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人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時,小荷才露,綠樹成蔭,夏天正邁著矯健的步伐闊步走來.我們脫去了毛衣春裝,穿上輕薄的襯衣短裙,迎接夏天的到來.
融立夏的來歷
每年陽歷5月5日至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0時為農歷的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
《逸周書·時訊解》云:“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在立夏節氣中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嗚叫聲,不久便可看到蚯蚓在大地上掘土.然后看到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這些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在立夏那天已經直立長大了.
立夏與農事
“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這時的江南剛剛進入雨季,連綿小絕的陰雨會致使農作物潮濕發霉,導致病害,引起大量的缺苗和死苗,這個時候農民們都要采取降濕增溫的辦法來保護農作物不受陰雨天氣的影響,而華北、兩北一帶卻是另一番景象,不但氣溫回升很快,降水較少,而且季風較多,蒸發強烈,大氣干燥,導致土壤干旱,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后的干熱風更是導致小麥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天是萬物繁茂的季節,這時農田里的雜草生長很快,要及時將其根除,否則日漸瘋長的雜草將蔓延到整個田地,因此農俗自古就有“立夏三天遍地鋤”一說,“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更是形象地說出了夏天農事繁忙的特點.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還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立夏與習俗
立夏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在閩南地區則吃蝦面.因“蝦”與“夏”同音,煮熟的海蝦呈象征吉祥之意的紅色.這些都表達了生活在各地的人們對夏季到來的祈盼之情.
更有趣的是立夏還有“稱人”的習俗,據說在立夏這一天.人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的炎熱,也不會體弱消瘦,從而避免了災病纏身的痛苦,吃完立夏飯后.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稱鉤上懸一個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稱老人要說“秤花八十L,活到九十一”:稱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這表現出老百姓對“清凈安樂,福壽雙全”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上天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
立夏與養生
立夏以后,天氣轉熱,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人心”.因此,在這個季節我們要加強對心臟的保養,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此外,立夏以后,我們會明顯感覺晝長夜短了,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我們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晚睡早起,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讓身體平和過渡到夏季,在這個時候增加午休非常有利健康.下午l時到3時之間氣溫最高,人容易出汗,加上午飯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腦供血相對減少,睡個午覺能讓大腦得到休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