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陽



約翰·哈里森(1693年-1776年)出生于英國一個普通木匠家庭,他發明的用于航海的精密鐘表,能夠在海上精確地測量經度,成功解決了船舶的海上定位問題,從而名留史冊.2002年,在英國廣播公司組織評選的100個最偉大的英國人中.哈里森排在第39位
16世紀初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隨后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的壯舉,代表著人類航海技術的成熟.但經度測量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人們,阻礙了人類在海洋中自由航行,甚至在18世紀初還發生了導致4艘英國軍艦沉沒的大海難.海員們可以在夜晚通過測定北極星及其他一些星體的位置來確定自己當時所在的緯度,但經度卻難以利用同樣的方法來測量.就連伽利咯、牛頓、哈雷這樣的大科學家都未能利用天文學方法解決經度測量問題.
那么除了天文觀測法,還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嗎?眾所周知,環繞地球一周是3600,地球每24h轉動一周,即每Ih轉動15°,因此,只要已知出發地的經度,并拿著一塊鐘表記錄下出發地的時間,再測算出自己當時所在地的時間,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知道當時所在地的經度了.可是難度在于當時普遍使用的機械擺鐘一旦處于海上顛簸的環境便難以正常工作了.37歲的英國木匠約翰·哈里森便立志造出一只能夠克服海上復雜環境的可靠鐘表.
誰也沒有料到木匠哈里森能夠成功并名留史冊,誰也沒有料到哈里森就這樣造了一輩子鐘表.1736年,哈里森用了5年時間設計制造出獨樹一幟的帶有震動抵消結構的鐘表,無論船只怎么顛簸也不會影響平衡擺效率,經過海上試驗,證明了它測量經度比當時所有的方法都要準確.但哈里森對此并不滿意,又一頭扎進了第2塊鐘表的研制,哈里森將鐘表的一部分木質材料換成了金屬,并加入了溫度補償器,使得第2塊鐘表的走時更為精確,但哈里森認為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決定繼續研制第3塊鐘表,第3塊鐘表更為復雜.使用了許多哈里森獨創的設計,從而抵消了海上離心力的影響,此時哈里森已經快60歲了.但是他認為第3塊鐘表體積過于龐大,于是他把一切推倒重來,再次投入到新的研發之中.1760年,哈里森制作出了直徑為13cm、重1.45kg的精密航海鐘表,此時距第1塊鐘表的誕生已過了24年.不久后.英國著名航海家庫克船長利用哈里森設計的航海鐘表以極高的精度描繪了太平洋海域.
直到現在,哈里森制作的4塊鐘表仍在大英博物館里面不停地走著,詮釋著他那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堅持,這便是“工匠精神”的內涵.我們初中生在學科學習特別是理科學習中,應該培養這樣的“工匠精神”,專注于學業,才能在這個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自我、立足社會,成為一個有內涵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