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貴娥+++孫秋云

[摘要] 目的 探討窄譜中波紫外線輔助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現對2012年12月—2014年10月間該院收治的87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分析,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3例,對照組實施藥物治療,觀察組實施藥物聯合紫外線治療,對比兩組PASI積分變化情況、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PASI積分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5.5%和79.1%,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應用紫外線治療,安全有效,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 紫外線;銀屑病;尋常型;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058-02
銀屑病是皮膚科的常見病,易診斷,但病情易反復發作,難治愈。相關研究[1]表明,我國約有0.4%左右人口患有銀屑病。目前銀屑病的治療藥物較多,但尚不能從根本上治療該病。近年來,醫務人員多關注窄譜中波紫外線的輔助治療效果。現對2012年12月—2014年10月間該院收治的87例尋常型銀屑病中44例實施紫外線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該院診治的87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等均與尋常型銀屑病診斷標準相符[2]。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43例,觀察組:27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19~67歲,平均(33.4±3.3)歲,病程:5月~19年,平均(7.2±1.5)年;類型:10例點滴型、13例斑塊型、21例泛發型;分期:14例進行期、30例穩定期;對照組:25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18~67歲,平均(34.1±3.0)歲,病程:6月~18年,平均(7.6±1.3)年;類型:9例點滴型、14例斑塊型、20例泛發型;分期:16例進行期、27例穩定期;所有患者均無明顯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病變、無免疫功能缺陷及紫外線過敏、均知情同意且無退出。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分型等臨床資料進行對比,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藥物治療:消銀膠囊(國藥準字Z20000110),2.1 g/次,3次/d;清潔皮膚表面后,涂抹鹵米松乳膏(批準文號HC20100039),2次/d,早晚涂抹;觀察組實施藥物聯合紫外線治療:藥物治療同對照組相同;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紫外線光療儀(型號SS-06B),光源波長:311~313 nm,峰值:311 nm。最小紅斑量的50%定為初始劑量,初始劑量為0.3 J/cm2。保持儀器與照射皮膚相距20 cm,隔日行一次照射治療,此后每次劑量增加0.01 J/cm2,3次/周。觀察患者個人情況,明顯紅斑、瘙癢者,暫停照射,積極對癥治療,癥狀緩解后繼續照射;輕微紅斑、瘙癢則維持照射劑量;治療時必須對眼睛、面部及男性外生殖器等重要部位作嚴密防護。所有患者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治療效果。
1.3 評價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指標:①治療前后的PASI 分值;②療效標準[3]:痊愈:治療后PASI積分下降比例超過90%;顯效:89%≥積分下降比例≥61%;有效:60%≥積分下降比例≥21%;無效:積分下降比例≤20%;痊愈率+顯效率=總有效率。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用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以百分率(%)和(x±s)表示,其比較分別為χ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 PASI分值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PASI分值分別為(23.8±5.6)和(24.1±6.1);治療后,分別為(4.8±0.4)和(8.3±0.7);兩組治療前的PASI分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的分值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幅度更大(P<0.05)。
2.2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5.5%)高于對照組(7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對照組在治療中無明顯不良反應;觀察組中共5例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紅斑、皮膚瘙癢、干燥,均行維生素E等對癥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不影響治療進程。
3 討論
尋常型銀屑病是一種炎癥性皮膚病,與免疫、遺傳等因素關系密切。研究指[4]出,機體T細胞會在多種因素作用下與表皮細胞發生反應,從而影響角質形成細胞的自穩定性,導致其異常增殖分化。因此,治療關鍵在于抑制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反應。相關研究[5]表明,銀屑病患者在長期服用藥物治療過程中,會影響機體正常內環境,阻礙康復進程。窄譜中波紫外線可穿透至皮膚真皮中層,充分調節IL-2等細胞因子分泌,并可促進T淋巴細胞凋亡。同時,窄譜中波紫外線可與朗格漢斯細胞作用,有效抑制其抗原遞呈能力,緩解表皮炎癥反應。鄭擎[6]報道了5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行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6%。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也達到95.5%,且明顯高于單用藥物治療的對照組(79.1%)(P<0.05)。表明窄譜中波紫外線輔助治療可確切減輕患者癥狀,效果更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初始照射劑量是治療銀屑病的關鍵所在。但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對初始照射劑量尚未制定統一標準。部分醫務人員認為初始照射劑量定為600~800 mJ/cm2,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7]。藍善輝等[8]研究認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機體照射累積劑量過多,會加大其皮膚損傷。在該次研究中,將最小紅斑量的50%定為照射初始劑量,后期根據患者個人耐受情況、皮損嚴重程度、癥狀改善情況,適當調整照射劑量,累積劑量小,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同時盡可能減小對患者皮膚損傷,降低危險性。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有5例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紅斑、皮膚瘙癢等輕微的不良反應,積極對癥治療后,癥狀均消失,不影響其康復進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過程安全,對患者損傷小,不良反應少。此外,該研究觀察發現,銀屑病患者多對自身疾病及照射治療不了解,具有明顯恐懼心理,配合度較差。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護士應多與患者交流,講解光療作用相關知識,消除其恐懼心理,增加患者配合度。
綜上所述,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應用紫外線治療,癥狀改善明顯,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顯著,但醫務人員應把握好患者的個人照射劑量。
[參考文獻]
[1] 趙娜,吳衛志,楊平,等.銀屑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3,53(39):95-97.
[2]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250.
[3] 倪黔鍵.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藥物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0):3809-3810.
[4] 楊森, 王媚媚, 秦文斌. 銀屑病病因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1, 27(2): 132-134.
[5] 衛建明,李渝,馬維那,等.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107例銀屑病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3):71-72,74.
[6] 鄭擎.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療效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9):1059-1060.
[7] 劉隨,金汶,沈艷,等.半身式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40-42.
[8] 藍善輝,葉進,趙志煉.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效果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3,25(7):817-818.
(收稿日期:2014-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