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高
摘 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的重要內容,更是中國共產黨立足于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進方向,從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在新的歷史時期向全黨提出的帶全局性、戰略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課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就必須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這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經驗總結,也是借鑒一些外國執政黨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科學結論。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方法
1 黨的執政能力的基本含義和主要內容
黨的執政能力,不同性質的黨有不同的界定,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有不同的含義。從政黨政治學角度思考,黨的執政能力指的是執政黨貫徹實施政治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以達到維護政權、鞏固政權這一目的的能力。鑒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所以,我們黨必須通過強化自身及其國家機關、各類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凝聚作為政權最終所有者的人民群眾對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權建設的地位、成果的認同,實現長期執政的目的。從一般意義上講,黨的執政能力,就是執政黨在領導、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中所具有的本領和能力,是執政黨理論水平、領導水平和黨的自身建設水平的綜合體現。治黨、治國、治軍的本領和能力,處理內政外交的本領和能力,解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種問題的本領和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本領和能力等等,都屬于執政能力的范疇。我們共產黨人講的執政能力,本質上就是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能力,就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綱領、方針、政策、策略等等,來支持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建設美好的幸福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直至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能力。從哲學意義上講,黨的執政能力,就是執政黨在執政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實際上就是執政的共產黨正確地認識和把握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通過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來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能力。
2 提高黨執政能力的路徑選擇
(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首先,要從思想上進行統一,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始終牢記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做出決策時,我們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使做出的每一項決策都能體現群眾的愿望、符合群眾的利益,真正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在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等溫和的方式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時,要深入到群眾之中去,了解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竭盡全力為群眾解難題,堅持不懈做好事,誠心誠意辦實事。黨員干部只有從思想認識上統一,堅持群眾觀和群眾路線,才能團結群眾,正確解決和克服工作中的一切困難和問題。把全黨的思想統一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上,這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是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基礎。
其次,要盡量全面地滿足人民群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利益要求,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充分發揮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繼續推進物質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繼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農民和城鎮居民的收入,同時也要加大城市綠化建設和農村自然環境的保護,為群眾社會生活營造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同時,還要加大城鄉綜合整治力度,改善城鄉面貌,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再次,要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每一個群眾。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就是要堅持群眾利益高于一切,要將群眾的利益作為我們黨執政的目的,尊重每一個群眾的利益,不能只顧著一部分群眾的利益,而忽視了另一部分群眾的利益。我們黨既要從宏觀上審視群眾整體的需求和存在的問題,通過政策引導和合理的分配制度解決社會問題,也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到群眾最困難的地方和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聆聽群眾最現實、最直接的呼聲,努力解決好每個群眾的困難。
最后,要加強黨的領導,這是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組織保證。加強黨的領導,就要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質,使得黨員干部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開拓創新的能力以及團結實干的工作作風。只有這樣,黨員干部才能有效地組織和開展工作,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二)堅持與時俱進地推進理論創新
第一,要營造一個適合理論創新的民主、開放的社會環境。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發展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就必須堅持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并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方針,建國以后,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為學術繁榮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當前,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必須繼續堅持“雙百”方針,不斷提高理論探索的自由度。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理論工作者才能更加勇敢地投身學術研究,提出真實的觀點,整個社會的學術氣氛才會持續活躍和高漲起來。
第二,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進行理論創新,既要繼承和發揚原有的理論成果,也要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的思想理論,正確地對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理論成果。列寧曾經說過:“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將各種思想理論通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式,再不斷地改革、創新,轉化為適合當今、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
第三,要培養和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鼓勵他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思想庫的作用,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戰略上的謀劃和理論上的支撐。智囊團的作用,就是為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問題出謀劃策,提供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對策方案。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是進行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主體,直接決定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的成敗與否。人才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們要貫徹落實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要“按照政治強、學業精、作風正的要求,培養造就一批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學貫中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思想家,培養造就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的學科帶頭人,培養造就一批年富力強、政治和業務素質好、銳意進取的青年理論骨干,逐步形成一支強大、結構合理、善于創新的宏大理論研究隊伍。”
參考文獻
[1] 崔彤.列寧執政黨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 中國礦業大學 2014
[2] 王毅.毛澤東執政黨建設思想研究[D]. 西南師范大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