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朝春 李 潔
“燕趙史話”之邢臺
邢州青史遍留芳
文/孫朝春 李 潔
邢臺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太行山前最早開墾的地區之一,華北先民擇山前而居,鑿井聚民,形成了以邢文化為特點的區域文化;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臨西與清河境內的大運河段已錄入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現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0處,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6處。邢臺縣的英談村、沙河市的王硇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皇寺鎮、神頭村等村被評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鎮)。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有10項,省級41項,市級多達60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還涌現出一大批俊才名士,如隆堯柏人李曇,西漢大將馮唐,唐高祖李淵、李世民,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清河孫伏伽,巨鹿貞觀名相魏徵、南和宋璟、后趙的張賓,南宮唐代文學家張昌齡,后周皇帝郭威、柴榮,元代政治家劉秉忠、科學家郭守敬,明代名相王本固,清代大儒魏裔介,寧都起義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杰出指揮員董振堂,現代學者顧隨,京劇大師尚小云,全國著名的農業勞動模范呂玉蘭,中國改革開放重要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任仲夷等等。這些杰出的人物為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同春(1851-1925),邢臺縣東石門人,因一目失明,外號稱“瞎進財”。是我國近代黃河后套主要開發者,被稱為“民族的偉人”。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小學語文課本就有一篇課文《王同春開發河套》,1914年,他被聘為北洋政府農商部水利顧問。

王同春
1851年3月10日,王同春出生在邢臺縣一個普通的人家,幼時家貧,五歲患天花,一目失明。七歲讀私塾六個月。九歲隨他族祖父王成“走西口”,遠到塞外河套磴口及西山咀等處,在那里與蒙古人相交易,因有體力常常受雇為附近居民挖渠,日久,王同春悉心水利,很有長進。十八歲時,在萬德源商號正式當渠工,并擔任了渠頭。此后,在改挖老郭渠時王同春的意見往往勝人一籌,起了主導作用。
王同春挖渠其實比別人費了心思,也下了許多功夫。他愛動腦筋,勤于觀察,也不怕辛勞。下雨天時,別人都躲雨休息,他卻越下雨越往外跑,騎上馬到處看水的流向,用一只眼睛在瞅,找坡度找水平,找流向,通過雨中“瞅渠”使日后挖渠時做到心中有數。在挖渠中,王同春還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以往在勘測水渠時,大多數伏下身子向前觀察,而他則不同,將身體仰臥在平地上,頭朝順水的方向,腳向引水方向,頭向后觀察渠的走向。同時在晚上,向沿開渠的線路插上香火,在遠處觀察香頭的高低,以確定水渠的坡度;他巧妙地運用水流三彎自來急的原理,利用水的推力把水引向高處。顧頡剛在《王同春開發河套記》中說:“說那里有水,鍬頭挖下去,果真冒出水來了。”“有一次,他指著一塊地,說一尺以下必有水,旁人不信,掘下一尺,他的話竟驗了。”“黃河中起泡,他知道水要漲了,對農民道,‘你們看,我開這渠,水會跟我來的!’果然渠口一開,水就洶涌地進來了。”他的智慧和土辦法使所開水渠進水暢通灌溉自如;他人所開水渠如不暢通的,經他之手進行整修后也會暢流無阻。當地的人對他信仰極了,“真要把他當成龍王拜”,為此在河套地區人們又送了他一個綽號叫“獨眼龍王”。
自清光緒七年(1881)王同春開始自行墾耕,到光緒三十年(1904)王同春已經擁有干渠5條,支渠270多條,其中有老郭渠、豐濟渠、沙河渠、永濟渠、通濟渠、長濟渠、塔布渠、楊家河渠、剛濟渠和新皂火渠;為開渠投資工銀約1350萬兩,可灌水田7000多頃,熟田27000余頃。這些河渠經過歷年的整修后,到民國初年已成為河套地區的十大干渠,河渠的總長度達4000公里。王同春河套水利工程的開發,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1891年-1902年之間,晉察冀陜等地遭遇旱災,王同春調集賑災糧食近十萬石之多。“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在王同春治理下變為現實。
