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中央日報》29日文章,原題:天安門,應是樸槿惠總統重新思考的起點下月3日,樸槿惠總統將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閱兵式。她也將成為首位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大韓民國總統。韓中有共同的抗日經歷及與此相關的歷史價值觀。不僅如此,在政治、經濟、安保等領域,韓中也有保持溝通交流的必要性。樸總統決定參加中國閱兵式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的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至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改稱天安門,即“皇帝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長治久安”的意思。此意翻譯成白話文,與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執政理念一脈相承。換言之,中國統治世界是天授之意。
天安門是歷代中國皇帝檢閱出征或凱旋回歸的軍隊之地。如今在這里,中國即將公開最尖端武器,讓世界看到整齊劃一的儀仗隊表演,展示軍事崛起。希望屆時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樸總統,也能思考韓國的國防路線,思考如何開展“六韜三略”型國防外交路線以實現國防自衛,如果能進一步考慮不再依賴美國的自主型國防路線,就再好不過了。
天安門城樓下共有5扇門。其中,最大的門是皇帝專用。明清時的官員及來自周邊鄰邦的外交使節們只能走其余的旁門。作為朝貢國家,我們的祖先也不例外。為見中國皇帝一面,等上幾個月是常有的事。站在天安門城樓的樸槿惠,應能依稀聽到當年祖先們進出這些“小門”時的沉重的腳步聲。因此,她應思考該給后人留下一個怎樣的韓國。也希望這樣的思考能成為促使國家政治制度進一步改革的動力。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和金日成兩次并肩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部隊。如今,要站在這里的人變成樸槿惠。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友邦,唯一不變的是國家力量和國家利益的至上原則,而天安門城樓上發生的歷史變遷正好驗證了這一國際變遷中的不變原則。
因此,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樸總統還應思考半島統一。屆時崔龍海或許就站在她身后,建議樸總統能主動向他伸出手。這一握手或許成為開啟半島統一之路的序曲,誰知道呢。▲
(作者崔炯奎,金惠真譯)
環球時報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