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會才
【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鄉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
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庭院里絲瓜和肉豆的那些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
父親看了好笑,就說:“種它們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征鮮明。
【微點評】
今年和往年一樣,仍是材料作文。今年的材料來自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文章《無風絮自飛》。材料分三段,第一段說了一條關于絲瓜藤與肉豆須的諺語,第二段是一個小孩的所作所為,第三段是這個孩子的父親對這個小孩行為的看法。
對于這則材料,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從而確定所寫文章的立意。
從小孩的角度。
材料的首段說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但這個小孩非要給以分辨,可以說是好奇心驅使的結果,可以說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無論是好奇心,還是探究精神,都是科學研究及從事商業活動等所需要的。這樣可以立意:1、我們應該永遠擁有孩子般的好奇心;2、探究最重要。
種絲瓜與肉豆,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這個孩子卻非要分辨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要知道,將二者分清或分不清,都不影響它們的生長。可以說,這個孩子糾纏于絲瓜與肉豆生長的細節,不是務實,而是務虛。生活中更多的需要務實。如此可以立意:務虛要不得。
纏繞在一起生長的絲瓜藤與肉豆須錯綜復雜,難以分離,可故事中的小孩卻偏偏較真,就要分清,最后將藤蔓扯斷。既然它們是纏繞的,又何苦執意將它們分開呢?順其自然,最后它會給予你豐收的饋贈,不是更好?如此可以立意:順其自然,才是最為重要的。
從父親的角度。
父親特別強調種絲瓜與肉豆是用來吃的,而不是用來分辨的,這說明父親特別務實,如此可以立意:務實最重要。
父親特別強調種絲瓜與肉豆是用來吃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父親特別重視結果,至于它們生長的過程倒在其次。這樣可以立意:好的結果最重要。
立意確定之后,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手頭材料的多少和自己所擅長的,來決定使用什么文體來寫。如果只有一則材料,可以寫一篇小小說或散文;如果有多則材料,則可以寫一篇議論文。如果擅長書信體,可以給材料中的小孩或父親寫一封信,談自己的看法;如果擅長日記體,可以以材料中的小孩或父親的口吻,寫幾則日記,連綴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