清末民初,邢臺南關經濟發展迅猛,尤以皮毛業是為特色,南關內及周邊有數十家經營皮毛的字號,年交易額多達1500萬白銀之多,在熟皮過程中大量的生皮從內蒙古、寧夏一帶運到順德南關,其中有石頭莊胡家“興盛”號及“力生鈺”字號,崔路劉家“永和”號等。這些皮毛商業民國時期的興盛與王同春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同春每年也從寧夏一帶將灘羊皮和軟毛細皮從寧夏后套運到順德,再把綢緞布匹洋廣雜貨從順德等處運到后套,順德(邢臺)每年有大量的人投奔王同春加入販運皮毛“馱垛垛”走西口的隊伍。
1925年王同春因病去世,享年74歲。王歿后,五原城的老百姓為紀念他,為其修建了祠堂,每年六月六日為廟會期。王同春還尊為當地的“河神”,在20世紀30年代,天災人禍常常降臨于塞北。河套的百姓在災年黃河渠口放河燈進行祈禱,呼喚著“進財河神”的名號,祈求保佑。
張仲毅(1899—1927),又名張毅先。邢臺市橋西區西郭莊村人。其父張九如是清末秀才,以教書為生。張九如有三個兒子,張仲毅排行老二。
張仲毅自幼聰明好學,1918年邢臺順德中學畢業,后考入保定高等師范就讀。學習期間他接觸先進的思想,反對封建軍閥統治,1919年“五四”運動的第二天,他率領保定學生上街游行聲援北京“五四”學生運動。
1920年10月,鄧中夏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最早成員之一。同年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鄧中夏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1921年,鄧中夏應聘來到保定直隸高師任教,他在教學中教授學生新文化,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注意培養和發展進步學生。1921年5月,鄧中夏首先在直隸高師發展張仲毅等人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指派張仲毅積極與育德中學安志成、王錫疆進行聯系,商量在育德中學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等問題。10月,張仲毅在育德中學發展了安志成、王錫疆、楊其剛人團并建立了團的組織,其后不久,在育德中學又發展了劉承陸、王其彭、張廷瑞、石學曾、鄒舫、陶永立、彭桂生、孫有曾等人入團。

張仲毅
1922年2月10日,直隸高師、育德中學兩校團組織合并,成立了保定社會主義青年團,對外稱“社會問題研究會”,有團員23名,是當時全國17個地方團組織之一,直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臨時中央局領導。張仲毅任保定青年團總執行。同年在鄧中夏的介紹下,轉為中國共產黨員。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張仲毅作為保定團組織的代表出席了大會。出席大會的代表分別來自全國17個城市,他們是施存統、蔡和森、鄧仲澥(鄧中夏)、張椿年(張太雷)、許白昊、俞秀松、易禮容、李樹彝、王仲強、譚平山、譚植棠、金家風、陳公博、王振翼、莫耀明、呂一鳴、張仲毅、張繼武、張紹康、梁燦然、陳子博、林育南、馮菊坡、張秋人、許赤光等25人。中共中央局書記陳獨秀、少共國際代表達林作為黨的領導和共產國際領導出席了大會。
在這次會議上,選舉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在書記候選人醞釀過程中,陳獨秀的意見是由俞秀松擔任書記,北京團的代表帶來了李大釗的指示,他希望由高君宇擔任書記,領導全國的青年團工作。保定團代表張仲毅對此提出了異議,建議推舉人選應在熟悉國內情況的同志中選舉。對此大會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做出決定: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最高領導機構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表們通過無記名投票,選舉中央執行委員,書記由委員會委員自行推選。
會后張仲毅回到保定并于1923年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保定育德中學支部,成為保定黨組織的發祥地,是當時保定革命活動的領導中心。后到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任教,擔任天津第六團支部書記,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25年4月,中共北京區委派遣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于方舟、張仲毅,到邢臺發展黨的組織。此前張仲毅在天津、北京工作期間先后多次回到邢臺,在十二中學、邢臺四師成立了讀書會和文學會等進步組織,在邢臺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建立了邢臺第一個團支部,為邢臺共產黨組織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張仲毅回到邢臺后,與十二中學生聯合會進步學生進行聯系,并介紹他們入黨,籌建了十二中學支部,這也是邢臺中國共產黨史上的第一個黨支部。1925 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一騎兵旅由河南移住邢臺,該旅的宣傳隊長、共產黨員王環新和共產黨員揚子江、李長太也受中共北京區委的委派在邢臺進行組織活動,1925年12月,中共北方區委決定,在邢臺成立黨的地方領導機關——中共順德特別支部委員會。到1926年底,邢臺已發展中共黨員29名。1927年初,由于當時政治環境的惡劣和地下工作的艱苦,張仲毅積勞成疾因病去世,年僅28歲。

