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瑩瑩
摘 要:東莞可園,作為廣東清代四大名園之一,是嶺南園林的瑰寶。通過對可園博物館造園理念,分析可園園林環境植物配置的取向,以探討嶺南園林文化藝術。
關鍵詞:可園;博物館;園林;植物配置
東莞可園,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與番禺余蔭山房、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合稱廣東清代四大名園。
可園的建造基于一定的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莞城位于東江水系的沖積平原上,城郊河網縱橫,沙崗錯落。氣候為“三冬無雪,四季常花”,一派秀麗的水鄉景色,這為發展園林具備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當地居民歷來有造園之風,庭中院內多栽花植木堆石。 [1]
1 可園園林藝術
可園園林設計精巧,布局緊湊,三畝三的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并俱全。夏日荔熟蟬鳴時別有一番雅趣的擘紅小榭,以珊瑚石堆砌的獅子上樓臺,曲廊環碧的環碧廊,花香四溢的可軒,竹、荷雙清的雙清室等,樹木與建筑融為一體,透過疏林,依稀可見對面廊欄閣窗,處處臨虛,方方側景,盡堂奧縱幽之妙。 [2]
2 可園博物館園林設計理念
可園博物館園林建設的設計理念為“以可園古建筑為依托,造就東莞最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園林景觀”,通過獨特的園林景觀,給人們于鬧市中尋幽,享受詩情畫意的四時景觀和水鄉的田園野趣。
(一)始建園林存在問題
園林建成之初風景雖開朗寬闊,但主體較為模糊,景觀層次欠豐富,缺乏近景感染力,略為單調。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未能充分表現嶺南園林特色
可園博物館園林風格特色是:充分體現嶺南水鄉特色,為游客提供幽靜、秀美的風景,并形成溪流曲折深遠、四季繁花不斷、田園風光旖旎的可園主題園林景觀。這在初建成的園林上未得到充分表現,并未達到最初設計理念的標注。
2.欠缺可園特有的園林韻味
新建成的可園博物館園林意境不足,未與可園古建筑區進行適當過度,景觀手法表達單一,感覺與其他現代公園綠化差異不大,沒有很好地延續可園園林精髓,欠缺可園特有的園林韻味。
3.景觀層次變化較少
由于園林施工只進行少部分大樹移植,其他均為幼苗,移栽后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夠體現園林效果。此外,園林綠化配置上空間層次配搭不夠豐富,導致園林景觀層次變化較少。
(二)園林調整方法
要使可園獨特的嶺南園林意境得以延伸,充分體現水鄉田園特色,必須對可園博物館園林進行調整,以現有的地形與綠化為基礎,進行深化改造;利用植物、園石增加空間層次和深度;將花卉植物、果樹等要素組合起來,通過植物的外部姿態、色彩和群體結構來展現園林的自然美。園林調整具體方法為:
1.增加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的形態和季節變化,體現朝夕晨昏、春夏秋冬的分別,配置豐富的植物群落,能使景觀深遠,并適當進行大樹移植(胸徑≥20厘米,全冠移植),以充分利用園林上層空間;適當增加植物,利用植物點綴堤岸與建筑的過渡空間,軟化景觀轉角位置。
2.增加草岸
在現有小島及其他沿水周圍區域增加草岸,利用柳樹等下垂植物與水生植物形成上下呼應,使岸堤邊緣更富有田園野趣。
3.增加園林意境
適當增加少量小的建筑類型,如:榭、廊、亭等建筑,使其與樹木、山水互相滲透、互為因借。并通過園寓詩文,景、情、意三者交融,增加古典園林的詩情畫意及建筑的特有魅力。
4.增加石景
由于在居巢、居廉以可園為背景的繪畫題材中,經常出現湖石和具有可園疊山特色的珊瑚石,故在適當添置相關景石,運用植物與景石的合理搭配,增加自然野趣。
5.增加放養小動物
園林空間中,增加放養溫馴小動物,能調動園林的氣氛,提供聽覺享受,制造鳥語花香的大自然環境。園間小路,溪澗中適當放養鳥類、家鵝和部分淺水類小動物,如鴛鴦、龜等。以自然質樸的環境、曲折的溪流、啾啾的鳥語,綜合體現嶺南水鄉特色。
6.豐富水景內容
可園曲池為幾何形狀,這與嶺南庭園的空間形態有關。根據嶺南園林特性,在博物館展區內建有大小不一的幾何形水景池,為表現自然,理池也是造園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池內擺放睡蓮,放養錦鯉,既豐富水景內容,又能使水面靈動,增添氣息。
7.增加園林配套設施
相應增加部分園凳、垃圾箱等配套設施。園凳以紅砂巖、黃蠟石為主要材料,按園林布局配置不同造型的石凳,為游客提供自然舒適、人性化的園林空間。
園林綠化設計在博物館與可園之間,新其而舊,舊其而新。通過簡潔的形態處理,重新演繹傳統嶺南園林建筑的文化內涵,構成新的建筑意象。
3 可園博物館園區植物配置
為體現東莞莞鄉文化和可園特色,強調歷史文脈的延續和人文景觀的再創造,根據居巢居廉繪畫題材及可園主人張敬修“十萬買鄰多占水,一分起屋半栽花”的詩意和嶺南特色樹種,植物選擇有跡可循。
蘭:蘭花是珍貴的觀賞植物,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現今所稱的中國蘭,古代稱之為“蕙”,其根稱為“芷”,以其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古今名人對它品價極高,喻其為花中君子。可園張氏家族酷愛蘭花,張敬修之父名為“應蘭”、字“九畹”均取意于蘭花;張敬修以蘭為題的詩詞近50首(以現有記載統計),畫作有《盆蕙圖》、《束蘭圖》等;張敬修之侄張嘉謨的蘭石圖更是不勝其數,其中張敬修畫作《盆蕙圖》上題“素心佳種說龍巖,遠道移根亦大難。多少餅金方購得,破慳為汝寫來看。”足可見園主的惜蘭如金。此外,可園內建有滋樹臺,滋樹臺的名稱來自與屈原的《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張敬修用“滋蘭”、“樹蕙”這個典故,說此臺是種植蘭蕙之所。[3]
