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楠+++劉恒亮+++韓文杰

[摘要] 目的 分析體重指數增加和高血壓前期的相關因素。方法 從鄭州市6個社區18歲以上成人共4800例社區居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通過問卷調查、體格檢查、血壓測量、身高、體重等記錄居民的基線情況。根據中國肥胖工作組的公式計算體重指數(BMI)。結果 高血壓前期BMI增加,與正常血壓者相比較,P<0.001;隨著BMI的增加,高血壓前期的發生率也增加,P<0.001。結論 高血壓前期和肥胖密切相關,體重指數升高增加高血壓前期的發病風險。
[關鍵詞] 高血壓前期;肥胖;體重指數;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105-03
高血壓是世界上公認的健康問題,它能夠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臟衰竭和視力損害的多種疾病[1]。研究認為,健康血壓和有害血壓之間并沒有一個明顯的界線[2]。然而,第7個國際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治療委員會報告提出了高血壓狀態的新名詞"高血壓前期",18歲以上成人收縮壓120~139 mmHg,舒張壓80~89 mmHg定義為高血壓前期[3]。高血壓前期常常4年內進展為高血壓[4]。根據中國肥胖工作組關于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的建議,BMI18.5~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大于等于28.0為肥胖。肥胖和高血壓的研究報道較多,但是尚缺乏社區居民中BMI和高血壓前期的相關性研究[5]。為此,我們做了本次研究,來探索BMI和高血壓前期之間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鄭州開展了社區居民問卷調查。在資料收集之前,所有參與者給與知情同意書。文化程度低無法獨自完成調查者則給其讀出知情同意書內容,拇指按手印。鄭州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了此次研究。采用隨機分層抽樣的方法來篩選社區居民。首先篩選3個區,再從每個區中篩選出3個社區。所納入的社區居民必須在鄭州居住至少5年。采用這種方法,共從4800例居民中納入4065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問卷應答率為84.6%。
1.2 調查方法
該研究查閱大量參考文獻,自行擬定調查問卷,采用隨機分層抽樣方法,共從4 800例居民中納入4 065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問卷應答率為84.6%。所有參與者在受訓良好的調查人員指導下正確填寫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包括年齡、性別、個人史、家族史,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受教育程度(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及以上),是否抽煙,抽煙史,是否飲酒(每周大于5次、1~4次/周、1次/周、不飲酒),體育鍛煉(60 min/d、30~60 min/d、每天小于30 min、不體育鍛煉),身高、體重。歐姆龍電子血壓計測量上肢肱動脈血壓,患者安靜5 min后測量血壓,間斷半小時測量一次,共3次,取平均值。
1.3 診斷標準
根據JNC7標準的定義來對正常血壓、高血壓前期、高血壓進行分級。收縮壓小于120 mmHg,舒張壓小于80 mmHg被定義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139 mmHg,舒張壓80~89 mmHg被定義為高血壓前期,收縮壓大于等于140 mmHg,舒張壓大于等于90 mmHg被定義為高血壓,使用降壓藥物者也為高血壓。家族高血壓病史指的是至少單親患有高血壓。
根據中國肥胖工作組的建議,BMI=Weight(kg) / Height2(m2),BMI18.5~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大于等于28.0為肥胖。
1.4 統計方法
數據統計采用SPSS 13.0軟件,根據血壓(正常血壓和高血壓前期)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性變量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等級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多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連續性變量用雙尾非配對t檢驗,方差不齊時用Welch's方法。P值小于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調查患者高血壓前期及其高血壓患病率情況
4065例參與者完成了問卷調查,42.6%為男性,男性平均年齡為(46.14±13.81),女性平均年齡(45.07±13.31)。其中,1836例具有正常血壓,1233例為高血壓前期,996例為高血壓。高血壓前期的患病率為30.3%,高血壓為24.5%,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2 體重指數不同三組中的血壓分布情況比較
