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忠
《管子》*張小木:《管子解說》,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9頁。是先秦時期的一部劃時代巨著,內容翔實豐富,思想經典獨特,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長期以來,《侈靡》篇為很多研讀者所困惑——為何一向倡儉的《管子》突然提出這種“怪異”思想?尤其是在治國理政中推行這種政策,無疑是君臣的不歸之路,這讓很多讀者百思不得其解。盡管此前已有諸多研究者解讀并闡釋了《侈靡》篇目的在于增加就業、等級消費、以消費促生產等,但都局限于微觀技術層面,并未將其上升到治國理政的宏觀戰略層面。本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發現了“侈靡”思想的深刻邏輯內涵(見圖1),并以經濟、社會、倫理三個維度呈現,這也進一步驗證了郭沫若先生多年以前研究該篇時所言,它“在中國古代史上是一篇具有特色的相當重要的文字”*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

圖1 “侈靡”思想邏輯內涵圖
全面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彭書雄:《管子經濟思想與中國當代經濟改革》,《求索》2004年第9期。是“侈靡”的根本目的,它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當時尷尬無奈的選擇,更是受治國戰略目標的影響。
由于春秋時期社會財富呈現“天子臧珠玉,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臧布帛”的積累情狀,所以《管子》主張“侈靡”消費,不是夢游般地突發奇想,而是從戰略高度、結合當時實際提出來的。雖然藏富于民是好事,但是沒有消費,就會內需不足,經濟增長乏力,而“富國強兵、稱霸諸侯”是當時齊、國的終極目的,且遵君命要在短期內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管子》認為,這就需要全面擴大內需,刺激經濟高速增長,而“興時化若何?”“莫善于侈靡”。同時,財富只積累不消費,經濟沒有活力;既積累又消費,才會釋放經濟活力?!豆茏印飞钪O處理好積累與消費關系*林享清:《試析管子管子、桑弘羊的侈靡消費思想》,《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的重要性。因為“魚鱉之不食咡者,不出其淵;樹木之勝霜雪者,不聽于天”,如果讓富人為“強兵稱霸”捐獻財富很難,即使勉強為之,也會失去民心,而如果鼓勵他們“侈靡”消費,過上豪華生活,他們就會“出淵”“聽天”,這既充分贏得了富人之心,又巧妙削減了他們的財富。因此,《管子》推出“侈靡”政策,是有一定時代背景而不是肆意妄為的。
在現代經濟學中,消費、投資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實,在春秋時期這“三駕馬車”也在無形中起作用。由于當時處于農業社會,人們基本滿足于吃飽穿暖,很少有規模投資意識,所以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不可能;當時商業發展也不充分,產品外銷也有限,因此依靠出口促進經濟快速增長可能性也不大;然而,由于當時社會財富已經集中到富人手中,如果從這部分人手中強取豪奪,必然會遭到他們反對,這顯然不符合《管子》努力構建的社會和諧思想,更不符合其苦心經營編織的“愛之、生之、養之、益之、利之、安之、成之”的民本思想經緯,而鼓勵“侈靡”消費則迎合這部分人心理,因為“飲食者,侈樂者也,民之所愿也”,讓不同群體的富人充分享受,也達到了全面拉動國內需求、刺激經濟高速增長的直接目的。
為了更充分地呈現“三駕馬車”對當時齊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筆者引入圖2來進行解釋。假設O點作為齊國經濟,OE表示出口,OI表示投資,OC表示消費。由于當時齊國濱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其魚鹽等資源非常豐富,所以魚鹽等產品除了滿足國內消費外,還有一定的出口,這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能實質性地推動齊國經濟快速發展。

圖2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示意圖
在當時“重本飭末”思想指導下,追加投資主要局限于農業,而農業投入大、產出不大,“一樹一獲者,谷也”(《權修》),所以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不具有可行性?!罢缥覀兯吹降哪菢?,如果拿不出某種新穎的解決辦法,那么就無法解決這個難題?!?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因此,只能靠消費拉動內需。由于齊國是藏富于民,所以具有“侈靡”消費的基礎,而一般消費對經濟快速增長拉動有限,所以只能鼓勵“侈靡”消費。這樣就會如圖2所示,“侈靡”消費成了拉動當時齊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通過上述“三駕馬車”的協同刺激,齊國經濟就“如熊熊燃燒的烈火,洶涌澎湃的大江”快速發展起來。因此,“侈靡消費只是《管子》全部社會經濟政策的一部分,其實行與否,何時實行,都不是任意的”*曾賽豐:《論〈管子〉中的消費經濟思想》,《消費經濟》1997年第3期。。
