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豪

[摘要] 目的 探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創傷骨科術后感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3—1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患者78例,其中包括股骨干骨折29例,跟腱斷裂12例,髕骨骨折18例,骨盆骨折27例。將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的46例患者作為治療組,治療時,對患者的創傷面進行徹底清創,再進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結束7~12 d后,如果引流量還比較多,就需要更換引流裝置,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1~3次。如果引流量比較少,傷口紅腫消退,患者體溫恢復正常,C反應蛋白、血常規、ESR降到正常水平,還需要再次清創,封閉創面;將使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的3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患者經過清創、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7~12 d后,創面水腫有所緩解,有新鮮肉芽組織產生,對36例患者進行直接縫合,修復創面,對10例患者進行組織瓣移植。隨訪12~18個月,感染無復發。治療組患者的換藥次數、創面完全愈合時間、治療費用及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患者清創后,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刺激創傷面肉芽的生長,改善血液循環,有效控制感染,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創傷;骨科;感染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033-03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對創面愈合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最初被運用在軀干、四肢軟組織感染創面的治療上,后來逐漸運用于各種復雜創面的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1-2]。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能夠刺激肉芽生長,用游離皮片移植手術消除創面,加快了創面的愈合[3];能夠降低組織充盈度,使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從而讓肉芽創面的血液循環恢復正常狀態,提高創面的抗感染力[4];治療采用的泡沫材料具有大量相通的細小孔隙,根據負壓的毛細虹吸作用,有效引流創面,從而排出創面內的壞死組織、毒素、細菌等[5]。因此負壓吸引能夠使引流區得到有效清理,保持創面環境的干凈;生物通透膜能夠使創面在早期得到封閉,有效避免了細菌的侵襲,也避免了由于大量滲液、多次換藥導致的交叉感染。該研究為了探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創傷骨科術后感染中的臨床療效,回顧性分析2013年3—1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就有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患者78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患者78例,將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的46例患者作為治療組,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齡最大為59歲,年齡最小為24歲,平均年齡為(37.12±3.11)歲,其中股骨干骨折15例,跟腱斷裂6例,髕骨骨折9例,骨盆骨折13例;將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的3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最大為61歲,年齡最小為27歲,平均年齡為(40.23±2.11)歲,其中股骨干骨折14例,跟腱斷裂6例,髕骨骨折9例,骨盆骨折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首先清除局部壞死組織,進行擴創,用0.9%氯化鈉對創面進行反復沖洗。根據創面的實際情況,在1~3 d更換敷料1次,對于比較嚴重的創面需要放置引流條。
對治療組患者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首先要對患者的感染創面進行徹底清創。清除壞死、感染組織,對于皮膚潰爛、竇道流膿患者采用美藍灌注標記,然后沿著竇道組織環形切開,進入感染創面,清除使用美藍標記的組織,一直到發現新鮮組織為止,清除硬化的死骨,清除可能發生硬化、感染壞死的骨折部分,對創面進行反復沖洗,清除感染、壞死組織,一直到軟組織新鮮,骨質正常。把影響感染控制的內固定材料取出,比如鋼板螺釘、髓內針、張力帶鋼絲克氏針等,認真刮掉鋼板下、針孔內的感染、壞死組織。如發現髓內有感染現象,就要使用擴髓鉆將其處理干凈;如果感染只是牽扯到軟組織或者少量的骨質,不會影響手術后骨折恢復情況,可在術后使用石膏或者支具制動;如果感染比較嚴重,清除的死骨比較多,就需要進行二期植骨手術,采用外固定架進行固定。其次,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植入、處理。要根據患者創面的形狀、大小修剪VSD,覆蓋創面,讓VSD邊緣和皮膚間斷的縫合,達到固定的目的;如果患者的創面比較大,就要用多片VSD進行縫合;如果創面比較深,就可以分層使用多片VSD,用75%酒精,去除VSD邊緣的皮膚皮脂,然后用生物透性薄膜封閉住全部創面,防止漏氣。引流管要從創口旁邊的薄膜下引出來,采用戳空法進行封閉,接負壓引流瓶,和負壓吸引器連接在一起,若創口立即收縮,薄膜明顯塌陷,則負壓效果較好。根據創面的大小以及引流量,調整中心負壓值。最后,需要閉合創面。在手術結束的7~12 d,如果引流量還比較多,就需要更換引流裝置,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1~3次。如果引流量比較少,傷口紅腫消退,患者體溫恢復正常,C反應蛋白、血常規、ESR降到正常水平,還需要再次清創,如創面水腫情況緩解,有新鮮肉芽組織出現,可植皮或者直接縫合,封閉創面。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患者經過清創、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7~12 d后,創面水腫有所緩解,有新鮮肉芽組織產生,對36例患者進行直接縫合,修復創面,對10例患者進行組織瓣移植。隨訪12~18個月,感染無復發。治療組患者的換藥次數、創面完全愈合時間、治療費用及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endprint
