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摘要] 目的 探討個性化護理模式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以指導護理工作者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 方法 對 2011年7月—2013年6月來該院就診的46例糖尿病足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根據患者足部情況針對性地提供心理護理、足部局部護理、足部運動、藥物護理等措施,觀察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及其滿意度。 結果 46 例患者經過住院治療及個性化護理,40例治愈出院,4例足部潰瘍患者,潰瘍面積已明顯縮小,2例足部壞死、潰瘍的患者,因病情較重而截肢,截肢致殘率為3%,減輕了身心痛苦,消除了足部隱患。治愈率達到86.96%(40/46),患者滿意度為97.8%(45/46),住院時間為(12.3±2.9) d。 結論 在糖尿病足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提供優質的服務,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對醫療的依從性,更好地配合診治,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關鍵詞] 糖尿病;糖尿病足;個性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163-03
個性化護理就是指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服務的過程中以病人為中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注重與患者的有效溝通,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相應的護理要求,讓患者放松心情,配合護理[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多因下肢動脈缺血、末梢神經病變及感染等因素共同導致,以肢體末端疼痛、感染、潰瘍及壞疽為特征[2]。需要給予積極的治療并配合精心的護理,尤其應注重個性化護理,才能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2011年7月—2013年6月對該科住院治療的46例糖尿病足患者采取個性化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就診的46例糖尿病足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齡55~68歲,平均(62.5±4.7)歲。病程5~15年,平均(9.7±4.6)年,都曾有足部感覺異常或下肢血供及皮膚顏色的改變,對強刺激反應遲鈍。由于當時未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癥治療和相應的護理,產生了嚴重的足部并發癥。根據Wanger分級法,0級:有發生足潰瘍危險因素,但目前無潰瘍;1級:表面潰瘍,但臨床無感染;2級:有較深的潰瘍,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局限性壞疽(趾,足跟和前足背);5級:全足壞疽以密切觀察患者在臨床中有無發生潰瘍、感染、軟組織炎癥、膿腫、骨感染、骨組織病變等指標。其中,46例患者中,25例0級,19例1級,2例4級。且以46例患者為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醫德醫風、醫療護理質量、健康保健知識宣傳和住院環境等,填寫完畢后收回問卷,其中,45份問卷表示滿意,滿意度達97.8%。
1.2 個性化護理方法
1.2.1 足的局部護理
(1)足部潰瘍的預見性護理。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患者的足部皮膚的顏色、溫度、彈性及有無水泡、擦傷、腫脹,足背動脈的情況等。及時正確的修剪指甲,指甲過厚者應由專職醫生或護士修剪。對于足部皮膚溫度下降、自覺麻木或間斷性針刺樣疼痛者,可每晚采用中藥泡腳20 min,水溫以38~40℃為宜。洗前用肘部或手背試測水溫,由于部分患者足部感覺神經受損,已經感覺遲鈍,故不可用腳試水溫;至少應培訓足部日常護理、鞋、襪子三方面的自我護理知識,囑患者平素穿松軟底鞋以盡量減少下肢足部的負重,涂抹保濕軟膏以防干燥皸裂,適當拍打足背、按摩足底以促進血液循環[3]。
(2)足部潰瘍的護理。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機械清創(應與醫生合作)除壞死組織,過程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進行,并注意觀察患肢局部溫度、傷口敷料有無膿性滲出以及滲血、末梢循環等,換藥1次/d,直至瘡面愈合。治療期間指導患者臥床,抬高患肢30°~40°,以幫助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水腫,并協助患者做肢體的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保持肢體于功能位。局部可用紅外線照射,以促進肢端血液循環[4]。
(3)足部按摩。首先告知患者目的、作用、意義,取得患者的知情及同意。穴位的選擇:胰腺、血糖代謝區及心、肺、肝、脾等反射區,涌泉、照海、解溪、八風、足三里等穴點,方法:每次從指尖開始向上按摩,動作應輕柔,皮膚有潰瘍者隔開患處,每晚1次,每次約30 min,按摩后注意保暖[5],但由于足部局部敏感性降低,禁用熱水袋或電熱爐進行局部肢體保暖,以免燙傷。
(4)中藥熏洗。多選用中藥野菊花20 g、川芎10 g、金銀花20 g、丹皮15 g,生黃芪30 g、黨參15 g、當歸15 g、白術15 g、 連翹15 g等辨證加減,以上藥物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 min,待藥液降至40 ℃左右,將患足浸泡藥液中20~30 min,水溫降至30℃以下時,可適當兌入開水,保證溫度適宜,通過湯劑的溫熱、機械及藥物作用,達到通腠理、暢血脈及消腫瘍的功效。對于已化膿的部位,先用剪刀打開膿腔,再用藥液洗滌創口,洗滌時,創口垂直向下,1次/d,15~20 min/次。創面可用藥液浸濕的紗條內置膿腔,保持引流通暢,每日換藥1次[6]。
1.2.2 足部運動 糖尿病足患者在無壞疽期時可進行適當的運動,以增加患肢關節和肌肉的運動功能,改善局部肌肉、組織的微循環,滿足局部的血供,防治患足向壞疽發展。糖尿病足在壞疽期則不宜過多的運動,只限于適度的關節運動。糖尿病足在恢復期應進行適當的運動以促進下肢血液的循環,長臥床可造成膝關節僵直攣縮,故做好膝關節的屈伸活動能有效的防治關節的拘攣,肌肉的萎縮。具體方法如下:平臥,抬高肢體45°~60°,維持2 min,足下垂2 min,平放2~5 min,反復5~10次,并運動兩足及足趾向上、下、內、外等方向各轉動10次,鍛煉2~3次/d。
1.2.3 藥物護理 嚴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足的關鍵,而控制血糖有賴于合理的飲食、運動和應用降糖藥物[7]。合理的應用胰島素、口服降糖藥使血糖濃度控制在餐前7~8 mmol/L,餐后10 mmol/L,并定期檢測血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血糖濃度相對穩定,防止血糖波動,才能有效預防發生糖尿病足[8]。根據足部分泌物的微生物培養及藥敏試驗合理選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用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改善末梢神經障礙。可適當的選用改善微循環及擴張血管藥物。