通過對其治國戰略目標“富國強兵、稱霸諸侯”的反復審視,我們可以發現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刺激經濟增長;而刺激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就是擴大內需,而“侈靡”消費就是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由于《管子》持有“陽者進謀,幾者應感”的思想,也就是對于明顯的事物要加以謀劃,對于隱幽的事物要力求感應,所以它主張“寓軍于政”。通過“侈靡”消費全面拉動內需,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商業發展。通過境內外商賈販運,齊國可在周邊國家不知不覺中將戰爭所需的各類原材料源源不斷地運進來,這樣國家打造兵器戰車、制造強弓勁弩就有了原料支撐。由于是商人在起主導作用,所以不易為周邊列國察覺,從而掩飾其“富國強兵、創建霸業”的宏偉藍圖。盡管“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國蓄》),但沒有強大國防,僅有糧食也無法挽救國家危亡。這也是《管子》“寓君于政”“寓軍于民”思想的真切體現。正如章太炎先生指出的那樣,“侈靡者則日損,日損則日競,競則日果,是兵刃之所以復而自拯之道也”*章太炎:《喻侈靡》,《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小匡》)。從這里可以看出,《管子》把商人列為一個重要社會階層,盡管其社會地位處于“四民”之中末位,但是“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 (《小匡》),從商之民依舊可觀,這就成了國家治理與社會穩定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商業的發展情狀直接影響著商人的生存、生活與發展。這就需要確立商業的社會地位、保障商人充分就業,從而與“四民分業”“四民分居”的治國方略相吻合。否則,四民“分業”“分居”的管理模式就難以實現。所以從治國宏觀維度出發,《管子》需要考慮商業發展、促進商人就業,“然后民力可得用”,“民不流矣”。
推進社會“侈靡”消費,能夠助力商業繁榮,有利于商業社會地位的確立。從“四民分業”角度出發,商業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產業,務必要統籌考慮其發展,同時發展商業也是國家對當時社會生產關系的積極調整。因此,從這個角度審視,“賤有實,敬無用,即是侈靡本意”*姜旭朝:《〈管子〉侈靡觀:中國傳統崇儉消費觀的“異端”》,《管子學刊》1998年第2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國君要富國強兵、成就霸業,“則請行民之所重”,也就是要舉辦人民所重視的事情,積極發展商業。
為了更為直觀地反映“侈靡”消費對商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我們不妨引入圖3來進行詮釋。假設橫軸為消費,縱軸為商業發展,E點為民眾正常消費總量的終點,也就是“侈靡”政策實施前的民眾消費規模,D1D3為“侈靡”消費實施前的商業發展情況,D2D4為“侈靡”政策實施后的商業發展情形。從D1D3線可以看出,當時商業發展緩慢,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即使生產者供給再多,消費者購買量也不大,直接反映為市場供需不旺,商人利潤空間極其微薄,而商人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無疑難以很好地生存、生活,商業作為一個重要產業也難以發展。而在《管子》鼓勵“侈靡”消費后,市場需求急劇飆升,社會消費總量基點全面提升,由D1提升至D2,商業發展線也由D1D3快速漂移至D2D4。這無疑會極大地刺激社會生產,有效增加市場供給,從而全面激活沉寂已久的商業,使齊國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從下圖3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侈靡”消費對商業發展的強勁拉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圖3 侈靡消費促進商業發展示意圖
隨著“侈靡”消費的不斷擴大,市場需求的持續旺盛,作為逐利者的商人,就會不遺余力地從販運各類農產品、手工業品甚至一些制造各類兵器的器材到齊國來,從而使市場交易產品多元化,進而全面激活市場供求,這樣一派前所未有的商業繁盛景象就呈現在齊國的土地上。由于國家鼓勵“上侈而下靡”,那么“君臣之財不私藏”,這樣就會進一步增加商人就業,使從事商業工作的貧民有了工作,“貪動枳而得食矣”。市場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有利于社會發展,“市者,勸也。勸者,所以起”。特別是農業生產完善,工商業也得到發展了,不進行“侈靡”消費,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就無法實現,“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因為農產品無法售出,農民生活就沒法保障。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孫引、陶李:《〈管子·侈靡篇〉若干問題的探討》,《財經研究》1980年第3期。然而,“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治國》),進而不利于農事的就業保持穩定。這說明通過“侈靡”發展商業,不僅具有促進就業的作用,而且由于對其他行業具有帶動作用,所以還有一定的穩定就業效應。這樣就會“農夫不失其時,百工不失其功,商無廢利,民無游日”(《法法》)。
