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漾
摘 要: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鄉村社會轉型,使傳統的“鄉土中國”變成了現代的“流動中國”,這無疑給廣大鄉村社會發展創造了難得的契機,與此同時也給傳統的鄉村養老體制帶來了沖擊。隨著我國鄉村社會化、現代化進程的加深,改革與創新鄉村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鄉村社會轉型;留守老人;社會保障
1 鄉村社會轉型期老年人社會保障的現狀
鄉村社會流動給村莊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同時解構了原來“鄉土社會”的穩固生態結構。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人們的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是以家為本位,以家長為內核,由遠及近,能放能收的差序格局。”也就是說,過往社會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以家庭為核心來完成的,家庭是鄉土社會保障的核心。進人“流動中國”之后,鄉村勞動力的流出給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提出了重大挑戰。
1.1 青壯年的流出與倒置的家庭養老范式
中國目前主要有三種養老方式:由政府構建的社會基本養老;傳統的家庭養老;以個人儲蓄為主的自身養老,也就是獨自生活。但是,由于鄉村社會的轉型,“流動的鄉村”模式掏空了村莊的青壯年勞動力,村莊的傳統養老范式在無奈中被倒置,老人們不但要守屋帶孩,還要營務莊稼和看管林地,因此,村莊中的相當一部分老人便抱著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氣的觀念。實質上村莊老齡人的社會保障結構非常單一脆弱。村莊的老人們大多自己沒有儲蓄,就算個別有也在數百元的范疇之內。但是,大量青年人流出村莊之后,這種低水平的家庭養老形式也開始難以為繼,反而出現倒置的狀況。
1.2 老人權威的降低與家庭養老范式的困境
在我國鄉村社會,家庭養老范式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傳統倫理觀念的支持。二是傳統農業社會中老人在家庭中一般具有決定權威。農業社會的生產技能依靠的是口傳身受,老人是農業生產的核心組織者,這就決定了老人一般在家庭中的絕對權威。
其次是村莊青年人流人城市后更容易受到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沖擊,在我國鄉村公共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的情況下,一些年輕人已經開始有意識要放棄對家庭老人需要承擔的贍養責任。鄉村社會轉型對傳統養老范式的沖擊,加之市場化帶來的一些青年人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得“社會化養老”迫在眉睫。因此,在農村社會建立多維度的養老保險體系,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社會穩定與發展的現實需求。
1.3 鄉村老人醫療服務的供給仍不足
村莊的農村合作醫療項目自從2007年啟動以來,現今的參合率已經超過90%,村莊老人小病則在村衛生室看,大病則在鎮衛生院或縣、州醫院住院治療,醫藥費可以在起付線以上、封頂線以下按規定比例報銷,但是,這些錢對于貧困地區的農村老人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因此基于我國現行農村醫療水平仍然普遍較低的狀況,導致許多老年人的醫療仍然還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國繼續逐步完善起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2 關于鄉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的思考與對策
雖然我國鄉村社會歷來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要養老范式,但是隨著鄉村社會的轉型,家庭規模日漸縮小,家庭結構趨于核心化,再加之現代化的商品市場經濟中老年人的能力與權威不斷下降,老齡人在家庭的話語權逐漸散失,他們的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對弱化。因此,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范式,建構新的社會化的養老體系已經成為鄉村社會化、現代化轉型之后的迫切要求。
2.1 鄉村發展是解決老年人社會保障問題的根本路徑
發展鄉村社會是解決農村老年社會保障問題的根本措施。鄧小平曾反復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既然改革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那么發展引出的問題往往需要在繼續的發展中得到解決。可以這么講,我國鄉村老齡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本質還是發展問題。聯合國《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指出:“農村發展應被視為解決世界大多數地區整個老齡化的關鍵。”一般來說,人口老齡化是在人民生活達到較高水平時才步人老齡化的。正因如此,發展鄉村經濟將是我國妥善處理農村老齡人社會保障問題的根本路徑。基于我國的現狀,解決農村老年社會保障問題的關鍵就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村和農民的收入。加大農村老年社會保障的財力,從基礎上更好地完善鄉村社會轉型后老年的社會保障制度。
2.2 通過社區服務鞏固并發展傳統家庭養老范式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驟然進人老齡化社會,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社會保障系統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納和解決幾億老人的生活服務、護理及至贍養問題。為此,家庭養老助老的職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改變。發展老齡人保障社會事業一項重要的必要條件就是全社會尊老、愛老的價值精神。老齡保障不是孤立、單向度的國家事業,而是建立在個人參與、社會互動的基礎之上。與此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社區服務,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調動社區群眾組織的積極性。從制度上保證老人生活在社區和生活在機構獲得同樣的服務,并通過對老人的家庭進行福利政策傾斜確保老年人可以在家庭中獲得舒適生活。
2.3 強化國家在鄉村社會老年人保障體系中的職能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社會老齡人的社會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范式來完成。但是,在土地養老功能嚴重衰退,鄉村老齡化嚴重的當下,農民養老的負擔相對大多城市居民而言已經過于沉重。如果農村還是單純地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范式,還在不斷透支敬老養老優良傳統資源,只會使如今農村出現的不愿意贍養老人的問題更加普遍化。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我國的商業保險及慈善救助迄今極少進入鄉村社會,政府也僅僅在新農合、低保等方面有形式含義大于實質功能的作為。因此,我國現在進入后農業化社會之后,國家與政府理應加大農村老年社會保障的投入,逐步地消除城鄉老年社會保障和福利方面的差距。老齡人社會保障問題往往會涉及國家與社會發展中的正義問題。隨著農村社會的社會化、市場化轉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應該轉變國家和政府社會政策行為。政府理應出面理順農村社會化養老保險管理制度,從而使廣大農村老人能夠與城里老人一樣享受社會保障制度帶來的方便和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