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文


[摘要] 目的 分析滋腎益髓方在治療帕金森運動及非運動癥狀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1年6月—2013年12月該院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帕金森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抗帕金森病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滋腎益髓方,觀察兩組患者入組時、治療1個月、3個月不同時點的帕金森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和非運動癥狀篩查表。結果 兩組入組時,兩個得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比較:對照組治療1月后MDRSPD得分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月后MDRSPD得分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1.3個月MDRSPD得分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與對照姐在治療1、3個月后MDRSPD得分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3個月后,非運動癥狀30題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入組時、治療1、3個月后非運動癥狀30題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滋腎益髓方在帕金森病運動及非運動癥狀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鑒。
[關鍵詞] 帕金森病; 滋腎益髓方; 中藥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175-03
帕金森病(PD)是英國醫生帕金森于1817年首次發現,認為該病是一種大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病變的錐外體系疾病,臨床表現為平衡障礙、運動減少、震顫和肌強直,目前尚無確切發現能阻斷其發病進程的有效藥物[1-2],該研究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該院收治的60例PD患者進行觀察,探討滋腎益髓方在治療帕金森病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法,選擇2011年6月—2013年12月該院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帕金森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51~80歲,平均(62.3±7.9)歲;大學及以上學歷34例、高中21例、初中以下5例。全部觀察對象均符合帕金森中醫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2006年的診斷標準。排除精神障礙、癡呆、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級5級者、帕金森疊加綜合癥、各種繼發帕金森綜合征者及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經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抗PD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滋腎益髓方,該方由龜板10 g、鹿角膠10 g、熟地15 g、黃精20 g、鉤藤15 g、菟絲子10 g、山茱萸10 g、牛膝15 g、當歸10 g、川穹10 g、白芍20 g、天麻10 g、僵蠶10 g、茯苓10 g、山藥10 g、甘草5 g組成,諸藥均為超微顆粒劑,溫開水沖服,早晚各1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入組時、治療后1、3個月不同時點的效果,采用帕金森病運動功能評定量表(MDRSPD)和30項非運動癥狀篩查問卷(NMS 30題)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和非運動情況進行測量。
1.4 統計方法
將數據錄入Excel進行整理,并導入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樣本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DRSPD得分情況
經秩和檢驗,兩組入組時,兩個得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比較:對照組:治療1月后兩個得分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月后兩個得分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1、3個月兩個得分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的組與對照姐在治療1、3個月后兩個得分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非運動癥狀30題得分情況
經秩和檢驗,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3個月后,非運動癥狀30題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入組時、治療1、3個月后非運動癥狀30題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帕金森病(PD)是多發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有資料顯示,全世界范圍內每年約500萬人次發病,我國55歲以上人群PD發病率約為1.02%[3]。現代醫學認為PD的主要病理改變是黑指紋狀體多巴胺分泌減少、黑質變性,目前對黑質變性的影響因素未完全明確,有資料認為遺傳、工農業毒素、衰老、氧自由基堆積等造成的過氧化損傷等是導致黑質紋狀體損傷變性的重要原因[4-5]。PD可出現多種非多巴胺能的非運動癥狀,PD癥狀的整體即由感覺癥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神經精神障礙等非運動癥狀與運動癥狀構成,其中與非運動癥狀相關的帕金森疾病患者早期診療往往容易被誤診,其病死率遠遠超過運動障礙者,因此必須兼治運動癥狀與非運動癥狀才可提高治療效果。
PD屬中醫“振掉、顫振、顫震”的范疇,其發病的根本是髓海不足、肝腎虧虛所致,該病的病位在于腦部,與腦髓有關,其肝為標、脾為本、腎為根[6]。PD的發病在腎之陰精不足、陰不潛陽、血瘀動風、陽亢引動肝風則見頭搖肢顫,腦為元神之府、腎為髓海,腎氣不足則腦髓空虛從而導致六神無主、技巧不能,主要表現為神呆、肢體強直、震顫不能自主等,已有文獻表明通過中藥補腎法可以改善PD患者的運動癥狀,且保護受傷的神經元,因此以填精益髓治療PD,達到健脾益腎、息風止痙和化瘀散結的目的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可以達到腦神復、腦髓充,改善患者癥狀的效果[7]。筆者從事老年病神經內科中醫臨床20多年,總結以滋腎益髓方治療PD病。取得一定的療效。方中以龜板益腎健骨、滋陰潛陽為主,配以熟地、山茱萸、菟絲子、黃精、牛膝等大量補益肝腎,填精益髓之品,以加強補腎益髓之功。天麻、白芍、鉤藤、僵蠶以平肝潛陽,息風止痙。當歸,川穹以養血活血。茯苓,山藥健脾助運。佐以鹿角膠溫補肝腎,意于陰中求陽,以達陰陽雙補之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補腎益髓,養血活血,息風止痙之功。現代研究認為,帕金森病患者的全腦血流量均有所降低,可通過針刺改善患者腦部血流量和頭部血液循環,從而減緩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但有待深入研究,另外不少專家認為腸線是一種異體蛋白,埋入學位后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營養代謝能力,促進血流量增大,和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使血液循環有所改善并改變其血管通透性,刺激大腦皮層興奮,緩解病灶放電[8]。
該研究采用目前國際公認的帕金森病運動功能評定量表(MDRSPD)對PD運動功能狀態進行評定,除PD四大主癥外,該研究還選取了部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項目進行測試,該量表包括靜止性震顫、肢體強直、姿勢、面部表情、上肢伴隨動作、書寫、起立、步態、語言、站立穩定性、輪替動作等方面,其評分細致全面,且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和敏感性;同時利用30項非運動癥狀篩選問卷(NMS30題)對PD非運動癥狀的常見的感覺障礙、胃腸道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神經精神癥狀障礙等。
該研究采用滋腎益髓方聯合西藥治療帕金森病患者,患者治療后1、3個月后MDRSPD評分與單純西藥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滋腎益髓方可改善PD患者的運動狀態,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非運動癥狀30題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滋腎益髓方在改善PD患者非運動癥狀中的作用顯著,總之,通過MDRSP及NMS 30題量表進行療效評價,以治療前后相關量表分值作為判定指標,結果認為滋腎益髓方可顯著改善PD患者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仲誠,黃萍,孫照國,等.補腎活血通絡膠囊治療原發性帕金森病120例[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4): 343-346.
[2] 陸征宇,趙虹,汪濤,等. 補腎疏肝方藥治療肝腎陰虛型帕金森病伴發輕中度抑郁障礙[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4):324-328.
[3] 竇娟娟,駱文郁,劉永琦. 補腎益髓中藥血清孵育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理論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3): 562-563.
[4] 王順,于正洋,趙新玲,等.淺談中醫對于帕金森癥的治療[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7):250,248.
[5] 吳斌,趙書志,王修敏,等.中醫藥對帕金森病動物模型的治療機制[J]. 中國中藥雜志,2011(18):2588-2591.
[6] 張文秀.自擬益髓除顫湯加味聯合西藥治療帕金森氏病40例[J].現代中醫藥,2011,31(6): 8-9.
[7] 劉寧平.中醫證型辯證治療帕金森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 2012,10(19):334-335.
[8] 洪天一.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舉隅[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4):651.
(收稿日期: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