從“四民分居”的角度審視,國家要考慮商人職業。《管子》認為,商人“非用人也,不擇鄉而處,不擇君而使,出則從利,入則不守”,這就意味著商人對于國家并不是無所作為的人,而是有所作為的人。由于他們不挑選居處地方和侍奉君主,賣出就是為了謀利,買進也不保守惜售。所以要通過“侈靡”消費使這部分民有商可經、有業可創。這樣就可以促使這些商人將國家的山林資源取過來即去謀利,從而使國家的市場稅收成倍地增長,“國之山林也,則而利之。市塵之所及,二依其本”。這也說明了國家必須要發展商業。而要成功有效發展商業, 除了形式靈活的減稅、免稅等刺激外,還得有強勁的市場需求,而“侈靡”正是創造了這種需求。因為沒有強勁的需求,市場難以活躍,商業也不可能發展,這樣商人生活得不到維持,社會穩定局面難以形成。所以從“侈靡”全文敘述中可以發現,它鼓勵“侈靡”消費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促進商業的發展,在商業發展中解決商人就業,從而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在商人就業中促進商業發展,并帶動相關人員就業,進而進一步擴大社會生產。所以它要求“丹沙之穴不塞”“商賈不處”,也就是丹砂礦產的洞口不要堵塞,要開放礦山,使“貧者為之”,讓他們開采,“自(原作‘百’)振而食”*周乾溁:《〈管子·侈靡〉概觀》,《天津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要使商賈販運不要呆滯,這樣才能促進商業發展。著名經濟學家西斯蒙蒂曾指出,“絕對的消費決定一種相等的或者更高的再生產,再生產又產生收入”*西斯蒙蒂:《政治經濟學新原理》,何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77頁。。管子在2000多年前看到消費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實屬難能可貴。西方也只是到了17世紀才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威廉·配第首次提出這一思想——寧愿粉飾凱旋門來增加就業,這或許是汲取了《侈靡》篇中“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的思想精髓。
盡管《管子》利用“侈靡”鼓勵商業發展,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仍需對其進行管控,因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治國》),所以要防止“蓄賈游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國蓄》)、“游商得以什百其本也”(《七臣七主》)出現,從而使“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國蓄》),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規范商業發展?!叭缫杂枞耸痴?,不如毋奪其事。”也就是與其給民眾飲食,倒不如不讓他們失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管子》的“侈靡”思想,不僅能有效增加就業,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穩定就業作用。
總之,“侈靡”既促進了商業發展,確立了商業地位,又保障了商人的就業,解決了時代難題,還調整了社會生產關系,凸顯了“侈靡”消費的社會價值。
縮小貧富差距、構建社會和諧是“侈靡”思想的基本目的,這是其受民本思想內在驅動力影響的表現,也是共同富裕思想萌芽的體現,更是構建社會和諧理念的呈現。
這也是其能夠推動商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侈靡”消費與商業發展是正相關的,即侈靡消費有利于商業發展,而商業發展又進一步滿足了富人“侈靡”消費。毋庸置疑,如果沒有商業的快速持續發展,商人就沒有可觀的利潤來源,他們的基本生活就會無法得到保障,從而“必有饑餓之色”,不得不吃野草,喝野水;“有凍寒之傷”,不得不身披獸皮,頭戴牛角。然而,衣食對于民來說,一日不可以沒有,“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特別是《管子》將商人與士、農、工并列為“國之四民”后,所以商人就是國家層面民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生存發展情況絕不可小視。這類人一旦出了問題,《管子》的“四民分居”“四民分業”的社會管理模式就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們“不擇鄉而處”,就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不穩定因素,這與其對四民進行“分居”“分業”,將一切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思想相違背。