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
摘 要:韓國作家金東里的小說《驛馬》是一部以土俗性素材反映金東里宿命觀的小說。本文將采用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的觀點來分析小說的會話含義,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驛馬》所反映的金東里關于宿命的人生觀。
關鍵詞:合作原則;違反;《驛馬》;人物形象
美國語言學家格賴斯的“合作原則”是對話語進行分析的重要理論基礎,但在實際應用中,尤其是在塑造小說人物形象時,作者往往會采取違反合作原則的方式,來凸顯主題和人物性格特征。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利奇曾說到:“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交際準則并不像規則(如語法規則),它們經常會被違背。” 金立在他的著作《合作與會話》中也提到:“雖然違反了合作原則,但實際上確是遵守合作原則的,它們是利用違反合作原則來傳達各種含義。應該說,復雜豐富、變化萬千的含義世界大多通過違反合作原則而得以實現。” 筆者認為,在文學作品中,某些會話雖在表面上違背了合作原則,但實際上,它仍然是遵守合作原則的,違反合作原則非但不會使會話出現混亂,反而會增加對話的會話含義,在表現作品主題、塑造人物性格上能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
韓國作家金東里是韓國現代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純文學作家,他的作品扎根于韓國土俗文化,對神與人、生與死及現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小說《驛馬》呈現出明顯的唯美主義傾向,講述了一個凄慘的愛情故事。為了把天生流浪命的兒子性騏栓在身邊,母親玉花留下一個賣篩子老頭的女兒契妍在店里幫忙,并暗中撮合他們,結果他們果真如母親所愿,相愛在一起,但后來母親卻發現這個愛情注定是個悲劇,原來契妍是玉花的同父異母的妹妹。最終性騏心灰意冷,踏上了流浪的道路。作品描寫細膩優美,抒發了對命運安排的深深無奈。在《驛馬》中,母親玉花是一個既服從命運安排,深信宿命又試圖與命運對抗想要與兒子相依為命的的矛盾形象。下面就語用學中合作原則的違反的角度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驛馬》中所反映出的金東里的宿命觀。
“數量原則”要求我們說話時要提供適當的信息量,信息量不足不能保證對話準確順利的進行,而信息量過多則會干擾說話者的意圖。文中開頭部分,奶奶說性騏“看來命里注定隨他爹啊”,是因為玉花是和“云游四方的和尚締結婚緣,有了性騏”,因此奶奶在感慨性騏流浪命的同時,也在譏諷責備玉花。但是玉花在反駁奶奶話的時候,原本可以回答“不是,根子都在娘身上”這樣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就可以了,但她偏偏加上了“沒有不隨自己爹娘的孩子”,違反了數量原則,因為玉花認為自己與流浪和尚結婚,性騏的流浪命都是由于母親的錯誤而引起的。母親是在三十六年前,被在酒館里只演了一天的男藝人的歌聲迷住,懷上了玉花。聽了玉花的話,奶奶為自己辯駁說自己沒有想過去找那個藝人,自己沒有被他給迷住。奶奶的話明顯違背了數量原則里提供的信息量過多這一原則。其實從奶奶和玉花的爭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她們全都是由于過于篤信宿命論,所以極力地想使自己從這宿命的怪圈中脫離。這不僅表現出奶奶與玉花淳樸,單純,篤信命運的農村婦女形象,也是作者金東里對韓國土俗文化的真實描繪。
質量原則要求我們說話時不能說假話,不能說沒有根據的話。違反這一原則的話,會使擾亂對方對信息的判斷,造成對話不能準確順利地進行。但是在文學作品中,故意違反這一原則而產生的形象效果比用語言堆砌出來的形象更加生動,更能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在玉花極力地撮合性騏和契妍時,玉花一直在不斷地夸獎契妍“機靈,又知道疼人,沒有一點兒招人煩的地方。”但實際上是玉花安排契妍伺候性騏,指使她干活,并不是契妍主動去幫忙,所以玉花說契妍“沒有一點兒招人煩的地方”,這是很夸張的說法,明顯是違背了質量原則,玉花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為了不讓性騏反感契妍。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玉花在努力地讓性騏喜歡契妍,所以玉花在與性騏對話時,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話說的不對,就使性騏對契妍心生厭煩。
