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杰
[摘要] 目的 探討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救治措施。方法 對134例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損傷類型、救治方法及救治效果進行總結。 結果 該組患者經床旁B超檢查表現陽性66例(90.4%),X線檢查表現陽性77例(95.1%),胸腹腔穿刺檢查表現陽性50例(86.2%),早期漏診患者均為胸腹部損傷。患者平均住院時間(28.7±3.7)d,治愈率77.6%,致殘率14.9%,死亡率7.5%。結論 針對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要優(yōu)先處理危及生命安全的器官損傷,適時應用損傷控制性手術策略,以保證救治的成功率。
[關鍵詞] 外科創(chuàng)傷;急診;救治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046-02
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多因單一致傷因子而引發(fā)的一處或多處臟器或系統(tǒng)損傷,其中至少存在一處以上損傷會直接威脅生命安全[1]。因其具有損傷嚴重、病情復雜、進展迅速、機體循環(huán)紊亂及多發(fā)性創(chuàng)傷等特點,使得臨床診斷也存在一定難度,易發(fā)生漏診或誤診情況,導致急診救治措施開展不當,而形成致殘或致死事件[2-3]。該研究中針對2010年8月—2014年8月間該院所收治134例患者的急診救治進行回顧性,旨在通過急救經驗總結為臨床提供參考性建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34例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均為該院所收治,病例中男91例,女43例,年齡范圍9~68歲,平均(35.1±9.3)歲,損傷至入院時間為1~5 h,平均(2.2±1.2)h,損傷原因中交通事故致傷82例,高處墜傷21例,刀刺傷17例,擠壓傷14例。接診時收縮壓>90 mmHg者15例(11.2%),50~90 mmHg者73例(54.5%),<50 mmHg者46例(34.3%);動脈血氧分壓為(63.9±17.2)mmHg,平均血氧飽和度為(70.3±12.7)%。
1.2 損傷類型
傷情評估采用損傷定級標準(AIS)與損傷嚴重度評分法(ISS),AIS評分≥3分,以及ISS評分≥16分者均為嚴重創(chuàng)傷,其中對生命安全存在顯著威脅者為重度創(chuàng)傷。該組患者的AIS評分為3.2~5.9分,(4.2±1.3)分,ISS評分為16~51分,(22.7±8.9)分,嚴重創(chuàng)傷102例,重度創(chuàng)傷32例。以腹部損傷為主者31例,以顱腦為主者35例,以胸部損傷為主者20例,以骨折為主者28例,其他損傷表現者20例。2處臟器損傷者57例(42.5%),3處或以上臟器損傷者77例(57.5%)。救治過程中平均輸血量為(1535.2±298.8)mL,輸血量在4 000 mL以上者12例。
1.3 救治方法
收治患者后立即開展急診救治,首先行液體復蘇措施,其中深靜脈插管病患共44例(32.8%);再完成呼吸道處理,維持氣道暢通,其中氣管切開與氣管插管共32例;全面監(jiān)測病患生命體征,針對性給予對癥治療。然后開展傷情評估,其中采用床旁B超檢查者共73例次,X線檢查者共81例次,胸腹腔穿刺檢查者共58例次。實施常規(guī)急診處理后病患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后,迅速進行急診手術治療。該組病例中開展急診手術共79例次,麻醉后同時完成2處部位以上手術者共29例次。急診手術術式包括腹部探查脾臟切除術17例,肝修補術14例;去骨瓣減壓術、開顱清血腫及顱內引流術35例;骨折復位固定術28例,胸腔鏡探查術20例,存在嚴重多發(fā)傷表現患者給予損傷控制救治。
2 結果
該組患者經床旁B超檢查表現陽性66例(90.4%),X線檢查表現陽性77例(95.1%),胸腹腔穿刺檢查表現陽性50例(86.2%),早期漏診患者均為胸腹部損傷,由于其他部位損傷的掩蓋而導致漏診?;颊咂骄≡簳r間為(28.7±3.7)d,經救治后痊愈104例(77.6%),致殘20例(14.9%),死亡10例(7.5%)。死亡患者中損傷至手術時間在1 h內者共2例,損傷至手術時間超過1 h者8例。
3 討論
3.1 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急診救治關鍵
針對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救治關鍵在于盡量縮短救治時間,保證最佳的搶救時機,為急救建立基礎保障,減緩致殘與致死事件的發(fā)生[4]。在該組患者中損傷至手術時間在1 h以內者發(fā)生死亡僅2例,而損傷至手術時間超過1 h者發(fā)生死亡8例,由此可見積極爭取急救時間是改善病患死亡率的最佳方式。
3.2 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急治的步驟與措施
