間斷左下肢沉重、脹痛9個多月。
現病史:患者9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下肢腫痛,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左下肢腓靜脈血栓”,住院治療后癥狀緩解。近日癥狀反復,故就診于我師門診。現癥:左下肢腫痛、發脹、時感刺痛,皮膚麻木,左下肢沉重、無力,行走困難,局部皮膚未見破潰及滲出;口干,咯白黏痰,煩躁易怒,納可,寐差,大便干燥,呈球狀,排便費力,每日一行,小便尚調;舌紫暗,苔白膩,脈細。
處方如下:茵陳蒿20g,蒼術15g,萆薢20g,蠶砂20g,雞血藤15g,玄參15g,金銀花15g,當歸15g,丹參30g,桑枝30g,土茯苓20g,澤瀉15g,蒲公英20g,王不留行15g,絡石藤15g,生牡蠣20g;10劑,水煎服,煮3次,分4次服用,每日2次,早晚各1服。
復診(2014年1月21日):訴藥后左下肢腫痛、發脹、沉重無力感均較前減輕,現左下肢仍有疼痛感,局部皮膚發涼,無破潰及滲出,咽干,咯白黏痰,煩躁易怒,納可,寐差,大便仍干燥,每日一行,小便尚調,舌暗,苔白膩,脈沉細。
處方如下:茵陳蒿20g,蒼術15g,萆薢20g,雞血藤15g,玄參15g,金銀花15g,當歸15g,丹參30g,桑枝30g,土茯苓20g,桂枝15g,蒲公英30g,絡石藤20g,王不留行15g,熟大黃10g,夜交藤30g,生牡蠣20g,予10劑,水煎服,仍遵上法,每2日1劑。
1個月后下肢痛減,無腫脹,皮膚溫,寐可便暢。以八珍湯加萆薢、忍冬藤善后。
脈痹病變部位主要在血脈,病變可波及全身血脈,但以四肢血管發病者為多見,尤以發于下肢血管最為常見。《內經》有云:“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該患者以“左下肢沉重、無力行走困難”為臨床表現,符合濕性重著,易襲下位的特點。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曰:“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該患者左下肢癥狀反復,間斷9個多月,從病程上亦是符合濕性黏膩、纏綿難愈的特點。濕滯日久,郁而化熱,故見“口干、大便干燥”。熱邪煉液為痰,痰阻于肺,故見“咳嗽、咯白黏痰”。濕熱蘊結,濕阻脈道,熱灼津液致使脈道瘀阻,血滯則瘀,故見“左下肢腫痛、麻木、刺痛”。舌暗為瘀滯的表現,苔白膩為濕盛之象,脈沉細乃濕熱內蘊,脈氣受阻之象。故該患者可辨證為濕熱下注,痰瘀互結之證,治以清熱化濕,祛瘀通絡之法而取效。現有問題請教老師于下。
2.1辨證治療脈痹病因病機的關鍵是什么脈痹病位主要在血脈,病變可波及周身血脈,但以四肢血管發病為多見,尤以下肢血管最為常見。其病程纏綿,久治不愈,臨床證見局部紅腫,疼痛,行走時加重,甚或局部水腫、潰爛,日久可見皮膚色素沉著。如《外科醫鏡》所言:“脈痹初起足趾微腫,木痛,色變紫黑,逐漸延上至跗,而踝而脛而膝。”結合脈痹的臨床表現、發病部位及病程,其符合濕、熱、瘀、毒的致病特點,同時以此病案為例,上面已作過分析。由此可見,濕熱蘊結,邪阻脈道,熱灼津液致使脈道瘀阻,血滯則瘀,津停則痰生,痰瘀互結蘊生濁毒是貫穿本病始終的重要病理因素,也是本病纏綿難愈的主要原因。尤應重視對蘊毒的認識,瘡面黑暗、暗紅,細聞有腥濁味,黃厚膩苔等都是可征之象。此病治療要早,治療要徹底,非三五劑藥可愈,當分期辨證,隨證加減。
2.2對于脈痹的治療是否要一直清熱化濕祛瘀,如何用中醫臨床思維分析認識中醫臨床思維,它不同于現代醫學的思維模式,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診治和治療疾病的臨證思維方法,舍此則非能言中醫。例如,現代好多臨床醫生看見“冠心病”就診斷為中醫的“血瘀證”,看見“痰中發現結核桿菌”就診斷為“肺陰虛的肺癆”,看見“血常規的白細胞升高”就“清熱解毒”,這些思維方法都是不符合中醫臨床思維特點的。在現代醫學科技發達的今天,講究中醫臨床思維并不是忽略現代醫學的知識,一名好的中醫師不僅要精通中醫相關理論知識,同時也要知曉現代醫學的醫學理論,做到辨病和辨證的結合。以脈痹病案為例,“方從法出,法因證立”對于它的治療亦要做到辨證論治。痰瘀互結是貫穿脈痹始終的重要病理因素,對于其治療要把泄濁祛瘀作為主線,同時要做到分期論治。臨床上對脈痹的治療可分為三期即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急性期,此時濕、熱皆盛要以清熱解毒祛濕通絡為主。上述病案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舌苔脈象,屬于脈痹的急性期,辨證為痰瘀互結之證,故方用茵陳蒿、蒼術、蠶砂、萆薢祛其濕;金銀花、玄參、當歸合四妙勇安湯之意以清熱解毒,輔以蒲公英加大清熱解毒之功;土茯苓、澤瀉利濕祛濁使濕邪從下而出;丹參、雞血藤、桑枝、絡石藤、王不留行活血通絡祛其瘀;生牡蠣軟堅散結以軟化其痰瘀。復診時患者左下肢腫痛、發脹、左下肢沉重無力感均較前減輕,臨床癥狀減輕但仍舊存在,苔仍為白膩之苔,脈仍為沉細之脈,均提示該患者體內濕熱之邪仍舊存在。此外,濕熱乃氤氳黏膩之邪,不是幾付中藥就可以祛除的,故此時繼續予以清熱祛濕活血化瘀,將蒲公英由20g加至30g,絡石藤由15g加至20g,蒲公英清熱解毒的同時亦可散結,絡石藤為涼血通絡之品,通其絡的同時亦可清其熱。在此基礎上加用熟大黃活血化瘀、通便并祛濁,夜交藤改善患者睡眠并通絡。