王助
王助(1893-1965),南宮縣城西南普濟橋村人。父親王堯思靠出賣體力維持生計,常推小紅車買、賣,運輸。
王助自幼天資聰慧,聰明過人。幼時在故里私塾受啟蒙教育,少時就讀于煙臺海軍學校。1909年8月,王助由清政府選派和馬玉藻等9人隨清政府籌辦海軍大臣載詢和薩鎮冰出洋考察造船業時,王助前往英國入阿姆斯特朗海軍大學,后來又在德蘭姆大學機械科學習機械工程。1915年畢業后,留在英國監造我國訂購的應瑞和肇和兩艘軍艦。后因歐戰關系,于同年轉赴美國,先學習飛行技術,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續習航空工程。1916年6月7日,王助獲得該院第二期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隨之,開始其飛機制造事業。畢生對航空事業功績卓著,是波音公司創辦人之一。
1916年,王助與喬治·康納德·韋斯特維爾德、威廉·波音合力創辦了太平洋航空產品公司,即聞名世界的美國波音飛機制造公司。王助被公司聘為第一任總工程師,設計并試飛成功C型民用飛機。
1916年7月,威廉·波音正式成立“太平洋航空產品制造公司”,但他的“波魏1型”機仍無人問津。這時,威廉.波音并未因此失敗而灰心,決定進行第二次嘗試。請來了韋斯特維爾德和他的同班同學,已獲取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的中國人——王助,并專聘王助任第一任公司總工程師。幾經改良之后,王助設計出機身下有兩個大浮筒的C型水上飛機,并試飛成功,此機以波音和王助兩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B&W命名。作為該公司制造的第一架飛機,被載入史冊。
韋斯特維爾德于1917年離開,王助則于是年年底離開,該公司遂改名波音。這便是波音公司的由來。
1917年12月,王助與他的同學回到國內,1918年春,北洋政府海軍部在福建馬尾設立飛潛學校,設立海軍船政局海軍飛機工程處。王助等人均在該處供職。王助等為副主任(副處長)。并參與和領導設計制造了甲、乙、丙、丁等型水上飛機。
1919年8月, 王助等人在該處設計試制的“甲型一號”水上飛機制造成功,這是我國第一個正規的飛機制造廠、由我國航空工程技術人員自己設計、制造成功的第一架飛機。
王助等人在海軍飛機工程處供職期間,還擔任馬尾海軍飛潛學校各科的專門教官,培養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航空工程人員。這些學員畢業后,有的被聘為教官,有的改習飛行,有的調到海軍航空訓練處任職,但大部分留在海軍飛機工程處。后來海軍所造的飛機中,相當一部分都是由這批學生設計制造的。1922年,王助與巴玉藻合作,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水上浮動飛機庫,成功地解決了水上飛機的停置問題。1928年9月,飛機工程處改為海軍制造飛機處,巴玉藻仍為處長,王助則調任上海海軍總司令部飛機處處長。1929年6月,海軍制造飛機處長巴玉藻因積勞成疾病故,王助被調回福建繼任處長,并主持試造飛機的工作。在此供職11年期間,王助經手制造了數十架海軍水上飛機。
1929年,美國的柯蒂斯·賴特飛機公司與中國的國民政府合營,我國的第一家民航公司,即中國航空公司正式成立。美方飛運公司駐滬代表兼公司董事就是王助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同學韋斯特維爾德。韋斯特維爾德到上海后便找到王助,邀王再次與其共事,王即離開海軍到中國航空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在上海龍華機場負責維修和組裝所有的飛機。
1934年,中美合辦的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成立,王助任監理。他主持制造諾斯洛普型中型轟炸機。當時國民政府規定,公費留學生出國前,要在國內找導師輔導。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當年考取留美公費生,王助和王之卓就是錢學森的導師。王助曾以“干實際工作,不能脫離實際”相勉。
王助是這家中美合辦的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的倡議人和奠基人,他曾參與了合同的簽訂,并為這個廠培養了不少技術人才。中央杭州飛機制造廠是中美合辦的,美國人儼然以工廠的“太上皇”自居。在美國人眼中,只有一個中國人是例外,那就是監理王助。
抗日戰爭期間,中央杭州飛機廠曾經制造、裝配和修理了不少對日作戰的飛機,且質量優良。為了生產更多飛機,他常常和工人一起晝夜不停地工作。1937年8月14日,日軍首次對筧橋實行轟炸,飛機制造廠再也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了。王助根據航委會的指示,主持召開會議,部署后撤。1937年9月飛機制造廠遷往武漢。