通過“侈靡”促進商業發展,一方面帶來了市場的繁榮興旺,有助于社會和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管子》對商人的民本情懷,更是富民的有效方法。因為商業發展了,商人就會帶來了民眾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產品,使民眾整體生活得到全面改善,甚至為國家強兵稱霸帶來必需的原材料,“吸引各國商人把齊國需要但又短缺的皮、筋、角、羽毛、銅鐵等兵器材料運來,這樣一來,齊國便在順暢又有節制的市場流通中,既富了民,又能輕易聚集其強大軍隊必需的各種武器裝備”*程國政:《管子雅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1頁。。
“甚富不可使,甚貧不知恥”,作為具有濃厚民本思想的《管子》深知這一點,所以它高度關注民眾的貧富之形,千方百計采取各種措施,旨在有效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它明確提出,“能知滿虛,奪余滿,補不足,以通政事,以贍民?!?,也就是奪余滿、補不足,使政令得以貫徹,民用得以滿足。它還強調,“地之變氣,應其所出;水之變氣,應之以精,受之以豫;天之變氣,應之以正”,“地”“水”“天”有了災變都可以想法解決,而治國中出現民的貧富不也是可以解決嗎?因此,為了達到“削富減貧”目的,《管子》適時推出了侈靡消費。因為富者奢侈消費,財富就會減少,而不至于達到“甚富”的程度?!吧醺弧比缢?,水平則不流。因富者奢侈消費,就會帶動不同行業發展,進而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而貧者則會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這樣富者就在不知不覺中為貧者提供了就業崗位,從而使這些民眾不至于“甚貧”。“甚貧”如云平,云平則無雨。在這個過程中富者財富減少,貧者財富在就業中增加。因此,《管子》的“侈靡”思想不是具有強烈的低級趣味意義,而是具有極強的解決現實問題意義,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管子》“以民為本”思想。

圖4 “侈靡”縮小貧富差距圖
為了更好地呈現“侈靡”消費對縮小貧富差距的作用,我們不妨以圖形4來解析,假設橫軸為窮人財富,縱軸為富人財富。在沒有鼓勵“侈靡”消費之前,富人財富相當于圖1中CABG的面積,窮人財富僅為OCGE的面積。在“侈靡”消費政策推出后,“積者立余日而侈,美車馬而馳,多酒醴而靡”,也就是積財者拿出余糧大量消費,美飾車馬盡情馳樂,多置酒醴盡情享用,將會消耗富人近一半的積蓄財富,也就是圖4中MABN面積,而貧民則通過自己的勞動,將富人所需的產品生產出來,滿足其各類消費,從而創造自身擁有的財富,也就是EGDF面積。這樣富人通過“侈靡”消費就將自己的財利散于天下,而貧者則通過自己的勤勞,將富人分散的財富匯集到自己手中生活,進而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通過“侈靡”消費后,富人的財富減少為CMNG,而貧者的財富則變為OCDF。正所謂“大夫已散其財物,萬人得受其流”(《揆度》)。《管子》還認為,國家要掌控民眾的貧富程度,絕不能讓民過富或過貧。過富之民,財大氣粗,不好使用;太貧之民,沒有羞恥之心,還如何使用?這也是“法令之不行,萬民之不治”的真正原因——“貧富之不齊也”(《國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管子》利用“侈靡”縮小貧富差距思想,是人類社會“共同富?!彼枷氲拿妊?。
“侈靡”消費是縮小貧富差距的有力舉措。民眾貧富差距太大,就不會安居守業,“民貧則難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而“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治國》)。更為重要的是貧富差距太大時,貧民將會陷入挨凍受餓窘況之中,這類人要想求生,要么四處逃亡,覓得衣食;要么鋌而走險,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這顯然不利于國家穩定,不利于構建社會和諧。而《管子》認為,“蓄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兵法》)。所以《管子》作為成功治國的典范之作,絕不能袖手旁觀,它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治國》),因為民富了,就會“倉廩實”“衣食足”“生之、養之”的問題就解決了,“民欲佚而教以勞”“勞教定而國富”,他們自然會安居樂業,而不會游走四方,有助于社會和諧。正因為如此,《管子》適時推出“侈靡”之策,積極促進商業的發展,既富民又能縮小貧富差距,還順了民意、民心,“得天者,高而不崩;得人者,卑而不可勝”。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一向尚儉的《管子》在治國理政過程中,發現民眾即將出現嚴重貧富兩極分化時,就提出了《侈靡》政策,鼓勵富人進行高端消費,“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這樣既繁榮了市場,又搞活了經濟,還增加了就業崗位,從而為貧困之人提供脫貧謀生機會。因此,《管子》認為,鼓勵富人奢侈,就可以幫助貧民就業,改善他們生活,是注重實際而不圖虛名的有效舉措,“事末作而民興之;是以下名而上實也”。