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自1945年臺灣光復以來,臺灣經濟便開始恢復發展,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臺灣經濟已經全面發展,迎來臺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時代。1969年,蔣經國就任臺灣行政院副院長,此后臺灣當局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大都是在蔣經國的策劃下制定出來的,“經濟建設六年計劃”、“十大建設”、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等政策對臺灣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實現了臺灣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且在一項“對臺灣貢獻最大的領導人”的民意調查中,蔣經國高居首位,可見蔣經國對臺灣的貢獻在臺灣民眾眼中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就蔣經國在臺灣經濟起飛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臺灣;經濟起飛;蔣經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地區掀起了一股工業化浪潮,經濟迅速崛起,其發展堪稱奇跡,我國臺灣地區便是其中發展的典范之一,而“蔣經國時期”的臺灣經濟發展則更是具有典型性,蔣經國時期制定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政策,不但使臺灣順利走出經濟危機的陰影,更是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島內經濟的轉型。蔣經國雖1978年才就任臺灣第六任總統,但1969年他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之后,臺灣的許多政策是在他的策劃下制定出來的,臺灣其實就已經進入了蔣經國時代,因此本文將1969年至1978年也算作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自戰后到80年代末一直在不斷進步,但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間是集中在七、八十年代,因此,本文對“臺灣經濟起飛”這一概念的界定是指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段時間的臺灣經濟取得如此發展,可想而知蔣經國作為最高領導人,對臺灣經濟的發展自然是有著不小的貢獻,本文將從蔣經國完善臺灣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蔣經國提高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水平;促進了臺灣工業的進步,促成了臺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三方面作以論述。
1 蔣經國完善了臺灣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蔣經國上臺時,正是臺灣最為艱難的時期,1971年臺灣失去代表中國的聯合國地位,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共同發表上海聯合公報,中日、中美相繼建交,以及美臺斷交等也都極大地影響了臺灣經濟的穩定。這一切對于剛上臺的蔣經國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面對這種局面,擅長政治的蔣經國并不是束手無策,他堅持一項信念“如果我們勤勤懇懇地為老百姓做事,我們是不會完蛋的。”所以一面從事經濟建設,一面降低國防預算,從1972年的“加速臺灣農村建設的新措施”,到“十大建設”,都是蔣經國力排眾議堅持實施,“事實證明,沒有當年的遠見和魄力,后期經濟的起飛,和工業產品結構的升級,那就是緣木求魚。”
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后提出要在自己任內實施多項計劃,于是在1973年11月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及12月的國民大會年會報告宣布將從次年起以五年時間完成九項重大工程,包括興建島內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花蓮到蘇澳的北回鐵路、臺中港、蘇澳港、桃園中正“國際”機場、高雄鋼鐵廠、高雄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加上后來的核能發電廠,合成為著名的“十大建設”,其中前六項以及核能發電廠均為社會基礎設施,后三項為重化工業。由于所需經費龐大,需要大舉借款,因此這一決策受到國民黨許多人的質疑,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蔣經國力排眾議,提出“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后悔”的論斷,決定不惜一些代價要將“十大建設”完成。
“十大建設”陸續完工并投入使用之后,成效在短期內顯現出來,但有些項目并沒有全部完工,只完成了一部分,因此臺灣當局于1977年9月23日宣布在“十大建設”的基礎上推行“十二項建設”,包括臺灣環島鐵路網、東西貫通鐵路、改善高雄屏東地區的交通條件,擴建屏東到鵝鑾的公路、臺中港2、3期工程、擴建高雄鋼鐵廠、興建核能2、3廠、設立農業機械化基金、農田水利建設、河堤海防工程、大量修建具名住宅、各縣市的文化建設。
在以上這些計劃提出并實施以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成績不凡,交通運輸、水電設施、社會文化基礎設施都有相當大的成就。在交通運輸方面,就有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臺中港、蘇澳港、桃園“國際”機場、環島鐵路網、東西貫通鐵路等設施在這一時期建成,為整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大方便。水電設施方面的建設主要體現在發電廠的建設上,臺灣第一座核能發電廠——核能一廠于1970年11月在臺北縣金山鄉破土動工,核能二廠、三廠也相繼動,工核能電廠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電力生產結構,核電成為臺灣電力的主要來源。此外,還有社會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臺灣當局也在“十二項建設”有所作為,如隨著工業區的興建,新的居民聚居區也隨之形成,這些市鎮包括林口、臺中港、大坪壩等地方。“截止1984年3月,共建住宅38270戶。”開展市鎮文化建設包括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等74項建設,總投資15億新臺幣,在1981年之前集中完成了24項,其余50項在后來的時間里陸續完成。
