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 要:多年改革讓我國更加密切聯系世界,伴隨我國外貿規模日漸增加,對經濟形成不小影響,特別在這些年國內加劇的通脹使我們不得不聯系起這兩者關系。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涌動下,騰飛的我國經濟日益突顯出外貿的地位,它是形成通脹影響的一個主因。要想實現經濟更好發展,需要做到全方位的防患未然,就要將外貿與通脹關系處理好。本文著手形成通脹的影響因素及路徑,以此提出調節策略。
關鍵詞:通脹;傳遞路徑;流動性
伴隨我國日趨加深開放經濟程度與逐漸強化綜合國力,外貿發展騰飛驚人。通過貨幣供給、國際貿易等路徑,國際市場價格越發顯著影響國內市場價格,導致國內經濟整體發展在形成的通脹隱患下影響嚴重。我國要想更好促進發展經濟,這一外貿對國內通脹影響的問題就必然要處理好,這在當下經濟領域已經是熱點問題。特別對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的我國來說,對外貿有著較高依存度,在通脹壓力愈發激烈下,如今我國解決好發展經濟的重要問題就是對外貿要重新審視且尋求解決的合適辦法。要想了解外貿與通脹這兩者的聯系到底如何,就要能對它們之間的互相影響準確掌握,將此兩者的問題有效處理,便于推動外貿與整體經濟更好的協調發展。在物價被日漸抬高與爆發式增長外貿順差的我國實情下,將物價與外貿的關系準確分析,對物價穩定、維系經濟發展勢頭及推動貿易平衡都有較大的理論與現實作用。
1 我國形成通脹的影響因素
1.1 形成通脹的內因是經濟長期的高增長
高增長發展模式是我國處于通脹壓力的根源所在。長久以來我國對經濟高增長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尤其是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矛盾的掩蓋、解決只單純寄托于經濟高增長,對投資的渴望與依賴增長已有顯著表現,在這樣的模式發展下通脹極易發生。我國從2010年以來已漸漸退出一些刺激政策,然而增長的經濟速度仍然保持在7.5%之上。雖然我國經濟今年的增速明顯放緩,但同比增長的生產總值絕然不會低太多。政府投資在這中間是重要的環節,政府較多的投資到基礎設施中,很難在短期內將其消化。
1.2 形成通脹的主因是流動性過剩
流動性過剩的本質是超發貨幣,就供應的貨幣總數額而言,今年9月份M2余額在我國高達120.2萬億,將近20萬億美元,同比增漲近13%。供應如此體量的貨幣一定會催生物價不斷上揚,我國之所以超發如此體量的貨幣的原因有兩個重要方面:其一,主動超發貨幣。政府在金融危機應對中,為了對社會總需求的刺激實施了投資四萬億的計劃。為了配套投資各地政府投資的總資金高度18萬億。能源、基礎設施、交通等領域是政府資金投資的主要傾向,這必然對能源、水泥和鋼材等原材料的需求有所增加。上游產品因在政府投資帶動下能源、原材料需求陡增而價格走高,這樣下游、終端產品也在此帶動下被迫價格上揚,物價因此引發全面上揚。政府投資如此大的體量,其資金來自發國債與直接印人民幣。發國債意在利用民間閑錢,這早晚是要還的,投資一旦不慎后果嚴重。然而印人民幣屬于提前透支預期收益,要是項目投資一切順利就有增值空間,還能平衡實體經濟。項目投資萬一失敗,決策者基礎上也無需承擔這個責任,因此印人民幣不失為好方法。其二,被動超發貨幣。政府即便在當前情況下不愿主動超發貨幣也很難做到,根源在于我國外匯政策是實行固定聯系匯率,其強制規定只要美元匯到企業賬戶就會兌成本幣,因此熱錢美元流入我國越多,為了兌換美元央行就必須印刷大量人民幣。只要我國有源源不斷的熱錢涌入,央行就要超發源源不斷的貨幣。
2 外貿對我國通脹影響的路徑
2.1 外貿形成的貨幣傳遞路徑
眾所周知,貨幣在流通中的需求量要比供應量少,就會降低每單位貨幣的價值,造成物價上揚,此經濟現象就會形成通脹。我們可將貨幣視為特色商品,在市場的完全競爭狀態下,供大于求的商品就會降低價格,相反會上揚。如果這種特殊商品發行大于需求,就會一直降低其價格,隨之降低貨幣購買力,如此一來物價走高,自然而然形成通脹。要是一個國家外貿順差在其國際收支中長期存在,就會使外匯儲備劇增,其內部市場將存在兩個現象:其一,國內商品被國外市場大量吸收,造成內部市場供不應求,這樣供小于求時價格一定上揚;其二,為了兌換創匯收入,需要加大投放本幣,形成流動性過剩。如此結果便是減少了商品數量與增加供應貨幣量必然帶來通脹。此外,從國外流入大量資本形成過多的收支順差,為了收購外匯就要增發本幣,進一步使供應的貨幣量激增引來通脹。與此相關,要是某國存在通脹,它就會借助外貿使通脹透過貨幣路徑傳給他國。原因是按該國匯率算,其價格要比他國高,該國就會購買他國商品,進而讓該國在國際收支中存在逆差,并且讓輸出商品的國家存在順差。順差國家就會增多外匯,為了兌匯就需投放不少本幣,引發輸出商品的國家增加供應貨幣,注定物價上揚。