1938年春天,王助和黃光銳在武漢淪陷前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商談中蘇航空合作事宜,并擔任駐蘇援華代表團高級顧問一職。
1939年7月,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在四川成都成立了中國航空研究所,黃光銳任所長,王助任副所長。1941年8月航空研究所改為中國航空研究院,黃光銳任院長,王助任副院長。這所研究院后來演變成今天臺灣研究宇航工業的人才的淵藪。在這期間,王助除進行一般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外,還領導設計制造了“研教”系列教練機以及運輸滑翔機。這是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的一個創舉。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王助又回到中國航空公司,改從事行政工作。1949年5月,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遷往臺南。后王助由軍轉民到臺南和沈德燮先后分別代行中航公司總經理職務。后棄商從執教,在成功大學機械系教授航空工程學。1965年,王助因患肝病在臺灣逝世。
白壽章(1897-1973),原名錫庚,南和縣河郭鄉左村人,我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書畫作品在繼承傳統意蘊中推陳出新并形成獨特的風格。
白壽章幼年時受傳統文化影響,潛心于書畫,摹寫《芥子園畫傳》,書習顏柳。1918年高中畢業,考入保定國立高等師范美術專科,與王雪濤同學專攻中國畫。畢業后回家中祖父年事已高,家庭境況亦不甚佳,白壽章回到鄉里在南和縣高小,南和師范任教,自此與教育事業結下了深厚的淵源。在教學過程中,他以廣溥的學識,用深入淺出的方法教授學生,且一手好畫好字更深受學生和鄉里的敬重。1929年被河北第四師范聘為美術教師。

白壽章
白壽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在教學當中一直在傳播愛國主義思想,并對進步學生給予支持和幫助,當時四師有大量的進步學生和地下共產黨員。學校當局怕學生鬧學潮,對入學學生考察十分嚴格,當時有個學生叫廉之真,是個共產黨員,學校考察后不允入校,后來在白壽章的說情下才準予入校。1932年,因學生對校領導不滿而引起學潮,最后將廉之真在內的15名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開除校籍,當時白壽章已經離開四師到大名師范任教,又是通過白壽章的出面擔保,將廉之真化名為李萬章收為七師的學生。解放后廉之真曾出任農林部教育司司長。趙蕓一在七師讀書時,也是一名地下黨員,后因開展活動暴露,當局要緝捕他,得到消息的白壽章拿出路費,提前將他送出學校免遭傷害。后來趙蕓一擔任了天津市衛生局局長。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侵略中國,學校也為敵偽所竊踞。白壽章有著濃厚的民族意識,因他是名滿冀南的名士,日偽政府想借助他的威望,不甘為日偽做事,毅然辭職還鄉開辦一座“廣益堂”藥店,為民醫病,過著半農半隱居的生活。后來他的中藥鋪實際上成了八路軍的秘密聯絡站,其間因壞人告密,曾兩次被駐邢皇協軍和沙河縣憲兵隊逮捕入獄,他受盡了毒刑始終堅貞不屈。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共產黨在邢臺籌辦北方大學,白壽章再度投身教育事業,受聘參加北方大學的籌辦工作并擔任美術教師。后來北方大學搬遷,白先生留在邢臺。
1948年,白壽章調入南宮中學教書。1952年1月,又調入邢臺師范學校任專職美術教員,并擔任音體美教研組組長。在“文革”期間,由于他的人品好受到保護,但最終被關入了牛棚。1971年獲得解放后又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事業。白壽章自1920年開始到1973年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45年。培養了一大指優秀的學生,有的成了教授,有的成為畫家,有的曾在中央部局級做領導,有的在省級擔負重要工作,更多的學生像老師一樣在學校里培養著新一代幼苗。
白壽章是一位良師,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學識淵博、是一個深為人們尊敬的正直的師表。同時他的書畫有著獨到的風格。他的花鳥畫用筆潑辣奔放,揮灑自如,以書入畫,簡練概括,繼承我國文人畫的優長,尤愛青藤、石溪、石濤、八大、吳昌碩、任伯年的作品,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了瘦勁清麗的個人風格。他的書法以草書見長,宗法二王、孫過庭,兼取文征明、黃慎諸家之長,試探在顏柳體的基礎上參用魏碑書體,使其風格鮮明。有《白壽章書畫選》《白壽章》等傳世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