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梅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討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方法。 方法 回顧分析2013年1—12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腎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血液凈化治療,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3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血管通路護理,對兩組患者血管通路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結果 經皮中心靜脈導管并行內瘺術者共17例、動脈內瘺患者共28例、經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共15例。觀察組30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發生術側肢體腫脹,其并發癥發生率為3.3%。筆者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了解到,因患者在靜脈離斷后未及時建立相應的側肢循環造成靜脈回流受阻,進而引發術側肢體腫脹。護理人員在指導患者適當抬高患肢后患者的肢體腫脹癥狀逐漸緩解,并于5 d后腫脹消除。其他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并發癥,護理效果明顯。對照組30例患者中,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為2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進行優質的臨床護理,可有效降低血管通路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 血液凈化;腎病;血管通路;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149-03
腎病是指因內、外界因素對人體平衡造成破壞后導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而引起的腎臟疾病[1]。大多腎病危險程度較高,若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不僅可累及其他臟器,甚至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血液凈化治療法在腎病治療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運用,其通過將患者的部分血液引至體外后通過凈化裝置對血液中的致病物質進行吸附,并將凈化后的血液重新引入患者身體,進而改善患者的病癥[2]。但血液凈化治療中,極易引發血管通路并發癥,使得治療受阻。因此,如何增強對行血液凈化腎病患者的血管通路保護是臨床上所需思考的重要問題。該研究在2013年1—12月期間就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方式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12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腎病患者,按照住院單雙日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齡為56~78歲,平均年為(65.5±3.0)歲;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齡為58~78歲,平均年齡為(65.3±3.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血液凈化中進行碳酸氫鹽透析,透析儀器為德國B/BRAUN CEDl23型透析機,其中透析器為美國百特150型醋酸膜透析器。治療過程中控制血流量為200~240 mL/min,透析液流量為500 mL/min,3次/周,4 h/次。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基礎上行常規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行血液凈化時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了解血液凈化的重要性。②日常行為干預。指導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調整作息時間,合理補充機體營養等。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針對性的臨床護理,以降低治療過程中血管通路并發癥的發生率。具體情況如下:①心理護理。因病癥原因,患者常常出現消極心理,一方面擔心自身病情是否會有好轉;另一方面擔心治療費用是否會為家庭增加負擔。針對這一情況,該院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告知患者血液凈化治療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讓患者對疾病治療充滿信心,并向患者講解以往的成功病例,告知患者積極的心態是疾病治療成功的基礎,鼓勵患者放下內心的包袱,在治療過程中多與醫師相互配合,以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3]。同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患者家屬在患者面前不要提及治療費用等敏感話題,以減少患者的內疚心理,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在院期間,因患者對于各項事務均不熟悉,而家屬作為患者最親近的人,能夠讓患者有安全感,可安心接受治療[4]。②穿刺護理。穿刺過程中易引發并發癥。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時,醫護人員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通常情況下,主要選擇橈動脈或足背動脈進行穿刺,且在穿刺過程中,以定點定向穿刺為主,這樣不僅可利于后期的反復穿刺,同時可會減少對其他血管造成損傷。但若有假性動脈瘤生成,那么則需挑選靜脈進行穿刺。由于假性動脈瘤形成后可使得表皮變薄,因此動脈壓力可明顯上升,并易引發動脈破裂與出血,增加局部疼痛感。而此時選擇靜脈穿刺可提高穿刺的安全性,并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在穿刺時,需注意進針角度,一般以進針面與皮膚夾角成25°為宜,這樣可利于進針[5]。在穿刺成功后需及時固定針柄,避免患者晃動而造成傷及血管。穿刺后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血管情況,看有無出血情況發生。透析結束后需拔針,拔針時需準確定位壓迫位置,且拔針后48 h內無禁止對穿刺肢體再行穿刺或進行血壓測量,避免造成肢體血腫。③置管護理。置管時也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醫護人員需潔凈雙手后帶無菌手套,并為患者鋪上無菌巾。以無菌巾包裹導管的末端,而后擰開肝素帽,并行常規消毒處理。通過注射器將上次封管時所注入的肝素鹽水抽出,觀察是否有血栓發生,而后注入首劑肝素,以無菌紗布包裹,并以治療巾進行覆蓋。完成透析后需對導管進行清洗,首先以生理鹽水將導管內的血液沖洗干凈,而后再次注入肝素鹽水進行封管。封管完成后需觀察穿刺口是否出現紅腫、出血情況,并檢查導管是否發生松動、脫出,若無明顯異常對創口周圍進行消毒,并敷以無菌干凈的敷料,指導患者注意休息。④動、靜脈內瘺護理。治療過程中需注意已進行造瘺的手臂是不可再進行靜脈穿刺或血壓測量的,同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判斷其是否需要適當停用降壓藥,以保證血流量充足[6]。每次透析完成后,患者需絕對臥床1 d,充分休息。而造瘺肢體可通過做握拳或進行腕關節運動的方式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同時可通過抬高肢體等方式促進靜脈回流。在休息過程中,應避免壓迫術側肢,以防阻礙靜脈回流。