自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后,在各項經濟政策中積極建設基礎設施,因此,臺灣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水電方面,較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更好些。眾所周知,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臺灣通過一系列的計劃,建成了鐵路、公路、海運、空運組成的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節省了運輸上的大量時間與財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效率,這也成為拖動臺灣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水電設施的健全,也為農業、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水力、電力不充足不再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阻礙。從一些社會文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能夠看出臺灣當局對市民社會生活的重視,而這些建設必將提高市民素質,進而為社會安定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2 蔣經國提高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水平
臺灣從日據時期就是一個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地區,臺灣經濟是以米、糖為主的農業經濟,甚至到了臺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期,臺灣經濟的發展依舊是工農并重。五十年代,剛剛回歸的臺灣,民不聊生,經濟處在崩潰邊緣,經歷了第一次“土地改革”等措施后,農業開始逐漸恢復,蔣經國時期雖然實施“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升級”策略,重心放到工業升級上,但是依然重視農業的發展與進步,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提高臺灣的農業水平。
關于農業方面的建設自“十二項建設”中有所重視,為了推廣各類農業機械發展現代化,臺灣當局于1978年7月設立農業機械化基金會,劃撥資金40億新臺幣。在推廣農業機械化的同時,水利系統的現代化也在進行當中,工程總耗資19億新臺幣,工程包括嘉南、彰化、蘭陽、云林等地區,共修筑排水道1794公里,防護設施700多座,延長淡水河道71公里。水利設施工程的完工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擺脫以小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小農經營,使農業實現專業化、企業化和機械化,臺灣當局提出“推動第二階段的土地改革,進一步實現地盡其利、地利共享的目的”。第二次土地改革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條件下,把逐步商品化的農業經濟引向資本主義的大農業,因而代表了農業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3 蔣經國促進臺灣工業的進步,促成了臺灣從農業向工業社會的轉型
臺灣經濟結構20世紀6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1952年農業生產凈值占臺灣生產總凈值的35.2%,工業只占17.9%。”后來隨著發展進口代替工業和出口擴張時期外國資本的輸入,以及出口加工工業的發展,經濟結構很快發生變化,從1965年起,工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農業。到1985年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降為6%,而工業產值的比重升到52.2%,臺灣在經濟快速成長中已完成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型。
蔣經國上任初就提出要實施“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升級”策略,到80年代,主要經濟政策是“加速經濟升級,積極發展策略性工業”,設立新竹科技工業園區、推行“三化”(即“經營自由化”、“經濟國際化”、“管理制度化”)、推行“十年經建計劃”和實施8、9期經建計劃。
首先是臺灣基礎重工業的發展,臺灣位于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不僅戰略位置重要,而且發展航運事業也很有潛力。航運承擔著臺灣主要的對外貿易任務,臺灣航運量的75%由外輪承擔,而臺灣本土的造船業無法與國外競爭,為了執行“臺貨臺運,臺輪臺造,臺輪臺修”的政策,臺灣當局決定建造造船廠。由于造船業涉及鋼鐵、機械、電子等一系列工業,造船業不僅發展了臺灣的航運事業,而且帶動了造船的下游產業,促進了各項工業的發展。
1978年,臺灣首次召開“科學技術會議”;1979年頒布《科學技術發展方案》,“科技興臺”作為未來臺灣發展的主要方式;1981年,“經濟建設委員會”提出臺灣未來產業發展的項原則,包括技術程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環境污染少、產業關聯效果大、市場潛力大、將技術密集型作為發展科技項目;1982年第二次科技大會召開,修訂了“科技發展方向”,確定“八大策略性”科技項目,分別為資訊、能源、光電、自動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肝病防治技術、食品科技;1986年第三次科技大會提出現階段科技發展的目標,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研究三者并重,強調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采取技術合作、吸引投資等方式引進高科技工業作為策略工業,特別強調科技的自主研發能力。
設立科技工業園區是臺灣經濟轉型中的一項措施,新竹科技工業園區的建立,借鑒了“硅谷”的一些做法,園區設立于新竹市東南部,周邊有許多高校和科研單位,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包括電子研究所、能源研究所、工業材料研究所、機械研究所和化學礦產研究所)、精密儀器發展中心。根據當時的規劃,科技園區占地2300公頃,將在10年內分三階段完成。總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作為高科技工業的實驗區,對臺灣而言,無疑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它的建立標志著臺灣邁向高科技時代的開始。
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首先從基礎設施著手,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臺灣經濟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雖然走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路上,但是依舊堅持工農并重,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使得農業繼續進步,走出了一條先進的道路;工業作為臺灣經濟發展的重心,在蔣經國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使臺灣當局實現了經濟戰略決策上的重大轉折,并成功實現了臺灣經濟轉型以及產業升級。這一切,雖不能算作是蔣經國一己之力,但作為臺灣這一時期的最高領導人,蔣經國對這些成就實現必然有著不可磨滅的帶頭與推動作用。江南先生的《蔣經國傳》是以公正的第三者立場所作,評價較為客觀公正,書中對蔣經國經濟方面的作為評價較高,“經國掌舵,經濟上可得滿分,殆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