2.2 外貿形成的商品價格傳遞路徑
就國際立場而言,因自由化的貿易可將供需視為傳輸商品,在國家總供給中進口商品服務屬于其中一類,在總需求的構成中出口是其一類。要是該國供給需求總量在國內確定下,外貿就會把該國供給需求的總量平衡狀態給打破,內部物價水平隨之形成波動,自然會改變該國通脹水平。擴大總供給必定推動增長經濟且逼迫降低物價水平,擴大總需求便會促進增加國民收入及物價水平走高。外貿形成商品價格傳遞路徑的機制:國外出現價格上揚、通脹,因國外商品上調價格,該國因此被吸引增加外貿出口,進而使該國外貿出口增加了需求,同時國外商品上調價格會讓本國居民減少購買消費進口商品,轉向增加消費國內商品,如此一來社會總需求最終增加,帶來需求拉動型通脹。我國現今持續增加外貿總額,屢創貿易順差的新高,另外一直奉行出口導向政策,國內在增長經濟時總供給放緩,還有近些年倡導擴大內需,國內增長的總需求要比總供給大,造就了經濟增長中的物價一直上揚,通脹形成。
2.3 外貿引發的成本傳遞路徑
在國家總供給中進口商品服務屬于其中一類,在總需求的構成中出口是其一類。要是該國供給需求總量在國內確定下,外貿就會把該國供給需求的總量平衡狀態給打破,自然會改變通脹水平。諸如國際原油、糧食、原材料等上調價格,輸入到國內的基礎產品便會提高價格,國內價格自然上升,在成本推動下引發通脹。我國明顯受國際原油價格影響,原因有:我國全年進口原油僅次美國,成為第二大進口原油國;我國如今對原油價格仍沒有發言權,對于價格上調只能接受;原油屬于基礎能源,它有著較長的產業鏈,影響經濟的范圍廣。
3 調節外貿影響我國通脹的策略
3.1 推動國際協作,建立聯動匯率利率機制
當今通脹屬于國際問題,在全球經濟聯動作用下,任何國家的調控只憑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經濟平穩,因此關鍵舉措就是國家協作。就我國而言,漸進式升值人民幣屬于良策,盡管它有抑制出口的弊端,但只要政府有效做到擴大內需、儲蓄率降低,就能實現雙贏。此舉不但能抑制通脹,還能將經濟結構改善,屬于實至名歸的對經濟增長均衡拉動。從美國立場來看,應視儲蓄率提高為基點,對過度消費削減,將財政赤字控制下來,這樣美元競爭力便會提升。并且各國應將民眾心中對通脹的預期盡早消除,還要各國央行強化協作,將流動性有效控制。除此之外,構建聯動匯率利率機制是以人民幣彈性匯率與市場化利率為基礎。因調整經濟失衡受匯率僵化的體制影響,央行投放本幣的渠道主要是外匯占款,央行調控在維持匯率的影響下效果不佳。所以如今市場化匯率要更加深化生成基準匯率的方式,盡量引入各種自主雙邊磋商方式,方便反映參與者未來預期匯率走勢。
3.2 強化監測國內外價格,發展調節價格的基金
國內市場一如既往是我國監測價格的主要對象,卻忽視更多的對國際市場監測、預警重要產品價格。在對國際價格沒有決定權的前提下,預防輸入通脹的合理措施就是擅用準確判斷國際產品價格引導國內合理生產相關物資與外貿策略。通常價格不是一夜之間飛漲,它的發展過程有其規律、階段性,但只要發生了,調節商品價格的手段多多少少有著滯后性。就這些年農產品一直上漲而言,我國缺失預警農產品價格體系,農副產品又有著生產周期性,因此處于不利的反通脹位置。可見,國家要重視關鍵物資生產、采購,便于控制突發事件下的國內物價,緩解國際通脹影響。
3.3 國內保障充足供應大宗商品
伴隨我國經濟騰飛,國內商品、資源已對發展經濟要求滿足不了,無一不通過外貿來滿足,在這其中作為上游材料的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浮動對下游產品價格有決定性因素,一旦國際大宗商品上調價格,我國物價因此直接攀升。面對如此狀況,國家需勇于投入儲備一些涉及民生、經濟命脈的重要商品與戰略物資,完善儲備機制,以防國際市場隨時發生較大的價格浮動,用足夠的儲備量來緩沖價格浮動。調節價格的基金屬于政府應對市場突發價格浮動,籌建對關鍵商品價格調節的專門調控基金,它能有效補充決定供需價格。美日在這方面的體系較為成熟,我國管理價格的部門在實踐中要向它們借鑒經驗,盡快對基金規范征收、使用、入庫及監管等方面,使它實現抑制輸入通脹的功能。
綜上所述,面對國際如今的大環境,外貿的融合度正在加深,我國既在享受開放收益,又面臨其負面困擾。要想減輕外貿對我國通脹影響,就要做到推動國際協作,建立聯動匯率利率機制;強化監測國內外價格,發展調節價格的基金;國內保障充足供應大宗商品。
參考文獻
[1] 約翰H.杰克遜著,張乃根譯 《世界貿易體制》[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2] 韓海英 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分析 [J] 商場現代化 2012(31)
[3] 劉 靜 論我國進出口貿易對國內通貨膨脹水平的影響 [J] 管理學家 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