對于血流量不足的患者,可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進行擴容,進而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預防內瘺堵塞。同時,護理人員需經常對患者內瘺通暢情況進行觀察。需讓患者著袖口較為寬松的服飾,避免袖口壓迫過緊造成肢體腫脹,進而引發內瘺受壓[5]。術后3 d需對患者進行血管功能訓練,以止血帶扎肘,鍛煉5 min/次,每天訓練次數根據患者的耐受性確定。對于成熟的內瘺,需交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造瘺肢體不得過度用力,也不可受到擠壓,避免肢體腫脹,此外,醫護人員需每日對患者進行瘺管檢查,診斷其是否有震顫或雜音。一旦發現異常,則需及時告知醫師,經醫師確診后對患者進行相關處理,避免造成不良事件。⑤血液凈化結束后拔針護理。拔針后通過壓迫止血方式進行止血,壓迫力度需適中,以不出血且可觸及動脈搏動為宜,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壓迫位置應選擇血管進針處,而并非皮膚進針處,避免形成血腫。壓迫時間視患者的凝血功能而定,一般以20 min為宜,既不能過長,避免出現內瘺阻塞;又不可過短,避免止血不當。若患者凝血時間較長,則可適當延長壓迫時間。⑥血液凈化后護理。當血液凈化完成后,可于次日對患者進行熱敷處理,而熱敷完成后可直接以生的白蘿卜皮進行外敷。因生的白蘿卜皮具有抗菌、止痛、散淤血等作用,外敷給藥后不僅起效迅速,預防創口感染,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血管彈性,保持血管通暢,減少血管狹窄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1.3 統計方法
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t檢驗作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血管通路建立結局
60例患者中,經皮中心靜脈導管并行內瘺術者共17例、動脈內瘺患者共28例、經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共15例。
2.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30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發生術側肢體腫脹,其并發癥發生率為3.3%。筆者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并了解到,因患者在靜脈離斷后未及時建立相應的側肢循環造成靜脈回流受阻,進而引發術側肢體腫脹。護理人員在指導患者適當抬高患肢后患者的肢體腫脹癥狀逐漸緩解,并于5 d后腫脹消除。其他患者均未發生明顯的并發癥,護理效果明顯。對照組30例患者中,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為2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3 討論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的機體功能為過濾形成尿并排出代謝廢物,進而維持體內電解質與酸堿平衡。近年來,腎病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引發腎病的原因較多,且在患有腎病后,人體的內分泌功能將受到嚴重影響,并可受累其他重要器官,嚴重時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加強對腎病的重視程度,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上用于慢性腎病的治療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與完善。目前,臨床上主要以血液透析技術作為慢性腎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血液透析的主要治療原理為通過半透膜作用將體內的代謝廢物及有害物質過濾至體外,進而減少血液中的致病因素,以達到血液凈化的目的[7]。隨著血液凈化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慢性腎病患者預后獲得明顯的改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患者行血液凈化治療過程中,常易引發各種并發癥[8]。并發癥不僅可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同時還可阻礙患者康復,因此,對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進行優質的臨床護理是十分重要的。
在該次調查中,該院即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并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在護理過程中,該院首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因良好的心態病癥治療的基礎。而后則對患者進行穿刺護理、置管護理、動、靜脈內瘺護理,這些護理內容均可對血管通過進行一定的保護,進而減少在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此外,該院對患者進行拔針護理及血液凈化后護理,該兩項護理內容可減少患者在治療后的不適感,改善患者預后,避免造成肢體腫脹、創口感染等不良癥狀。由該次調查結果可知,在對患者進行優質的臨床護理后,30例患者中僅1例患者發生肢體腫脹,而通過抬高患肢的方式,使得患者的肢體腫脹癥狀獲得了明顯的改善,而其他患者均順利接受治療,無明顯并發癥的發生。這一結果與孫專意等調查結果相一致。可見該院對患者實施的護理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此外,除了護理人員對于腎病患者的優質護理外,每一位患者本身及患者家屬都應對自身的護理進行高度重視。因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觀察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積極配合護理人員,提高自身的治療依從性,而患者家屬也許積極配合護理人員,一方面不施加患者內心的壓力;另一方面,在護理過程中向護理人員進行學習,以便后期可更加了解患者的治療情況。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給予患者更加貼切的臨床護理,降低血管通路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孫專意.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6):27-28.
[2] 曹佳芹,劉娟.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4(1):122-123.
[3] 潘全進.探討行血液凈化的腎病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方法及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2014(5中旬刊):412.
[4] 沈有惠.心理護理在血液凈化護理中的作用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4(12):51-52.
[5] 戴寧軍,李益芬,鄧素紅,等.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21):113-114.
[6] 許敏昭.血液凈化血管通路的護理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8):1124-1126.
[7] 李麗星,吳麗香.血液凈化血管通路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12中旬刊):304.
[8] 葉朝陽,林曰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研究與應用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09,8(7):356-358.
(收稿日期:201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