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爾斯的人權思想發表后遭到兩方面的評價,否定意見認為羅爾斯的人權列表太少,辯護意見認為有利于人權清單的廣泛接受、人權的有效保護和社會合作。我們在確定人權清單時應平衡好人權的應然與實然、普遍性與特殊性、自然和社會屬性之間的價值平衡。
關鍵詞:人權清單;價值平衡;羅爾斯
羅爾斯人權思想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二戰后,東西方人權對話面臨巨大困難,西方國家發現自己必須減少人權清單才能有效減緩人權斗爭。此外,米爾恩等人提出的低度人權理論,給羅爾斯提供了養料。羅爾斯的人權思想主要體現在《萬民法》中,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爭議。
1 羅爾斯的人權思想
羅爾斯所謂的人權是“自由憲政民主體制的公民或合宜等級制社會的成員所擁有的權利的適當子集。”尤其注意的是兩點:“擁有”意味著人權是現實享有的權利的一部分;“適當”意味著人權有著有限的范圍。羅爾斯所支持的人權清單比《世界人權宣言》要薄得多。羅爾斯最初支持公民權,后來又提出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由自然正義的規則所表達的形式平等的權利。
羅爾斯認為,人權在主體、內容和價值三個方面都具有普遍性。人權普遍性指“內在于萬民法中,且無論是否得到局部的支持,它們都具有政治(道德)影響力。這就是說,它們政治(道德)的力量會擴展到所有社會,它們約束所有的人民和社會,包括法外國家。侵犯這些權利的法外國家將受到譴責,在嚴重情形下可能遭到強行制裁甚至干涉。”
2 對羅爾斯人權思想的批評與辯護
否定意見主要來自阿維拉、萊蒂、努斯鮑姆等人,他們批評羅爾斯的人權列表太少。具體來說,他們認為自由主義社會應當包含更多的人權項目,包括言論自由、政治民主和平等的良心自由。阿馬蒂亞·森認為其未包含民主權利就是個錯誤,因為民主觀點是在所有主要文化、宗教和傳統中都存在的實質性要素,非民主政體將導致福利和人權方面的負面后果。
辯護意見從多個角度證明了羅爾斯人權理論的合理性:一是促進人權清單的廣泛接受性。科斯塔認為,羅爾斯的基本人權思想“體現了寬容原則,把想象的非自由但合宜的人民納入了進來”,這樣獲得更多的國際共識,免于被人指責說他的人權清單只能被世界上少數國家接受。二是人權的有效保護。如果一國違反了羅爾斯清單上的人權,那么國家制裁就有了合法性。由于干涉主權國家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故而我們應當在人權清單上只保留很少的權利。三是社會合作的合理條件。弗里曼認為,羅爾斯所說權利對于社會合作來講是必要的,盡管投票權等對于國內社會很重要但不必要。與此類似,最少主義的合理合作條件不能納入自由主義的全部自由,否則會玷污或損壞國家象征或神圣象征。三、確定人權清單時的價值平衡
人權清單的“厚”與“薄”似乎是一個永遠沒有結論的問題,基于不同的立場和理由,人人都可以自圓其說。本文在短短的篇幅內也不可能討論人權清單究竟應當包括幾項人權才合理。筆者認為,比起具體內容,羅爾斯提出的人權清單更體現了他的價值取向,可以說是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采取的折中方案。在確定人權清單時應平衡好以下三組關系。
1.人權的應然與實然。中國法哲學對人權進行了劃分,法律上的人權和現實中的人權屬于實然層面。顯然,應然層面的人權是一種思想認識和對未來社會的追求。實然層面的人權是現實具體的,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其中尤以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限制較多。因此,從范圍上看,實然層面的人權比應然層面的人權范圍小的多。即使西方人權已經很發達了,但它也只是實然層面的,而不是應然層面的人權,不能作為人類奮斗的目標,應批判地對待。
2.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自人權概念誕生之日起,人權的普遍性就內涵其中,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國際人權保護實踐的進步,一些國家甚至打出了“人權高于主權”的口號肆意干涉他國內政。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忽視根據聯合國人權公約建立的人權監督機制,如報告機制,不切實履行人權保護的義務。人權具有特殊性,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歷史傳統、宗教、價值觀念、經濟等因素的差別,在追求人權充分實現過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應在人權普遍性的前提下,人權理論、人權觀念與人權制度的多樣性是必要的。
3.人權的自然和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人權的基礎,人的社會屬性是人權的本質。人權首先包括人的生命權以及與生命密切相關的生存權、健康權、安全權等基本權利,而安全權利居于首位。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保障人的生命權和生存權,發展人社會屬性要求的自由權和民主權利須符合該國的國情,比如:“1947年印度建國,一直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但至今仍未躋身于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盡管羅爾斯為了寬容非自由國家,提出基本人權思想,但發展中國家的人權不應停留在這個基本水平上,而應根據客觀條件發展本國公民的人權。
參考文獻
1.[美]卡倫.明斯特:《國際關系精要》,潘忠岐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美]約翰.羅爾斯:《萬民法》,張曉輝、李仁良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劉賀青:《羅爾斯基本人權思想述評》,載《河北法學》2009年第6期。
4.[新西蘭]吉里恩.布羅克:《羅爾斯<萬民法>研究現狀:批評與辯護(上)》,陳珂譯,載《國外理論動態》2010年第11期。
5.Samuel Freeman,“The Law of Peoples, Social Cooperation, Human Rights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2006,23(1),pp.37.
6.[新西蘭]吉里恩.布羅克:《羅爾斯<萬民法>研究現狀:批評與辯護(下)》,陳珂譯,載《國外理論動態》2010年第11期。
7.李步云:《論人權的三種存在形態》,載《法學研究》1991年第4期。
8.朱鋒:《人權與國際關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頁。
作者簡介
陳驍驍(1991-),男,江蘇宜興人,武漢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權與法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