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他們說

陳麗/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主任
陳麗:全球化肥市場均處于低迷態勢
2015年全球尿素市場整體好于上年,第三季度下行,歲末止跌回彈;國際磷肥市場回暖,歲末下行壓力大;國際鉀肥價格平穩,年底大合同期待價格下壓。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大,可能面臨新一輪衰退;市場農業生產形勢向好,但糧價下跌打擊種植積極性;政治補貼等因素,都將對全球化肥消費趨勢產生影響。
2015年化肥消費同比穩步增長2%,未來5年需求增幅放緩。世界化肥需求以1.7%的速度溫和增長, 2020年或將達到2億噸,地區增長差異化,化肥供應整體快速增長。其中,氮肥供應過剩加劇且長期存在,過剩N(折純量)由1000萬噸增長至1 800萬噸,新增產能地區分布不均衡,競爭更加激烈;磷肥供應增加,產能過剩擴大,磷銨新增產能幾乎全部為出口導向型;鉀肥供過于求趨勢加劇,硫磺供應快速增長27%,需求增長1 6%,出現過剩現象。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化肥生產將進一步向資源產地集中,國際貿易會進一步擴大。亞洲地區供需缺口會逐漸增大,亞洲仍是世界化肥最活躍的市場。化肥新增力主要集中在亞洲,氮肥主要在我國等發展中國家,磷肥主要在摩洛哥、突尼斯,鉀肥主要在太過、以色列和約旦。隨著世界化肥布局向資源產地集中和精準農業的要求,化肥品種逐步向高濃度發展。由直接生產復合肥轉型生產基礎肥料,再進行二次加工。
世界化肥供需達到平衡狀態,2014年世界化肥生產能力約2.845億噸,同比增加2.7%,供需基本平衡,供應略有余。預計2015-2019年,化肥總量供大于求,消費增長率8.7%,產能增長1 6%,產能過剩3300萬噸;工業需求旺盛,氮增長28%,P2O5增長1 3%,K2O增長1 3%;需求增長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供應增長地區主要是資源豐富地區;硫磺總體供大于求。我國化肥供需達到平衡狀態,2014年化肥總量自給率達到112%,氮肥自給率123%,磷肥自給率126%,鉀肥資源不足,仍需適量進口。
總體而言,全球化肥市場均處于低迷態勢,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農業形勢總體向好。世界化肥供過于求,2014-2019年供應過剩矛盾將逐漸加大,需求國家在增加本國產能,資源豐富地區增加出口型裝置,全球化肥競爭日益激烈。化肥貿易將越來越向高端產品轉移,基礎原料出口減少。提高化肥利用率全球已經達成共識,企業應在綜合養分管理、提高效率、減少農業投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方面努力。

盧述林/河南心連心化肥銷售公司總經理
盧述林:產業集中,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氮肥行業產能逐年增加,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截至2014年,合成氨企業398家,總產能達741 7萬噸,占世界總量34.5%。其中,產能超過30萬噸企業91個,合計產能4447萬噸,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尿素企業共1 77家,總產能8070萬噸,占世界總量38.8%。其中,產能超過50萬噸企業60個,合計產能531 5萬噸,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預計今年新增尿素產能450萬噸,關閉產能300萬噸,總產能約8220萬噸。
品種結構有所調整。高濃度氮肥產品占比繼續提高,2014年,尿素產量占氮肥總量67.7%,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硫酸銨占比2.8%,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碳酸氫銨占比5.3%,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產能繼續向煤炭資源地集中。去年,內蒙、新疆、山西三省合成氨產能達1 395萬噸,占比1 9%;尿素產能達21 70萬噸,占比27%。其中,以非無煙煤為原料的比重提高。以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產能5578萬噸,其中非無煙煤為1 770萬噸,同比提高5.6個百分點;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 650萬噸,同比有所下降。以煤為原料的尿素產能5671萬噸,其中非無煙煤為1 91 9萬噸,占比23.8%;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尿素產能2201萬噸,同比有所下降。
1-9月份,全國合成氨產量4341.99萬噸,同比增長1.85%;全國氮肥產量371 4.11萬噸純氮,同比增長6.4%;尿素產量為51 50.52萬噸,同比增長7.9%。1-4月份,尿素價格一直維持低位,小顆粒尿素平均出廠價為1 580元/噸,同比下降33元/噸;大顆粒價格為1 650 元/噸,同比下降26元/噸。5月份開始,受電價上漲影響,國內尿素價格開始上漲,之后穩定在1 700元/噸左右。自7月開始,國內農業需求轉弱,價格逐漸回落,9月增收增值稅以及小麥底肥季節,行情并未出現反彈,至今價格下滑至1 400元/噸。
受關稅及國際價格行情影響較大,去年我國尿素出口創數年來新高,達1 360萬噸,占全球貿易量30%;今年1-9月份,累計出口量約952.9萬噸,同比增加1 7.99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出口量達1100-1200萬噸。
未來,國際尿素市場供求逐年加劇,出口壓力增大,出口量呈下降趨勢;農業需求趨于平穩,工業需求保持增長;相關優惠政策逐漸取消,行業市場化大幅提高;土地流轉加速,新型肥料認可程度增高;“互聯網+農資”應用全面推廣;安全環保更加嚴格,國家審批鼓勵“減量置換”。