其實,《管子》還認為,增加社會就業,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并提出了增加就業的“侈靡”途徑,“巨瘞堷,所以使貧民也;美壟墓,所以使文明也;巨棺槨,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所以起女工也。猶不盡,故有次浮也,有差樊,有瘞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蓖诰蚓薮竽故?、裝飾堂皇墓地、制造巨大棺停、多用隨葬衣被乃至使用各種祭奠包袱、各種儀仗與各種殉葬物品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就業機會,也就是使貧者整體受益,解決他們生活難題。假如沒有富者旺盛的消費,那么一些貧者基本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未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也就失去了必要勞動力的支撐與保障。所以《管子》“侈靡”思想,從這一層面講,它具有初級差等消費、中級增加就業、終極縮小貧富差距的深刻內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管子》是在解決貧民就業過程中縮小了貧富差距,全面實現了社會財富從一部分人和平地轉移到了另一部分人手中;同時還在縮小貧富差距中促進了貧民就業,又不至于使國家財富流溢至國外,變成他國的外匯,增強別國的實力。所以《管子》“侈靡”政策實施后,“天下之民歸之若流水”(《輕重甲》)。因為“水鼎之汩也,人聚之;壤地之美也,人死之?!币簿褪撬此髦兀藗兌紒砭劬?;土壤肥沃之處,人們都不肯離去?!叭艚笠玻笾樨愓?,不令也。逐神而遠熱,交觶者不處。”
總之,“侈靡”思想既縮小了貧富差距,構建了社會和諧,又消除了貧富之間潛藏的矛盾,還調整了社會財富的分配,彰顯了“侈靡”消費的倫理價值。*李秀英:《〈管子〉的消費觀及其現代闡釋》,《管子學刊》2005年第4期。
《管子》是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鴻篇巨著,通過潛心深入研讀,我們可從中體察到《管子》對社會經濟問題觀察的獨到與深邃,也是章太炎先生所說的“消費觀念應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的有力佐證。盡管后人因認識差異而迥異理解了這種思想,但是用侈靡消費政策成功構建了全面拉動內需、促進商業發展與縮小貧富差距的邏輯關系,實現了經濟、社會、倫理三重維度的有機統一,達到了治國理政的戰略目的,是其“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正世》)思想的直接體現,也與孫武的“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的經典思想不謀而合(《孫子兵法·火攻篇》)。即使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來,它仍有可資借鑒的現實意義。這就要求我們發展經濟要從國家戰略全局考慮,不仰慕古代,墨守成規,也不要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而是要高瞻遠矚,與時俱進。因此,如果說節儉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思想,那么“侈靡”則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特定階段的特殊思想,是對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靈活運用,而不是違背經濟規律,特別是當國家藏富于民已成事實,而經濟增長乏力之時,這種思想給后世治國提供了全新視野和積極借鑒。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多年來,因為中華民族尚儉的優良傳統而影響了學界對“侈靡”思想潛藏價值的深入挖掘。但是,一旦拂去歷史的塵埃,洗盡時代的垢印,“侈靡”思想的珍貴價值便會全方位、立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因為它是一套嚴整、系統、深刻的經典理論,是當時治國理政過程中特定時期、特定階段的特殊產物,是從經濟、社會、倫理維度中生發出來的思想精髓,所以“侈靡”思想的價值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就文本解讀而論,三重維度各具特色,都可以單獨構成“侈靡”思想的精華;就內在邏輯而言,它們彼此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侈靡”思想的支柱;就運作過程而言,它是基于對時局的清醒認識,獲得了民眾的普遍認同;就實施效果而論,它既實現了商業發展的階段性單項突進,又達到了拉動內需的全局性整體推進,還促進了民眾就業、縮小了貧富差距、構建了社會和諧。侈靡思想猶如一枚晶瑩的珍珠、一顆奪目的寶石鑲嵌在《管子》一書中,它對后世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并沒有因某個朝代、某個時期甚至某個國君的消逝而結束,因為歷朝歷代總有那么一些人在延續侈靡,甚至產生了“經濟上無理性的消費模式”*韋伯(Weber.M.):《經濟與社會》,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