1.2.4 飲食護理 合理的飲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礎,應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及活動量,計算每日飲食量,知道患者規律的進食,使患者做到定時、定量,三餐合理搭配,補足優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嚴格限制含糖量高的碳水化合物及高脂肪食物,控制總熱量,以粗雜糧為主,提倡食糙米,戒煙酒,避免飽餐。
1.2.5 心理護理 糖尿病是慢性終身性疾病,患者因足部感染壞疽,住院時間長,并發癥多,生活質量受到影響,易產生焦慮情緒。皮膚發生破損或有感染則更易出現煩躁、恐懼和絕望等不良情緒,中醫學認為心靜則神安,神安則氣血和,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耐心講解糖尿病病因及防治知識,給以關心、安慰、支持、鼓勵,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以良好的依從性、穩定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和護理。糖尿病足患者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免擾亂人體正氣,誘發或加重疾病。
1.2.6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防治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讓患者充分認識和了解糖尿病足,盡早消除誘發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9],盡可能避免糖尿病足的發生,延緩病情的進展。責任護士應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每月組織1次小課堂教育并發放一些防治宣傳小冊:使患者住院期間充分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教患者注意保持足部衛生,及早重視足部護理對糖尿病足的預防至關重要[10]。讓患者學會正確控制血糖,定時、定量使用降糖藥物,學會使用胰島素,及掌握注射胰島素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另外,血壓尤其是收縮壓增高,可引起末梢組織內毛細血管內壓增高,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動靜脈短路,導致足部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形成足部潰瘍[8],要教育患者重視監控血壓,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風險。學會合理飲食,掌握飲食宜與禁的具體內容;學會適當的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抵抗力出院時對每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知識問卷調查,以便了解患者掌握知識的程度,依此進行出院指導。
2 結果
46例患者經過住院治療及個性化護理,40例治愈出院,4例足部潰瘍患者,潰瘍面積已明顯縮小,2例足部壞死、潰瘍的患者,因病情較重而截肢,截肢致殘率為3%,治愈率達到86.96%(40/46),患者滿意度為97.8%(45/46),住院時間為(12.3±2.9) d。
3 討論
長期高血糖可導致血管壁硬化、彈性下降,形成血栓,繼而造成下肢血管阻塞,局部神經受累,最終造成下肢組織病變而發生糖尿病足;血糖的持續增高,使細菌更容易在體內存活,進一步導致感染率的升高,導致傷口部位也不易愈合。因此,臨床護理中應當注意用藥護理,最大程度上抑制病情的發展,避免截肢,降低本病致殘率。同時也應當注重心理、健康、飲食護理對患者病情的重要性。該文資料顯示46例患者經過住院治療及個性化服務護理,治愈率達到86.96%,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達97.8%。提示臨床工作中采用個性化的護理模供式,能夠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提供優質的服務,能夠堅定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對醫療的依從性,更好地配合診治,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以上結果與馬小艷等人[9]在關于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進展中所得出的結論相一致,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在實施個性化護理時應當充分發揮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處處為患者著想,做到微笑、親切、友好、耐心,盡最大的能力幫助和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保證個性化護理理念在每個護理服務環節得以實施。個性化護理對護士而言,工作量增大,用時增多,但個性化護理模式是保證糖尿病足患者有效康復的重要環節,醫護人員為患者量身定制簡單合理的護理模式,能夠有效防止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進展及惡化。因此在糖尿病護理工作中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要強化個性化護理。
[參考文獻]
[1] 韋丙茹.糖尿病患者護理過程中的個性化服務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8):215-216.
[2] 王愛萍,吳久勤.中藥熏洗治療早期糖尿病足的中醫護理體會[J].河北中醫, 2013,35(2):293-294.
[3] 董麗娟,周鳳娟.加強糖尿病教育及護理防治糖尿病足的體會[J].山西醫藥,2012(11下半月):1202-1203.
[4] 馬少姜. 糖尿病足患者的個性化護理在臨床中的應用[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1):85-86.
[5] 宋玉平,杜杰,李英敏.中藥外洗合穴位按摩治療早期糖尿病足的體會[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2,27(3):26.
[6] 黃銀鳳.淺談糖尿病足的中醫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6):324-325.
[7] 梁小英,龍小紅,葉梅英,等.糖尿病足潰瘍危險因素的分析和護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3):5594.
[8] 翁霞玲,李志浩,黃翠英,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6):522-525.
[9] 馬小艷,童奧,張妲,等.糖尿病足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20):40-42.
[10] 馬瑩.論濕熱毒盛型糖尿病足護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2):208-209.
(收稿日期:201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