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嘉海
摘 要:目前,我國博物館已成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場所,發揮著越來越多的教育作用。新時期,博物館如何進一步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健全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更好地發揮教育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特色品牌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將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計劃。為促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探索構建具有均等性、廣覆蓋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并形成機制,2014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工作,重慶作為全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省份,正在扎實推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結合實際,談談新時期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實踐做法。
1 當前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現狀分析
(一)以人為本的服務需進一步完善。自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許多青少年都喜歡游覽
各類博物館,但許多博物館青少年自己動手、主動參與、互動體驗等設施不多,陳列展覽多以館藏文物為依托,或以年代為序表現一定主題,文字說明大多僅標明文物的名稱、年代、出生地點,很難激發觀眾的興趣,留不住青少年的腳步。
(二)因人施教的方式需進一步創新。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教育者吸收多少。
因此對觀眾作一定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對其心理特點、教育方式等研究是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工作。目前來看,我國博物館對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研究開展不夠,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教育的陳列手法、講解手段等比較單一,缺乏因人施教的教育方式。
(三)聯動教育的機制需進一步健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大都是結合學校教育大綱設計的、面向各門課程的參觀教學活動。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博物館與學校的聯系并不密切,幾乎都是各自為陣,沒有健全館校立體聯動教育機制。
(四)紐帶作用的橋梁需進一步搭建。要更好發揮好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功能,就必須結合青少年教育特點,創新思路,搭建更多教育平臺。目前,我國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橋梁搭建較少,活動開展不夠,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的迫切愿望。
2 新時期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博物館是培養青少年愛國情感的重要基地。博物館作為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傳承的載體,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艱巨使命。各類博物館通過舉辦歷史事件專題、民族英雄和文化器物等展覽活動,組織開展體育、繪畫等主題活動,促使青少年了解祖國的歷史和輝煌成績,并以此作為激勵,樹立遠大理想。可以說,博物館已經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激發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媒介,成為了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博物館是拓展青少年知識視野的生動課堂。博物館是歷史的見證、文明的寫照、文化的傳承。大量的歷史知識和人類文明足跡都印刻在文物之中,這些知識正是我們青少年所缺乏的。青少年游覽博物館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開拓視野、擁抱文化生活的過程,它能夠使青少年捕捉準確、真實的客觀實物,能夠使每一個游覽博物館的青少年學到一些文化知識,自覺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人類文明、民族歷史積淀的崇拜感和自豪感,從而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博物館是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的快樂家園。創新是與深厚的文化傳統相聯系的,只有在吸取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造、變化,才能使我們的腳步向前延伸。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結晶,其所有展示物品都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對青少年創新精神培養功勞甚大。青少年在這種文化體認下,必然會使青少年主動透過文物的滄桑認識自己的民族,幫助其樹立一種求索創新的精神品格。
3 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實踐做法
3.1 加強博物館自身建設,提高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競爭力
近年來,紅巖博物館完善了旅游步道、休閑廣場、公共廁所改擴建等基礎服務配套設施。通過實物、照片、模型、雕塑等多種形式,運用三維技術、“聲光電”等科技手段,改進展陳方式;推出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陳列展覽,建立《紅巖博物館流動展覽項目庫》;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分類編寫了《紅巖博物館青少年講解詞》,積極探索“因人施講”的講解方式;組建了以紅巖博物館講解員為主體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師資隊伍。
3.2 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增強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感染力
每年開展青少年特色教育活動200余場;抓好清明節、“六·一”兒童節、“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節日,組織青少年開展祭掃儀式、入團儀式、入隊儀式等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在紅巖魂廣場開展“升國旗儀式”,在各大景區開展“姐姐講小蘿卜頭的故事”、“小小博物館之友”等特色文化活動;寒暑假開展“留守兒童夏冬令營”、“我是紅巖小導游”、“歷史昭示未來”大學生主題教育活動等;打造系列青少年特色教育活動項目,建立《青少年教育體驗活動項目庫》。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讓廣大青少年在參與教育活動中自覺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3.3 提供智慧型教育項目,提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吸引力
強化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互動體驗服務項目,打造智慧型博物館,提升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吸引力。在主要景點推出手機APP系列語音導覽講解服務,實現展廳無線WIFI全覆蓋,建立手機網站、微信平臺等講解服務平臺。開設觀眾自動合影墻,實現與觀眾互動。推出3D畫廊,建成3D、7D互動體驗館。新開發文化衫、文化杯、等系列科技產品,青少年可自己動手制作相關科技文化產品。
3.4 拓展教育服務載體,擴大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輻射力
創建市內外紅巖文化室24個,制作《千秋紅巖》專題展覽;招募紅巖青年志愿者921名,在各景區為游客提供各種志愿服務;與社區、機關開展共建,每年開展“紅巖青年文化創意大賽”活動,搭建青年成才平臺。出版《小蘿卜頭連環畫》等青少年系列圖書30余種;制作專題片《生命作證》等音像資料;開發紅巖書包等青少年喜愛的文化產品50余種。精心打造中國“紅村”網、紅巖網,建立博物館與青少年網絡互動交流平臺。
3.5 建立教育聯動機制,增強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影響力
要發揮好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獨特優勢,就必須與學校等建立教育聯動機制。近年來,紅巖博物館與重慶各高校、中小學建立了青少年教育合作機制,創建38個紅巖班隊、25個周恩來班,每年開展“讀紅巖書籍”、“弘揚紅巖精神,傳承偉人高尚品質”主題班會等活動200余場。按照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4個學段編制匯集成《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學堂》,建立了適宜不同年齡階段的《紅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項目庫》。組建紅巖精神宣講團赴各大高校開展紅巖魂報告宣講;組建紅巖故事講述團赴中小學校開展講紅巖故事活動;組建紅巖精神演出團,赴各區縣學校開展話劇《小蘿卜頭》等精品劇目演出活動。
參考文獻
[1]王玨 博物館如何親近青少年引關注:把博物館裝進書包 人民日報,2014年5月15日
[2]毛穎 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東南文化, 2010年第1期總第213期
[3]黃美爾 論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作用,浙江文物,201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