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澤筠
摘 要:“農民工”是在我國傳統城鄉經濟“二元”格局被打破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一個處于城市與鄉村過渡地帶的特殊群體,其基數龐大,與鄉村社會聯系密切卻又與實際的農業勞動相分離。他們雖在城市務工,但總體上并不屬于其中的一員,對城市并未形成歸屬和認同感。隨著我國城市化、市場化、工業化的并行發展,農民工隊伍出現和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在這種必然趨勢下,如何構建出符合農民工就業規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將從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具體內容、構建原則以及構建路徑三方面展開論述,對具體如何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權利制度提出方向性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就業規律;社會保障;制度構建
“農民工”的出現,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從整個社會的結構布局來看,真正在城市務工的農民所處的境地十分尷尬。他們無法徹底融入“城市”之中,只能憑借各自固有的家庭親屬關系,或者是在城市務工期間的職業需要,形成各種不固定的群體,無法得到最新的知識技能。加上自身法律意識薄弱,進而逐漸陷入職業水平低、收入難以提高的惡性循環中。城市工業化進程需要農民工的廣泛參與,但由于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其所參與的往往都是隱含著各種不安全因素的工作項目。同時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無法全然容納農民工群體,使得農民工群體除了利用自身的勞動力進行城市“建設”之外,無法享受養老、醫療方面應有的社會保障權益。現實需求和固有的社會制度匾乏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造成農民工問題在原始積累的基礎上不斷引發新的矛盾。因此,構建符合農民工就業規律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然成為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過程中不可回避的責任。
1 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分析
大部分農民工在進城務工之前,并未接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再加上此前沒有走出鄉村的經歷,見識與閱歷所限,致使其就業盲目而隨意。經濟力量薄弱、自主從業力量不足,缺乏政府及相關部門有意識的引導和服務,再加上非城市戶籍,故而農民工在選擇與就業時,沒有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保障福利。根據當今社會一般保障權益的構成,結合農民工城市就業所呈現出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應當包括社保、救助及福利三個方面。
社會保險即“五險”,是社會保障條目中最基本的內容,包括工傷、醫療、養老、失業和生育五個內容。社會保險的享受對象是整個勞動者群體,目的在于保證勞動者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降低社會風險的損害給個人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社會救助又稱“社會救濟”,是社會保障的基礎,亦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保障形式之一。扶危濟貧,提供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面向整個社會的困難人群和低收入人群。
社會福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政府出資舉辦的為改善社會成員物質生活、豐富文化內容的社會措施屬于廣義范疇;狹義的社會福利包括福利設施、社會津貼、社會服務、職工福利等。
2 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原則
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應遵循普遍保障與重點保障相結合、政府和社會成員相結合、公平與效率相結合三項原則。
普遍保障與重點保障相結合是指,社會保障的基本權利,凡是國家的公民都平等享有。但由于社會成員個體間的差異致使存在“強者”與“弱者”之分。農民工屬于“弱者”群體,因此在必要情況下,確立社會保障制度需對“弱者”群體權益提出傾斜性保護。
政府與社會成員相結合,是由于在現有的社會制度模式下,政府在不需要承擔全部社會保障責任的基礎上,將履行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的責任分散給社會和公民個人。此項原則需要國家通過立法來加以輔助,完成政府和社會成員相結合的過程,將責任和義務分散至整個社會。
社會保障制度確立的宗旨是社會公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確定,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保改革的目標。但是這種公平的依據,是以效率和發展所帶來的物質為基礎。以公平應該促進效率,以效率監督公平,如果公平阻礙經濟發展,那么公平將無所謂“公平”。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不可盲目追求公平,不能片面取消對效率原則的關注。
3 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路徑
3.1 工傷保險體制建設
工傷保險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范疇中,處于第一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各種頻發的農民工工傷事故、不可預計的農民工職業病群體,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無數勞資糾紛,決定了該項體制必須作為最基本的社保項目優先予以確認。根據目前社會上固有的、由工傷保障體制不健全所引發的各類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強制執行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盡可能提高農民工的工傷參保比例;
第二,改變現有的農民工工傷保險爭議處理方式,明晰工傷鑒定等相關流程,簡化程序。可以將爭議的處理制度修改為雙方自行選擇解決方法,以此提高解決效率;
第三,完善相應的農民工工傷保險法律體系;
第四,加強相關的法規科普教育,加強對農民工工傷預防知識的普及,重視農民工職業康復工作,從思想意識上提升對社會以及自身的信任度。
3.2 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醫療保險是指勞動者在非工傷患病治療期間,可獲得必要醫療費資助的社會保險制度。由于農民工居住條件差、身體素質不佳,勞動強度大、報酬低,一些傳染性疾病“優先”在農民工群體中的傳播蔓延,若處理不及時可能會造成大范圍的惡性傳播。
由此可見,農民工群體在自身健康方面存在著極大隱患。基于此,筆者認為當今社會的醫療保險理應將農民工群體作為重要的保障對象,故提出以下加強農民工醫療保險權利的建議:
第一,高度重視和落實《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加大力度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障問題,分階段確立實現目標;
第二,根據農民工的具體收入狀況,重大疾病應成為農民工的醫療保險的主要對象。緩解農民工看病“難”和“貴”的問題,切實解決面臨的醫療問題和基本生活困難;
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依據人群的特殊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入保辦法。農民工從事具體職業性質及危險系數的不同,亦將決定不同的入保險種。
3.3 養老福利體制建設
農民工收入低、流動性強、穩定性差,所以交納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并不高。相關法規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認知障礙的存在,給農民工養老福利體制的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筆者認為,當前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創建與推進,需從以下幾方面完善:
第一,從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局面來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確立在我國需要長遠規劃、從長計議,而且必須注重與現行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相結合;
第二,根據人群差異,需要區別對待繳納養老保險金的方式和享受保險的待遇。職業穩定的農民工可實行與城鎮職工完全相同的養老保險積累統帳模式;
第三,農民工養老基金籌集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農民工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農村土地流轉相關聯。采取自愿自主、以土地換取保障的方式,來保障農民工養老基金的順利籌集;
第四,由于農民工擁有較強的社會流動性,所以涉及到農民工養老保險金的個人帳戶和社會統籌部分,需要根據農民工工作地點的變換而及時切換。
4 結語
全方位、多層次地建立完善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環節。經濟發展和改革深入,要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實現全社會、無人群差異式覆蓋。這對于促進城鄉經濟共同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維持社會安定,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蘇炳臣.農民工社會保障機制問題探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04).
[2] 成志剛,羅帥.近十年我國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綜述[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
[3] 郭家虎.構建適應農民工特性的社會保障制度[J] .財政研究,2008(12).
[4] 魯建彪.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下的農民工就業及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