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悅濤等


[摘要] 目的 研究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聯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療效。方法 將化療所致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1、治療組2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ug皮下注射,第一天注射一次,治療組2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參麥注射液40 mL靜滴,1次/d,連續3 d。治療組1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每穴2 mL,第一天注射一次。分別觀察治療后第3天、第8天、第15天的白細胞指數。結果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1、治療組2、對照組,在第3天總有效果率分別為96.7%,90.0%,86.7%;在第8天分別為93.3%,80.0%,73.3%,在第15天分別為:83.3%,56.7%,43.3%。治療組1和治療組2的不良反應都小于對照組。 結論 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聯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能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并且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療效好于靜滴。
[關鍵詞] 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足三里注射;參麥注射液;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圖分類號] R73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3(b)-0177-03
臨床應用的大多數抗腫瘤藥物均有骨髓毒性,表現為對骨髓造血細胞的抑制[1],造成白細胞下降等不良反應。為了研究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聯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療效,該研究選取2014年2月—2014年11月期間收治的90例腫瘤患者,采用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聯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來自2014年2月—2014年11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院,參照《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2]及《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均為病理證實為惡性腫瘤且接受化療后白細胞指數低于4.0×109/L的腫瘤患者。采用隨機抽樣隨機選取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治療組2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1中肝癌2例,食道癌5例,胃癌10例,腸癌6例,肺癌3例,乳腺癌3例,淋巴癌1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2~72歲,治療前白細胞指數0.8~3.5×109/L。治療組2中肝癌3例,食道癌5例,胃癌9例,腸癌6例,肺癌4例,乳腺癌3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1~72歲,治療前白細胞指數0.8~3.6×109/L。對照組中肝癌3例,食道癌4例,胃癌9例,腸癌4例,肺癌4例,乳腺癌5例,淋巴癌1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41~72歲,治療前白細胞指數0.9~3.6×109/L。9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1、對照組2,每組30例,三組的年齡、性別、治療前白細胞指數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ug皮下注射,治療第一天注射一次。
1.2.2 治療組2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參麥注射液40 mL靜滴,1次/d,連續3 d。
1.2.3 治療組1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方法為:患者仰臥位或坐位,取雙側足三里,消毒后,以2 mL注射器配7號針頭,刺入足三里,得氣后,回抽無血液,注入參麥注射液,每穴2 mL,治療第一天注射一次。
1.3 評價標準
1.3.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衛生部制訂的《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升白細胞藥療效標準制定。顯效:治療后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升到4×109/L,臨床癥狀顯著減輕或消失。有效:治療后外周血白細胞總數較治療前上升1×109/L以上,但低于4×109/L。無效:治療后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低于4×109/L,且上升不足1×109/L。
1.3.2 不良反應 按照《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說明書》中所列舉條款進行統計。
1.4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三組治療后第5天、第14天、第28天的白細胞指數,及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
1.5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組1與對照組相比,a P>0.05 [χ2=1.964,P=0.161>0.05];治療組1與治療組2相比,aP>0.05 [χ2=1.071,P=0.301>0.05];治療組2與對照組相比,a1P>0.05 [χ2=0.162,P=0.668>0.05]。三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P>0.05)。見表1
治療組1療效高于治療組2(P>0.05)和對照組(P<0.05);治療組2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治療組1療效高于治療組2(P<0.05)和對照組(P<0.05);治療組2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2 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1和治療組2的不良反應都小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1和治療組2的不良反應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3 討論
對于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臨床多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它可刺激多系造血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促進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血小板等的增殖和分化[4],對于惡性腫瘤化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療效較好[5], 能明顯增加化療患者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數量,縮短骨髓抑制的時間[6]。但其不良反應也不可忽視,常會出現肌肉酸痛、骨痛、腰痛、胸痛等疼痛癥狀,以及食欲減退、轉氨酶升高,發熱、皮疹等不良反應。
化療對于機體的正常細胞也具有殺傷作用,化療后的患者,常表現為頭暈發力、精神不振、面色蒼白、舌淡苔少、脈細等“氣陰兩虛”之征。而研究發現,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后,患者“氣陰兩虛”之征則更為明顯,這可能與其藥理為促進粒系造血細胞增殖、分化。正如病弱之體,本宜補之,現強行驅使,難免損傷更甚。但因其提升白細胞起效迅速,對于一些急需按期化療的患者來說,是用藥的首選。
參麥注射液功效益氣固脫,養陰生津,生脈,具有防治化療藥物所致的骨髓抑制[7],增效減毒,提高人體免疫的作用[8],有研究證實其有明顯提升白細胞的作用[9],同時改善了腫瘤患者的全身癥狀,提高了生活質量[10]。其具有的益氣養陰之能,是使用參麥注射液后,上述不良反應得以減少的原因。
針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于調和的功效,能良好地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有報道認為針刺足三里等,能提升白細胞[11]。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將針灸與藥物作用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治療效果。
通過研究發現:在第3天,3組治療效果基本相同,之間差距無統計學意義;第8天治療效果治療組1>治療組2>對照組,其中治療組1與對照組之間差距有統計學意義;第15天治療效果治療組1>治療組2>對照組,治療組1與治療組2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2與對照組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在不良反應上,治療組1和治療組2的不良反應都小于對照組,兩個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相當。
說明靜滴參麥注射液可以減輕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不良反應,而將參麥注射液用于足三里注射,在減少不良反應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特別是遠期療效。
實踐證明:參麥注射液足三里注射聯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能夠提升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該研究中可以看出:靜滴參麥注射液,也可以提升療效,但從數據上來看,尚不具統計學意義,考慮隨著樣本量的增加,數據的進一步補充,會具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范明華.CSF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2(29):110-112.
[2] 中國抗癌協會.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837.
[3] 張之南,主編.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S].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62-168.
[4] 黃慧強,王瀟瀟.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臨床新應用進展[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5(5):429-431.
[5] 許克強. 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的有效性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4):482-486.
[6] 郭立儀,鄧明輝. 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化療后骨髓抑制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4):106-107.
[7] 劉曉燕,鄒青峰,陳文晟,等.參麥注射液預防惡性腫瘤化療所致心臟毒性及骨髓反應的臨床觀察[J].廣西醫學,2012,34(11):1578-1579.
[8] 嚴春開.參麥注射液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患者 100例療效分析[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5):161.
[9] 張立春,張萱,許玉萍,等. 參麥注射液治療腫瘤化療白細胞減少癥58例[J].陜西中醫,2012,33(5):545-546.
[10] 趙興,周蓉,全信強.參麥注射液防治化療所致白細胞數減少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1,34(12):7264-7265.
[11] 王剛,李彩霞,王紅.針刺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41例[J].陜西中醫,2010,31(11):1514-1515.
(收稿日期:20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