亓昭英/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副秘書長
亓昭英:綜合成本優勢,盡快“走出去”
我國鉀肥供應分為三個階段:1958-1971,完全靠青海“國產”;1 972-2013年,“國產+進口”的“二維平面”;2014以后,“國產+進口+境外”的“三維立體”。經過58年發展,國產鉀肥撐起一半江山,為我國布局境外和進口鉀肥渠道贏得時間和空間。
近些年,我國鉀肥產量一直在釋放中,自2006年以來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34.5%。在國產鉀肥方面,2015年我國鉀肥產量突破950萬噸(折KCl),自給率約是51%。青海鹽湖、國投羅鉀、藏格鉀肥等公司固轉液技術及采礦技術的突破,為中國鉀肥2015年產量超過900萬噸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難溶性鉀資源開發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的啟動,構建我國長久的鉀肥補充體系。
在鉀肥進口方面,中國鉀肥的進口進入多元化時代,2015年的進口量估計會達到850萬噸KCl左右。鉀肥進口“聯合談判機制”對中國鉀肥保持世界鉀肥進口“價格洼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主要鉀肥生產商在中國的獨家代理模式正在瓦解中,各類直接進口渠道正在進行中,進口商在中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進口鉀肥的生存點接下來將會發生重構;境外鉀肥基地產量2014年開始反哺國內市場; 2016進口大談判已經于近日啟動,匯率、糧價的較大變動,致使談判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估計談判時間會拖長,最終價格可能會比2015年有所下移。
在境外鉀肥方面,截止到2015年6月底,我國鉀肥行業“走出去”項目,已在海外10個國家有30個鉀肥項目在不同工程階段中運作,計劃產能超過1000萬噸;已建成投產的產能近100萬噸,都在老撾,開元集團老撾鉀肥2014年首次實現反哺國內市場,這也是中國鉀肥行業走出去1 6年來的“破冰之旅”,對我國的戰略意義重大。
“走出去”項目中,除了開元老撾和中農礦產(老撾),走得比較快的項目有5個:一是春和集團剛果(布);二是中哈富通鉀肥的哈薩克項目,預計明春開工建設;三是兗州煤業加拿大項目;四是山東魯源礦業公司剛果(布)項目;五是中川國際的加拿大項目;另外,埃塞和阿根廷項目近期推進也較快。
就品種來說,中國的鉀肥市場經過58年的發展,氯化鉀是我國目前唯一缺少的鉀肥資源,約50%需要進口,今后消費量將繼續增長,預計約950萬噸;硫酸鉀產能過剩嚴重,2013-2014年市場堅挺,利用進口氯化鉀新上加工型裝置增多,今年預計產量約450萬噸;硫酸鉀鎂肥,今年產量預計約40萬噸,比去年增長5萬噸,推廣力度不夠,價格約2000元/噸;硝酸鉀今年產能有較大增長,嚴重過剩,但該產品前景向好,新上裝置前一定要根據自身優勢與目標市場謹慎選擇。

我國鉀肥供求情況(單位:折萬噸氯化鉀)

許定國/云南云天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許定國:反彈空間有限,價格或補跌
2015年,國際磷銨市場需求疲軟,而供應持續增長,國際市場由印度帶來的需求難以持續,加之巴西市場疲軟,在供應過剩的局面下,國際磷肥市場四季度看空。
今年4-11月份,印度進口約570萬噸DAP,后期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加之貨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約DAP進口需求;巴西進口需求持續萎靡,加上貨幣持續大幅貶值,后期磷肥需求也難以改善;美國磷肥有一定進口需求,但數量十分有限,難以改變供需關系。供應方面:我國磷肥產能持續增加,比同期產量增加22%;OCP產能增加80萬噸。
預計到2019年,全球磷酸產能將增加780萬噸,供應量增加560萬噸,消費量達4830萬噸,年均增長2.4%。同時,也是磷銨產能快速增加的五年,DAP產能快速增加,而MAP相對穩定。

修學峰/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副理事長
修學峰:產能過剩,應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
2015年我國磷復肥產能、產量已滿足國內需求,主要出口品種在世界舞臺占有重要位置;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集中度穩步提高,產品結構趨于合理;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循環經濟和資源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產銷量增長,效益略有好轉。1-9月共生產各種磷復肥1 367.8萬噸P2O5,比去年同期增長5.5%;高濃度磷復肥產量增長了9.1%,在總產量中的比重超過90%,主要品種磷酸二銨和磷酸一銨產量占總產量的80%以上。1-8月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 8.7%,利潤增長63.4%,虧損企業減少,虧損額度有所下降。
但行業還存在產能過剩,化解落后產能難度較大;行業盈利能力下降;產業競爭力不強,成本較高等問題。對此,磷復肥行業應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首先,提高原料保障程度,對硫、磷原料的供應結構進行調整,力爭硫對外依存度下降10個百分點,磷礦入選品位下降2-4個百分點。
其次,要調整產品結構,新型肥料市場占有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工業用濕法磷酸加工能力提高到200萬噸/年,加大伴生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采取多種措施,推進磷石膏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到“十三五”末全行業磷石膏綜合利用率提升到40%。在組織結構調整上,鼓勵多種形式組織調整,培育大型骨干企業,如縱向延伸、橫向拓寬、跨地區兼并等方式,組建多產業結合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公司,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第三,要加強技術改造,完善硫酸、復混肥等產品生產工藝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
第四,抑制產能過剩,嚴格準入,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淘汰落后產能100萬噸,對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逐步引導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