復診時患者出現左下肢局部皮膚發涼,為濕熱之邪雍遏氣機,氣血雍滯不通,局部皮膚失溫所致。《臨證指南醫案》有云:“陽氣窒閉,濁陰凝痞。”故在清熱祛濕化濁的基礎上加入溫通之品桂枝,一則溫經通絡而止痛,二則防止過用寒涼之品,涼遏氣機。需要指出的是,“久病入絡”,若瘀滯日久,深筋入骨,經絡閉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通達,應加用破血之品土鱉蟲。如張景岳所言:“血有虛而滯者,宜補之活之,血有蓄而結者,宜破之逐之。”慢性期即熱勢減退,余毒未清,此時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往往加用黃芪托毒生肌,加用當歸養血調血,且益氣養血有助扶正氣,祛余邪。恢復期應注重養氣養血,脈痹日久,正氣漸傷,氣血陰陽受損,營衛空虛,往往容易感邪,此時“非養血養氣不可”,根據氣血陰陽虧虛的不同辨證加減,多以八珍湯為主方,加以祛濕通絡之品。
2.3脈痹是臨床上的頑疾,如何預防脈痹的發生《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對于脈痹這一臨床頑疾,防護亦尤為重要。脈痹的發生多于感風冒雨受風、受寒,步履冰雪或久居濕地等致使風寒濕三氣侵襲機體、留滯血脈,或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致使痰濁濕熱內蘊,此外脈痹的發生還與吸煙關系密切。從西醫學角度角度講,臨床上脈痹的發生往往是既發在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之上,故控制血壓調控血脂尤為重要。早期患者僅覺下肢皮膚涼脹麻木,漸生紅腫,故早期防治殊為重視。脈痹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發癥,是對血管的損傷,尤其對小血管的損傷為重。糖尿病患者5年后或輕或重都會有并發癥的出現,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和眼底血管病變等,因此控制好血糖尤為重要。建議患者盡早使用胰島素;同時服用拜阿司匹林以防止血栓形成,少量葉酸保護血管神經,小劑量他汀類降脂藥以抗炎保護血管。
所以臨床醫生要告誡患者及家屬:1)注意肢體保暖,避免風寒濕熱病邪的侵襲。2)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炙煿酒漿之品;夏秋季節可用薏苡仁、粳米、綠豆,冬春季節可用薏苡仁、粳米、紅豆,各等分煮粥;此外,痰濁較盛的患者可多食荸薺、海帶、木耳。3)戒煙限酒,保持心情舒暢,切勿急躁易怒、精神緊張。必須嚴格戒煙,煙氣對血管的損害甚于對肺的損害,尤其是小血管的內皮,首當其沖,這又恰是本病的始發因素。4)勞逸結合,避免勞累,不要久站、久行,亦不要久臥、久坐。5)根據經驗,脈痹患者注意雙下肢長時間連續振跳、垂足,這些動作常成為誘發因素,在鄉村土路上崎嶇不平、乘拖拉機、跳溝壕、擠火車長時間站立、乘飛機長途旅行、久坐下肢活動少等易誘發本病,尤其是已患過脈痹者尤當注意。
[1]王承德.實用中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53.
[2]李中梓.醫宗必讀[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308.
(本文編輯:張震之,滕曉東)
Interpretation of Professor ZHANG Bo-li’s treatmentof vessel impediment
ZHANG Li-shuang,JIANG Feng,KANG Li-yuan,YANG Feng-wen,YUAN Huan-xin,ZHANGChun-xin,SUN Fei,LIXiao,LIU Zi-l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The vessel impediment isa stubborn disease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long course and hard to be treated.In clinical practice,Professor ZHANG Bo-li thought that its lesion location is in the vesseland the importantpathological factorsare turbidity toxin produced by phlegm and blood stasis.Itshould be cu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stagesand changedmedicineswith symptoms.
vessel impediment;treatment;ZHANGBo-li
R249
A
1672-1519(2015)07-0385-0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張立雙(1985-),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
江豐:E-mail:wecm@sina.com。
(201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