在BMI<23.9、24.0≤BMI<27.9和BMI≥28.0三組中,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的患病率顯著不同(表1)。在BMI<23.9組中,正常血壓者占48.36%,高血壓前期占37.18%,高血壓占14.46%;在24.0≤BMI<27.9組中,正常血壓者占52.65%,高血壓前期占20.84%,高血壓占26.68%;在BMI≥28.0組中,正常血壓者占30.69%,高血壓前期占28.12%,高血壓占41.19%。卡方檢驗表明,隨著BMI的增加,正常血壓者的百分比逐漸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隨著BMI的增加,高血壓前期的發生率逐漸增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隨著BMI的增加,高血壓的發生率先增加后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2.3 體重指數不同三組中的血壓分布情況
對不同血壓水平的BMI進行分析,三組血壓情況如正常血壓組、高血壓前期組和高血壓組中的BMI異顯著(表2)。兩組比較t檢驗表明:正常血壓組和高血壓前期組,高血壓前期組和高血壓組,正常血壓組和高血壓組,三組中的任兩組組間比較均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01。高血壓前期組BMI顯著高于正常血壓組,高血壓組BMI顯著高于高血壓前期組和正常血壓組。endprint
3 討論
結果顯示,隨著BMI的增加,正常血壓者的百分比逐漸減少,高血壓前期的發生率逐漸增加,高血壓的發生率先增加后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隨著BMI的增加,血壓增加顯著。超重、肥胖是高血壓前期的重要危險因素。年輕人冠狀動脈危險發展研究組的研究表明,15年中6次檢查具有穩定BMI(波動于基線水平2Kg/m2)的年輕人,收縮壓或者舒張壓不具有顯著性變化,然而那些BMI高于基線水平2Kg/m2的年輕人,其血壓顯著增加。根據報道,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6-7]。高血壓前期BMI為(25.45±1.32)kg/m2,正常血壓BMI為(22.98±1.82)kg/m2,高血壓BMI為(28.80±1.12)kg/m2, 高血壓前期組BMI顯著高于正常血壓組,高血壓組BMI顯著高于高血壓前期組和正常血壓組這與以往相關研究結果一致[8]。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在肥胖者,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原、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值顯著增加。脂肪組織能夠產生血管緊張素原,特別是腹內脂肪細胞能夠產生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從而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肥胖早期,鈉潴留導致腎小管重吸收鈉增加。細胞外體液增加,腎血流裝置重置為高血壓狀態,因容量負荷增加而形成了一個高血壓模型。總所周知,肥胖者增加交感神經系統活性,腎臟局部具有超反應性。高的腎臟交感神經系統活動能夠導致鈉潴留和異常腎小球血流動力學,從而升高血壓。因此,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在肥胖者高血壓發病中起重要的病理作用[8]。通常中心性肥胖的特點是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在飲食攝取和交感神經系統活性的聯系中是一個重要信號,通過兩種病理途徑來升高血壓:直接刺激腎臟鈉重吸收;交感神經刺激心臟、血管和腎臟。然而,肥胖導致高血壓的機制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闡明。
綜上所述,高血壓前期和肥胖密切相關,體重指數升高增加高血壓前期的發病風險。
[參考文獻]
[1] 趙久華,崔玲,楊陽,等. 高血壓患者隨訪效果的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3):204-208.
[2] 吳壽嶺,張子強,宋勝斌,等. 高血壓前期人群血壓轉歸及其影響因素[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18(3):204-208.
[3] 王志軍,周健芝,張放,等. 2型糖尿病合并正常高值血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隨訪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20):2317-2320.
[4] 徐偉強,李國峰,劉云婷.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動態脈壓與冠心病并發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20):2317-2320.
[5] 左小霞,王晶,張曄. 兒童青少年肥胖伴原發性高血壓營養干預的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2,37(2):177-178.
[6] 郭鵬. 高血壓人群BMI及年齡與高血壓共病關系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8):1026-1027.
[7] 皮林,趙欣,楊菊,等. 高血壓社區-醫院分級管理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刊,2014,49(3):24-27.
[8] 汪志良,王慧,徐光錚,等. 社區門診高血壓診療和路徑管理研究[J].中國衛生資源,2012,15(3):,187-189.
(收稿日期:2014-1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