關系準則要求我們說話要有關聯,不能牛頭不對馬嘴。但有時這種前言不搭后語的情況反而能更加讓人看清一個人的想法以及他的性格特征。 同樣是母親玉花為了撮合性騏和契妍而說了一大堆契妍的好話,就讓性騏帶著契妍去寺廟看七佛。這時,按照正常的對話情況,性騏應該表示自己愿不愿意帶契妍去看七佛,但是性騏卻話鋒一轉,問契妍父女從家里出來了,那家里沒人照看怎么辦。這明顯是故意違反關系原則。從表面上看,這是性騏對母親的話不上心的表現,但實際上,這恰恰反映了性騏是委婉地表達愿意讓契妍留在酒館,愿意帶著契妍去看七佛的,他只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掩飾自己的本意,雖然沒有直接答應,但是沒有拒絕。從這一點我們能看出性騏靦腆又內斂的性格特征。
方式準則就是說話要清晰,簡單扼要,避免混淆不清,避免歧義。但是在實際的交往活動中,交際雙方有時又會咬文嚼字,拐彎抹角的傳遞自己的信息。在性騏第一次見到契妍時,玉花向性騏解釋契妍的來歷,告訴他契妍是賣篩子的老頭留下的女兒。按照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晰,避免混淆不清,由于性騏不認識賣篩子的老頭兒是誰,所以玉花應該先解釋一下賣篩子老頭是誰,再說明契妍是賣篩子的老頭的女兒。但是玉花沒有這樣說,而是高興地直接就說“是賣篩子老頭兒的女兒。”直到性騏提出疑問,玉花才將話題轉移到契妍的父親身上。并且小說中對老頭兒來歷的說明也相當具體,但是玉花卻只是一句帶過,很明顯玉花是故意將重點放在了“女兒”身上,這也暴露出玉花的目的---想撮合契妍與性騏的。用契妍來抓住兒子性騏的身心。這不僅讓人看到了一個關心兒子的慈母形象,更是讓人看到了一個想把兒子留在身邊的母親嘗試與宿命對抗的可悲形象。
雖然“合作原則”有利于對話的順利進行和信息的有效傳遞,但是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也能產生特殊的會話含義。通過對《驛馬》中人物之間故意違反“合作原則”的對話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相信宿命論,卻又為了使兒子留在身邊而與命運對抗,最終只能屈服于命運的無奈的母親形象。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某些會話雖在表面上違背了合作原則,但實際上,它仍然是遵守合作原則的,違反合作原則非但不會使會話出現混亂,反而會增加對話的會話含義,在表現作品主題,塑造人物性格上能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將文學與語言有機結合,運用語用學的知識對文學進行研究可以為文學作品的分析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格賴斯認為“合作原則”主要包含以下四條準則:
1 數量準則:所說的話應當包含當前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說的話不應當超出需要的信息量。
2質量準則:不要說虛假的話;不要說證據不足的話。
3關系準則:即說話要有關聯,要切題。
4方式準則:說話要清楚、明白、簡練;避免晦澀;避免歧義;井井有條。
“看來命里注定隨他爹啊。”
奶奶雖然在譏諷母親,可話里并沒有特別深的埋怨,而玉花對這話卻格外敏感。
“沒有不隨自己爹娘的孩子,根子都在娘身上。”母親反而挖苦契奶奶來。
“你這個臭丫頭,別太噎你娘,要說真讓男藝人給迷住,我是扔下你去找那個家伙了,還是纏著讓你給我找了?”
參考文獻
[1]金東里,《巫女圖》[M],韓梅,崔胤京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2]金立,合作與會話[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梁燕華,Grice的合作原則:偏離與誤區[J],北京大學學報,2006.
[4]周利娟,郭濤,再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及關聯原則[J], 外語學刊,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