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衛


[摘要] 目的 探析中醫治療直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7月—2013年9月間該院收治的直腸炎患者89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應用康復新液治療,觀察組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與對照組(81.40%)相比明顯較高,腹瀉、粘液便、肛門墜脹積分改善明顯,兩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參苓白術散治療直腸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調節全身免疫,不良反應小,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直腸炎;參苓白術散;康復新液;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74.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a)-0173-02
直腸炎屬于一種炎癥性腸病(IBD),便意頻繁、粘液血便、腹痛、肛門墜脹為典型表現,因其病變位置相對特殊,癥狀無特異性,而且很少有患者會因以上輕微癥狀進行腸鏡檢查,因而容易被人忽視。西醫認為,直腸炎的治療多以免疫抑制劑、柳氮磺砒啶與皮質激素為主,但是此類治療效果難以鞏固,副作用大,容易復發。大量研究提出,中醫治療直腸炎能夠明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修復直腸粘膜,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1]。為探究中醫治療直腸炎的臨床效果,該院對2012年7月—2013年9月間收治的89例直腸炎患者分別給予不同治療,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直腸炎患者89例,分為兩組。觀察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41.32±10.61)歲,平均病程(1.84±1.05)年;對照組43例,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91±11.73)歲,平均病程(1.59±1.44)年。病情程度:37例輕度,29例中度,23例重度。癥狀體征:下腹脹痛、粘液便或血便、肛部墜脹、全身乏力。
1.2 病例選擇標準
(1)診斷標準:①西醫:根據中華醫學會公布的直腸炎診斷標準選擇病例;②中醫:參照衛生部下發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原則》選擇病例。(2)排除標準:①內分泌、心肺、肝腎功能、造血系統異常;②合并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感染性直腸炎者;③存在腸梗阻、腸穿孔、結直腸癌、直腸息肉、局部狹窄等嚴重并發癥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藥物過敏與過敏體質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應用國藥準字Z15020805,康復新液治療,餐后口服,50 mL/次,2次/d,持續治療21 d[2]。
1.3.2 觀察組 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基本方劑如下:茯苓30 g,薏苡仁30 g,炒白術30 g,炒山藥30 g,地榆炭20 g,敗醬草20 g,杭芍15 g、白扁豆15 g,桔梗12 g,炙甘草12 g,黃柏10 g,人參6 g。對于腹脹尤甚的患者加枳殼15 g;對于腹痛腹瀉的患者加罌粟殼3 g,訶子肉15 g;對于便血量多,顏色鮮紅的患者加白及10 g與仙鶴草30 g;對于形寒肢冷的患者加炮姜6 g與肉桂6 g。以水煎服,1劑/次。煎服方法:方劑加2 000 mL水,煎至300 mL,然后濾出,加1 000 mL水,再次煎至300 mL,混勻兩次藥液,早晚餐后的30 min內溫服,持續治療21 d[3]。
1.4 療效標準
治愈:舌脈完全恢復正常,癥狀體征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肛鏡檢查提示粘膜正常;顯效:舌脈改善明顯,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大便常規檢查正常,肛鏡檢查提示直腸粘膜存在輕度炎癥;有效:舌脈有所恢復,癥狀有所好轉,大便鏡檢提示偶有巨噬細胞、白細胞與紅細胞,肛鏡檢查提示直腸粘膜存在充血水腫;無效:癥狀體征、化驗檢查與鏡檢提示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1.5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各項積分對比
經過治療,觀察組腹瀉、粘液便、肛門墜脹積分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明顯,兩組各項積分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腸鏡表現積分差異較小,考慮與腸鏡改變不明顯有關,見表1。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與對照組(81.40%)相比明顯較高,兩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3 安全性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肝腎功能、血、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耐受良好,未出現不良反應,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直腸炎作為一種腸道炎癥,其發生原因可能與感染因素、飲食因素、心理因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環境因素、藥物因素與病理因素有關。直腸炎一般出現于直腸的粘膜層,病理表現為潰瘍糜爛,各類人群均可發生,無地域性差別。臨床表現為便意頻數、下腹墜脹疼痛、血便,病情程度不一。直腸炎是西醫病名,該病在祖國醫學中無明確病名,但是古代醫家記載的“腸風”、“久痢”、“泄瀉”等癥,即便下膿血、腹脹腹痛、里急后重,均有類似該病的癥狀表現[4]。