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娜古麗·玉素甫
摘 要:新疆地區青銅文化遺存較為豐富,其中不缺乏人骨材料的發現,其研究多集中在體質差異及人種學方面,很少有人去關注從人骨材料反映其飲食結構,經濟社會類型方面。本文通過對新疆地區青銅時代文化中,古代典型遺址和墓葬出土的隨葬品,動物骨骼以及人骨材料等分析為基礎,探討新疆地區的青銅時代居民飲食結構,從而得出新疆地區青銅時代居民總的飲食結構特征。
關鍵詞:新疆地區;考古;青銅時代;飲食
1 引言
新疆地區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其地形常以“三山夾兩盆”為喻,三山指的是北部的阿爾泰山,中部的天山,南部的昆侖山,環抱著準格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習慣上稱天山以北為北疆,天山以南為南疆。新疆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新疆地區成為中西人群交流及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并融合的前沿陣地。因此,對新疆地區古代居民的來源與組成,生業模式,文化融合與沖突等方面的研究,自始至終是探索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銅時代”,即以青銅作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直至公元前5世紀止。這一階段明顯地依賴著青銅制品。從理論上說,青銅時代的物質標志是青銅器的出現和使用。由于對新疆新石器時代遺存還缺乏清楚的認識,因此青銅時代的確切上限暫時無法確定。就現在資料來看,大約是在公元前3千紀末或2千紀初。
新疆境內可以歸屬于青銅時代文化的遺址或墓葬較多,由于發表的墓葬資料有限,本文只選取有代表性的遺址及墓地做研究對象。
2 新疆地區青銅時代隨葬品分析
2.1 小河墓地
該墓地位于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端約60公里的荒漠之中,共發掘的墓葬有167座,整理和發表的墓葬有37座。隨葬品主要有弓箭,梳子,木雕等各類木器;短靴,皮囊,牛皮等皮革制品;內放有小麥,粟等農作物的草編簍;有動物隨葬的現象,如墓葬木棺上蒙牛皮或羊皮;在棺前的立木的根部放羊腿骨;在墓葬棺內隨葬牛頭;在墓主人頸肩部位和胸口放置剪碎的動物耳尖;或在墓地特定的區域內立木頂端附近捆綁牛頭等。
2.2 孔雀河下游古墓溝遺址
該遺址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臺地上地勢較周圍稍高的一片沙丘,共發掘的墓葬有42座。隨葬品主要有毛織品,草編簍,木碗,木杯,木盆,角杯等日常生活用具還有各類小件的裝飾品。除此之外還發現有小麥,粟等糧食作物,其中一座墓中發現有隨葬的牛,羊角多達26支。還發現一小塊殘破的網。
2.3 巴里坤南灣墓地
該墓地位于巴里坤縣東北約44公里出的奎蘇鄉,發掘墓葬100多座。僅兩座墓葬(M66和M95)發表發掘簡報。出土有陶碗,銅器和石器等。石器主要有磨制,種類有石斧,石錐等。這個墓葬群發現有隨葬羊骨的現象,有的還出土了牛骨,馬骨。隨葬的羊骨都是羊腿骨,大部分都放置于墓主人身體的一側,有的還出土于木質葬具蓋上。
2.4 蘭州灣子遺址
該遺址位于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花園鄉蘭州灣子村南面,發掘中發現石結構房屋遺址。該房屋的面積大約有200平方米,屋內存有用礫石砌稱的圓形爐灶。出土有陶器,銅器和石器等。陶器為夾砂紅陶和灰陶,手制,彩陶數量極少;石器有石球和大型石磨盤;銅器有環首小銅刀和圓底雙耳銅釜等。除此以外,還發現了碳化的小麥。
2.5 塔城衛校古遺址與古墓葬
塔城衛生學校古遺址和古墓葬位于塔城市區的西北角。隨葬品主要為陶器,骨器和石器等。陶器多為夾砂灰褐陶,均為手制。石器有石磨盤,石磨棒,石鉆,石斧,三角形磨光石鋤,環形石器等,數量很多;骨器有一枚兩側磨光的羊距骨。
根據這些考古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青銅時代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品之一是陶器,在所有的遺址與墓葬中幾乎都有發現,這個不僅僅能說明當時的制陶業已得到發展,而且開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較高的一種手工業。冶煉和制造各種陶器和生產工具的前提是人類過著定居生活。在前面所說的遺址中發現的房屋,灰坑,爐灶等也說明了這一點。再加上出土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以及少量的碳化的小麥等也糧食作物可以說明當時的人類可能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
3 新疆地區青銅時代人骨材料分析
人類牙齒磨耗度指由牙齒相互間直接接觸或牙齒與食物等外界物質接觸所造成的齒冠釉質,本質,甚至齒根骨質的磨耗損失。食物構成,食物制作技術,文化行為,經濟方式等都可以從牙齒磨耗狀況中反映出來。
小河墓地居民所有牙齒的平均磨耗級別在于4到6之間,且大多數為5級以上的重度磨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年齡是最首要的因素。但所研究的標本都是青壯年,所以可以忽略年齡因素。其次,食物的結構、食物制作技術、周圍環境等也對牙齒磨耗造成影響。在食物中植物性食物對牙齒的磨耗要比肉類食物多的多,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青銅時代居民除了肉類食物以外,對植物性的食物的依賴性比較重。
牙結石是附著在牙齒表面的礦化的牙菌斑,而牙菌斑有口腔中的微生物構成,附著在混合的基質上,這個基質包括微生物本身及唾液中的蛋白質。小河墓地牙結石研究表明,小河居民的牙結石非常嚴重。從牙結石沉積的情況來看小河人群攝入的都是高蛋白質和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
4 結語
通過以上墓葬的隨葬品情況來看,青銅時代早期居民的生產方式有農業生產,根據動物隨葬來看畜牧業也占據著重要的部分。看來青銅時代居民過著半農耕半畜牧的生活,飲食上肉類和植物類食物占主要。牙結石和牙齒磨耗分析的結果也證實了這個說法。其中,肉類以牛,羊肉為主,植物類以小麥,小米為主,同時,還有少量奶制品等。也反映了以當時的新疆地區畜牧業和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古墓溝墓地中還發現一小塊殘破的網,說明捕魚在當時一些沿河流居住的居民來說是經濟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邊疆考古研究,2004.
[2]王炳華《孔雀河古墓溝發掘及其初步研究》新疆社會科學,1983
[3]劉武.張全超.吳秀杰.朱泓《新疆及內蒙古地區青銅—鐵器時代居民牙齒磨耗及健康狀況的分析》人類學學報,2005
[4]王鵬輝《史前時期新疆的環境與考古學研究》西域研究,2005
[5]薛文偉《新疆考古發現的動物隨葬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6]司藝,呂恩國,李肖,將洪恩,胡耀武,王昌燧《新疆洋海墓地先民的食物結構和人群組成探索》,中國科學
[7]譚玉華《圍繞新疆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的學術爭鳴》,中國文物報,2007年
[8]賀蓮菊《從新疆史前考古初探其古代居民飲食文化》中國農史,2007
[9]伊斯拉斐爾·玉素甫,安尼瓦爾·哈斯木《西域飲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
[10]賀樂天,朱泓,李文瑛,伊第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居民的口腔健康和飲食》,人類學學報。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