①體格檢查:接受外傷患者后需立即開展全身性檢查,查體方案主要遵循CRASH PLAN順序[5],以該種方式開展查體檢查可保證重點突出,且不易發(fā)生損傷遺漏情況,從而良好確保體格檢查的有序性與準確性。
②傷情評估:經體格檢查后,便需進行綜合性的傷情評估,依據病患的損傷部位、呼吸狀態(tài)、循環(huán)情況及中樞神經表現等多發(fā)面來進行創(chuàng)傷評分。獲取傷情評估結果后,再確認病患的嚴重程度,以此作為基礎完成相關處理,減輕死亡發(fā)生幾率。
③早期急診救治:在全面評估病情后,根據患者的實際創(chuàng)傷情況再行相應急診救治方案。通常針對具有意識障礙與休克表現患者需著重開展胸腹部臟器探查,以免因缺乏自覺感受而導致病情迅速進展。存在體征不穩(wěn)定患者首先積極控制體內與體外出血情況,給予靜脈通道建立,完成液體輸注促進循環(huán)功能穩(wěn)定,該研究中部分患者還采用了中心靜脈置管措施。然后分別連接心電監(jiān)護設備,給予吸氧等常規(guī)急救措施,血氧飽和度偏低患者給予胸部傷口封閉,常規(guī)吸氧無效者增加應用氣管插管與氣管切開等措施。存在血氣胸表現者立即給予胸腔閉式引流,血壓水平偏低者給予控制性降壓。
④輔助檢查:所有嚴重外傷患者均需給予輔助檢查措施,盡量采用床旁檢查方式,緩解轉運期間發(fā)生二次傷害,必須進行轉運患者需確保輕抬輕放,注意保護損傷肢體,避免加重病情而提高風險。急診常用輔助檢查主要為胸腹部穿刺、床旁B超、床旁心電監(jiān)護及動脈血氧分壓監(jiān)測等,獲取檢查結果綜合評估病情,再行手術治療。該組患者經床旁B超檢查表現陽性66例(90.4%),X線檢查表現陽性77例(95.1%),胸腹腔穿刺檢查表現陽性50例(86.2%),早期漏診患者均為胸腹部損傷,由于其他部位損傷的掩蓋而導致漏診。endprint
⑤手術救治:積極采用損傷控制性手術策略,以全面提升病患搶救成功率。該種手術方式主要為病情危急狀態(tài)下,多方面因素導致一次手術并無法緩解所有損傷,早期手術主要控制具有生命危害的病癥,待全身狀態(tài)良好后繼行二期手術[6]。手術開展時還需合理依據病患診斷情況給予最適合術式,另外,積極預防并發(fā)癥,緩解臟器間相互影響也尤為重要[7]。特別在中樞神經損傷患者中避免胸腹部病情收到掩蓋;胸腹部損傷患者除臟器損害外還需關注是否存在腹腔出血狀況;脊柱與盆骨骨折患者容易誤診為腹腔出血;開放性骨折患者易忽略胸腹部臟器損害情況;而腹部損傷為主患者通常缺乏顯著癥狀,務必開展全面檢測再行針對性手術治療。
該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28.7±3.7)d,經救治后痊愈率77.6%,致殘率14.9%,死亡率7.5%,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急救效果。這與韓慶[8]等人對413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救治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通常均具有較高的臨床風險,在急診救治時需確保全面、整體的救治觀念,積極爭取急救時間,優(yōu)先處理危及生命安全的器官損傷,適時應用損傷控制性手術策略,積極預防并發(fā)癥,以保證高效的救治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耿欣.提高急診外科創(chuàng)傷急救水平的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5):115-116.
[2] 彭朝林.重度創(chuàng)傷患者的急救措施淺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8):51-52.
[3] 龍平.20例嚴重外科創(chuàng)傷的急診與救治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4,23(17):69-71.
[4] 左永波,徐愛民,蔡景五,等.急診外科創(chuàng)傷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1,12(4):226-227.
[5] 潘曉立.急診外科創(chuàng)傷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及控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15):135-136.
[6] 陸海南.損傷控制性手術在嚴重多發(fā)傷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學,2013,19(1):145-147.
[7] 劉華波,鄧杰.嚴重創(chuàng)傷性休克患者87例救治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8):1041-1042.
[8] 韓慶,楊欣建,白衛(wèi)東,等.413例嚴重多發(fā)傷的救治體會[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7,9(4):337-339.
(收稿日期:2014-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