中醫認為,直腸炎是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逸、痰飲淤血所致,基本病機為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內經》、《素問》、《醫說》中均有關于該病病機的論述,總結起來即: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情志失調與血瘀腸絡。中醫治療講究對應病因病機,結合辨病和辯證,區分標本緩急。對于急性期直腸炎,治療應以理氣健脾與清熱利濕為主;對于慢性期直腸炎,治療以疏肝理氣與健脾補腎為主,輔之以活血化瘀與清熱利濕[5]。參苓白術散早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中就有記載,基本方劑組成為:薏苡仁、白扁豆、蓮子肉、桔梗、白茯苓、山藥、甘草、縮砂仁、人參與白術。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棗湯調下。該方主要依據四君子湯,在其基礎上配伍蓮子、薏苡仁、山藥、桔梗、白扁豆與砂仁而成,一般用于脾虛夾濕病癥的治療[6]。本研究中,結合現代病理與臨床經驗,在傳統藥方基礎上,堅持健脾益氣與清熱祛濕為基本原則,針對患者病情辯證加減治療,取得顯著效果。基本方劑中,白術、人參與茯苓為君藥,主要起到益氣健脾祛濕的作用;山藥配伍人參能夠發揮健脾益氣的功效;薏苡仁、白扁豆與茯苓、白術配伍可以達到健脾滲濕的目的;敗醬草、黃柏與地榆炭屬于臣藥,具有清熱止血的效果,佐以砂仁,二者共同發揮行氣化滯與醒脾和胃的作用;桔梗既可以宣肺理氣,又能夠載藥上行;白芍主要起到緩急止痛的功效;炙甘草能夠調和百藥,健脾和中的效果明顯。諸藥合用,清熱止血、滲濕濁、補中氣、行氣滯,脾胃健運與受納功能恢復,諸證自除[7]。該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腹瀉、粘液便、肛門墜脹積分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明顯,兩組各項積分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直腸炎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體征,促進病情及早恢復。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95.65%)與對照組(81.40%)相比明顯較高,兩組治療效果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史忠波[8]報道基本一致。提示參苓白術散治療直腸炎效果優于康復新液,安全有效。通過分析方劑與藥理,研究者認為,參苓白術散在直腸炎的治療中主要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1)抗菌作用:白術、白扁豆、黃柏、地榆、敗醬草、桔梗、甘草的的抗菌作用顯著,能夠有效抑制或者直接殺滅致病菌,減輕癥狀;(2)抗過敏、抗損傷與抗炎作用:人參、茯苓與甘草能夠對炎性物質釋放與合成產生抑制,抑制血小板與白細胞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從而發揮抗損傷與抗炎作用,促進潰瘍修復的同時達到減輕腫痛、改善水腫與止血目的。(3)解熱鎮痛:桔梗、薏苡仁、甘草與黃柏解熱鎮痛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局部炎癥與紅腫熱痛表現。(4)增強免疫:茯苓、山藥、人參與白術調節免疫的作用顯著;(5)影響腸道平滑肌:黃柏、甘草、芍藥與白術可對腸痙攣起到抑制作用,促使腸管的緊張性明顯降低;(6)影響中樞神經:黃柏、人參與桔梗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西藥抗炎藥物治療直腸炎雖然能夠迅速改善臨床癥狀,但是治療期間能夠降低患者的免疫反應,不良反應大,治標不治本,復發率高。參苓白術散治療直腸炎是通過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節改善病癥,療效確切,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綜上所述,參苓白術散治療直腸炎能夠有效改善癥狀體征,調節全身免疫,副作用小,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元民,王勤河,劉玉蘭,等.潰瘍性結腸炎環境因素致病作用的研究[J].臨床內科雜志,2012,19(5):350-352.
[2] 黃美蘭,冉志華,童錦祿,等.布地奈德和傳統糖皮質激素直腸用藥治療遠端潰瘍性結直腸炎[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3):326-331.
[3] Jiang XL, Cui HF. An analysis of 10218 ulcerative colitis cases in China[J].World Jgastroenterol,2002(1):158-161.
[4] 徐彩順,朱超林.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慢性遲發性直腸炎 12 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14(5):318.
[5] Mittermaier C,Beler m, Waldhoer T. Oefferlbauer Ernst A, etc. Impact of depressi mood on relaps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prospective 18-month follow-up study[J].Gastroenterdogy,1988,114:A1040-A1041
[6] 王寶光.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直腸炎 32 例[J].華西藥學雜志,2008(2):245.
[7] 唐凱,王建國.炎癥性腸病并發結直腸癌的相關研宄動態[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0(6):647-650.
[8] 史忠波.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直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1.
(收稿日期:201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