3 討論
臨床在治療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方面一直堅持根據患者感染滲液情況進行對癥處理,但是縫合、引流、定期無菌換藥、患者切口完全長好均需要較長時間,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加大患者治療費用[6-7]。部分患者滲液較多還需對感染傷口進行生理鹽水沖洗、濕敷,延緩了患者傷口愈合時間[8]。對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患者進行治療時,關鍵是及時進行徹底的清創,將壞死組織、膿液引流,進行恰當的固定、采用抗生素等進行治療[9]。而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能夠有效促使患者的創面得到有效愈合,能夠提高創面的血流量,清除壞死細菌、毒素、壞死組織等,加速新鮮肉芽的生長,改善血液循環,有效避免交叉感染[10]。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在給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后,創面水腫有效緩解,36例患者進行直接縫合,創面修復完好,另10例患者則進行組織瓣移植,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長達12~18月后,并未發現患者有感染復發現象,而對患者換藥次數、創面完全愈合時間進行統計發現,治療組患者在換藥次數、創面完全愈合時間等方面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可以加快患者創面愈合,減少換藥次數,對減輕換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有重要意義。此外,對患者住院時間進行統計發現,治療組患者住院時間僅(24.22±9.81)d,顯著少于對照組的(33.21±10.25)d,患者治療費用明顯減少,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負壓引流封閉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創傷骨科患者的治療費用,縮短治療時間,對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節約了醫療資源有積極作用。這與王虔等人的臨床觀察結果相一致[11-12]。
綜上所述,對創傷骨科術后感染患者清創后,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控制創面感染,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因此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魏星,王鵬飛,莊巖.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與傳統灌注沖洗術治療下肢難治性骨感染的療效比較[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2,5(10):21-22.
[2] 岳中斌.封閉負壓引流技術(VSD)在骨科術后感染中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1,18(26):159-161.
[3] 張玉富,田鵬,王滿宜.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結合關節腔內灌洗引流治療髕骨骨折術后感染[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4(5):44-46.
[4] 董琪,王艷麗,強剛.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術后感染患者中應用及效果[J].當代醫學,2013,5(5):349-350.
[5] 王歡,馮偉,夏芳.改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慢性骨及軟組織感染[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2,6(10):11-12.
[6] 諸利梅,何斐英,韋小花.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傷感染創面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14(15):475-476.
[7] 張秀蘭.封閉負壓引流技術預防開放性骨折創面感染的臨床效果觀察與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8):113-115.
[8] 尹擁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骨科疾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9):169-170.
[9] 劉海波.持續封閉負壓引流治療骨科創傷患者的可行性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4,38(4):423-424.
[10] 薛銘.高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脊柱內固定術后感染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5):42-43.
[11] 王虔.負壓封閉引流術在骨科的應用進展[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33(1):91-93.
[12] 陳勇喜,農新盛,黃超,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脊柱內固定術后傷口深部感染12例[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30(2):306-307.
(收稿日期:2014-1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