蘭在可園處處可見,根據可園詩、畫中出現過的蘭蕙品種,綜合考慮氣候、土壤、日照等生長因素,引種各種蘭花。如:香濃味純的春蘭;葉狹帶形、堅挺蒼綠的蕙蘭;健壯挺拔、葉綠花繁的建蘭;幽雅瀟灑、碧綠清秀的寒蘭;以及南方人最喜種的墨蘭等,花色豐富,風韻高雅。
竹:古人把“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的植物稱為竹,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竹為“歲寒三友”之一,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媚不諂的品格,與古代文人倡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情操相契合。有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今園林幾乎無園不竹。
園內竹子種植方式或叢竹,或片植,或沿墻列植,或夾墻栽種,適當擺置景石,透過墻垣之漏窗,枝葉搖曳,光影婆娑。竹子給園區增添了一份竹韻和雅致。
荷:荷花清香遠溢,圣潔高雅,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對清廉之人的贊美;而“出淤泥而不染”,又被視作清白、高潔的象征,使中國人對荷花情有獨鐘。
張敬修在《雙清室題榜跋后》中說:“雙清室者,界于筼筜菡萏間,紅丁碧亞,日在定香凈綠中,故以名之也。”“筼筜”竹也;“菡萏”,荷花也。園林栽種荷花,以會張敬修竹、荷雙清,人、境雙清之意。
菊:菊與梅、蘭、竹并稱“四君子”,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歷來被用作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
中國歷代詩人畫家,以菊花為題材的作品眾多。花隱園是可園的花圃,“花隱”,就是菊,宋儒周敦頤說:“菊,花之隱逸者也。”花隱園,位于可園東面圍墻外,是張敬修用來種菊花之所。菊有不畏風霜、不與群芳爭艷的品格,張敬修專辟地方種菊,表明他要像陶淵明那樣隱逸山林,不與人相爭。[4]
梅:梅花寓意堅強與高雅,它不畏艱險、奮勇當先、百折不撓的品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其以欺霜傲雪、不與百花爭早春的高潔之美為人所贊頌。梅花斗雪吐艷、凌寒留香、鐵骨冰心的形象,鼓勵著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迎接春的到來。可園主人畫梅詩題有“小水通橋山對門,梅花環作草堂鄰。寒香正好不歸去,翠羽啅枝空笑人”。
根據南方氣候特征選栽適應本土種植的梅花品種,以開白花的青梅為主,在香林里片植梅花,營造“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迷人景色。
桃花:桃花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觀賞性桃類,花朵美麗繁密,觀賞價值很高,桃花園更是人們夢想的世外桃源。園區內為營造世外桃源之境,外圍用各種喬灌木緊密圍合,內沿可湖園路栽種桃花。桃花配置豐富的品種,以適合地栽的觀賞桃為主,配以少量的食用桃以形成春天繁花似錦的園林景觀,加以草石相配,迂回延伸,隨路而曲,起引導景觀作用。
盆景:盆景是我國造園藝術中的瑰寶,中國盆景更有世界“盆景之母”的美譽,它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活的藝術品”。盆景可以作為高等藝術品來裝點園林,形成“園中之園”。嶺南派盆景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五大流派之一,其藝術以蒼勁古雅、自然流暢、野趣奔放揚名遐邇。嶺南盆景師法自然,歷史悠久,把山形之野,轉化為飽含時代氣息的盆景,揭示古老藝術的新生機,更是體現了東方智慧。
古建筑區內自然隨意擺放的盆景,多層次配置,植物的擺放采用花臺形式,巧妙設計護欄、花幾為及腰高度,形成良好風景視線,與四周喬木、灌木形成錯落,再次豐富園林空間層次和深度;在博物館展區幾何形的水景池以盆景修邊,柔和了花崗巖的剛硬,形態各異的盆景近傍池水漣漪。形成典雅的環境,為欣賞者展示深厚的文化積淀,品味盆景的奇妙。
可園內植物近百種,春始紫藤、木棉,夏開木芙蓉、紫薇,秋有桂花、含笑,冬迎茶花、洋紫荊,園內除了供人欣賞的花木外,還有供人品嘗的嶺南佳果荔枝、龍眼、楊桃,寓意深長的安石榴、鳳眼果等。園林環境的植物配置是按照文獻資料所記載的相關信息,遵循自然生態原則,以保留園主張敬修造園旨意為前提,除了近代保留下來的品種,每種植物都經過歷史、地域、人文、風情等考究,以追尋可園獨有的韻味,延續嶺南園林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 鄧其生.東莞可園的園林建筑藝術//楊寶霖.東莞可園張氏詩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136.
[2]鄧其生.東莞可園的園林建筑藝術//東莞可園.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178.
[3]東莞可園.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56.
[4]東莞可園.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