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 要: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中,青年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青年發揮作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1956-1966年是全面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十年,在這一階段不僅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青年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更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堅定地擁護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并進行宣傳、他們積極發揚雷鋒精神,并善于傳播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青年;宣傳思想;貫徹精神;傳播文化
在黨的發展歷史中始終重視思想建設,青年在進行工農業生產過程中,也注重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這一時期內,青年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運用正確的思想指導生產生活,同時,青年認真幫助農村文化水平不高或沒有參與過學習的人們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進一步普及文化知識,提高農村人們的文化水平 ,為我黨政策的深入推廣提供了便利,也有利于更多農民掌握新技術、新工具,推動經濟、文化共同發展。
1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宣傳者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國際國內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上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掀起重大震蕩,帝國主義和各國的反動勢力掀起了一股反共產黨、反社會主義的浪潮,在國內,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要矛盾變為人民對于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同經濟文化的增長不能滿足人民需求之間的矛盾。該時期國內的根本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下,端正青年的思想態度顯得極為重要。青年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青年有計劃有領導地組織起來,廣泛討論國內外的重大政治事件,通過定期舉辦報告會、討論會、座談會等方式,深入學習經典理論。在討論中青年積極發表不同意見,通過對現有的各種觀點、材料的分析,青年進一步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人生觀和世界觀,善于運用工人的階級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中,堅定共產主義立場,積極投身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為我國經濟文化的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毛澤東同志是當代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著作深刻地總結了中國革命運動的豐富經驗,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 不同職業的青年積極開展學習毛澤東著作運動,其中有技術員、工程師、設計師等,通過學習小組的學習和討論,他們都深受啟發,同時作為“種子”在廣大青年中進行宣傳,動員,推動學毛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堅定自己的革命立場,堅持自己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能夠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 雷鋒精神的貫徹者
1962年中國共產黨員、模范的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五好戰士雷鋒同志,因公殉職。雷鋒同志光輝的事跡得到了我們黨中央的高度肯定,周恩來同志曾題詞“雷鋒同志是勞動人民的好兒子,是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同志的先進事跡給廣大青年指引了前進的道路,在全國迅速掀起一股學雷鋒的熱潮。在學雷鋒的過程中,主要學習的精神有:“(一)忠誠于黨,忠誠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無產階級立場;(二)自覺服從祖國的需要,以人民利益為重,做一個“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三)關心同志,助人為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風格;(四)堅韌不拔,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的作風;(五)堅持又紅又專的方向,下苦功夫,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刻苦鉆研業務技術,模范地完成工作任務。”青年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當時的政治形勢和個人的思想政治狀況相結合,通過自身學習、互相監督,取得巨大的收獲。青年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自覺的按照雷鋒精神來衡量自身,注重日常的平凡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帶著飽滿的政治熱情積極投身于工農業生產建設中,刻苦專研業務,努力增產節約,推動農業生產和工業發展。同時也注重關注周圍需要幫助的人們,對于生產社內失去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和殘疾榮譽軍人等,竭盡所能去幫助,使得整個生產社其樂融融,團結一致,發揮更大的能量。
3 文化知識的傳播者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大批有知識、有能力、綜合素質強的建設力量至關重要,青年在增強自身能力的同時也幫助廣大群眾獲得共同進步。
1)青年創造性地將傳統學習與時政學習相結合,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該次會議總結了從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經驗教訓,號召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青少年通過閱讀報刊雜志、參加青年團團課、報告會等形勢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與此同時,在國際上,隨著英、法、以侵略埃及和波蘭事件、匈牙利事件發的生,全國青年特別是知識青年,時刻關注時局問題,通過認真閱讀、學習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等報刊上有關的重要言論,組織和參加時事報告會、請當地黨政負責同志作報告等形式學習時政,了解問題的真相。
青年創造性地將傳統學習和時政學習雙重結合,不僅進一步提高了自身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熟悉了黨的歷史,深刻認識到黨領導全國人民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深刻了解到我國所面臨的嚴峻的國際形勢,以及加強社會主義國家間的團結尤其是中蘇團結的重要意義,廣大青年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繼承黨的光榮革命傳統,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發揚青少年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為保衛世界和平而斗爭。
2) 青年積極幫助農村開展群眾性業余學習活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村,農民業余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掃除文盲,青年積極幫助農民朋友學習知識,同時針對一部分農民在擺脫文盲狀態后,仍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水平,以及大量中小學生畢業參加農業生產后要求繼續學習文化知識,青年積極響應各地相關部門的號召,協助政府積極發展業余小學,舉辦業余中學,并且組織各種形式的自學小組幫助當地農民學習,與此同時,青年通過青年團組織集體籌資購買了大量供應農村的青年讀物,包括政治讀物、思想修養讀物、文學讀物、歷史地理讀物和自然科學讀物五個方面,共八十七種。之后仍在逐步增加,經過努力各地建立圖書箱,大大滿足了農民拓展視野的需求,大力提升當地農民的知識水平,擴大了農民的知識面,為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當代中國青年運動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中國青年運動歷史文件選編[M].北京:中央團校青年團工作教研室編印 1979.
3、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6、建國以來重要歷史文獻資料選編(9---17)[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7、中共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M].1956
8、中國青年[J].中國青年出版總社,1956---1966
9、中國青年報[J].1956----1966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11、本文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參考了《當代中國青年運動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出版.
12、周恩來題詞.《中國青年》.1963,第五期
13、共青團中央關于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教育活動的通知.《中國青年》.1963,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