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秀良
名村名鎮
界嶺口:靜臥邊關的千年古村
文/彭秀良
萬里長城上有很多重要隘口,界嶺口亦是其中的一處。
出撫寧縣城向北,沿261省道走行37公里,眼前矗立起兩座大山。此帶山巒疊嶂,溝壑縱橫,一條河流從山間流過,為東洋河。河之東岸、山之南麓,有一小山村就是界嶺口村。該村現有230 戶800余口人。全村占地5平方公里,其中山場5000畝,河床1000畝,耕地600畝,可謂“七山二水一分田”。
界嶺口村建于唐天祐年間(904—907年),董、喬、張、萬等姓由山東遷來此地建莊。界嶺口關則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將原長方形關城,分筑東西月城,中隔一水(東洋河源頭)。東月城位于東峰(海拔445米),西月城位于西峰(海拔342米)。現西月城(當地人稱銀臺)由于人為破壞,僅存城墻一道,東月城(當地人稱金臺)基址尚存。《永平府志》載:“東月城東狹數丈,四百二十步,南三百二十七步,北三百九十一步(約11.6米),周長二里零一百十步(約1238米)。”明在此設提調,清設把總,負責邊關防御和鄉民管理事宜。
作為邊塞雄關的界嶺口,引發很多人抒懷感賦。明朝萬歷年間薊遼總督、兵部尚書張佳胤寫有《界嶺北望》詩:“北望成甌脫,霜空一嶺橫。野煙胡騎獵,寒柝戍樓聲。峰刺高天近,云量巨谷平。微茫山盡處,當日大寧城。”崇禎年間永平兵備道、山東巡撫劉景耀《界嶺》詩云:“界嶺連云際,陽河入海流。山川胡地近,風雨漢宮秋。處處嚴烽火,朝朝逐馬牛。誰憐漢飛將,白首不封侯。”同時,村內的長城碑文也表達了獨特的邊關文化。尤其是“長城記事碑”記述隆慶四年指揮修筑界嶺口一帶長城的主要將領姓名及督建和巡視;“邊糧碑記”公布了邊防向地方征糧的規定,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獨特的地理位置曾賦予界嶺口邊境貿易口岸的地位。明于洪武初年的1368年,設立界嶺口巡檢司,洪武八年(1375年)才遷往馬頭崖(天馬山)。界嶺口關在明、清和平時期是貨物中轉的通道,擔負著邊關貿易作用。1934年8月,中國海關在此設立界嶺口緝私海關,制止日貨自關外向華北走私。而這處緝私海關的設立,卻是與前一年著名的“長城抗戰”密切相關的。
1933年3月16日,日軍混成第三十三旅團向界嶺口發動進攻。中國守軍第五十三軍第一一六師師長繆澄流率部進行拼死抵抗,由于日軍兵力和火力均占優勢,第一一六師被迫后撤,日軍占領關口。次日,第一一六師向日軍發起反攻,占領界嶺口兩側長城敵臺,從正面迫近日軍。但終因武器裝備落后,寡不敵眾而失守。雙方傷亡慘重,死守于此的中國守軍一個連將士全部為國捐軀。雖然包括界嶺口戰斗在內的“長城抗戰”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結束,但中國政府和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決心和意志沒有動搖,這樣才有了界嶺口緝私海關的設立。
如今,界嶺口早已不見了往日的硝煙彌漫、喧囂熙攘,村子寧靜安詳,街道干凈整潔,古老的瓦房質樸端莊。城堡西門尚存,內有橫向老街道3條,縱向老街道3條,整個空間格局為九宮圖布局。中街巷原有提調署衙,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遺址尚存,其建筑格局古香古色依然。北街巷最東面原有一老廟和古戲臺,現已不復存在。城堡內街巷路面原以五花石鋪砌,東高西低,原有水道已堵,雨水穿城經西門流入洋河。城內有古井3眼,其中一眼井為“瓊漿泉”,有鑿井記事碑一通。界嶺口古城堡于1956年9 月7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內設有簡樸的“界嶺口歷史博物館”,保存著“長城記事碑”和“邊糧碑記”等石碑7通,明朝早期的石炮、磚石及后期的鐵炮、鐵彈等;擺放著村里祖輩們留下的許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生活用品。大件有古木衣柜、屏風鏡、織布機、紡線車、農具,小件有各式走馬燈、煤油燈、青瓷碗、量木斗以及古書、硯臺等,還有當年買賣山地的契約、貨物字號等,顯示出村里祖祖輩輩的歷史生活場景。

界嶺口關城
界嶺口至今還留有美麗的傳說,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此一游,這里有許多附會著美麗傳說的歷史遺跡,如“碑比城高”:在東月城城墻上,有兩個石龜背馱高約3米的石碑,龜頭各向東西遙望,因此,當地不發洪水,百姓安居樂業。因碑建在城上故稱“碑比城高”。再如“一步兩座橋”:在古代,界嶺口地處蒙古駐牧地與明王朝的分界線上,當時界嶺口東西月城之間有座橋,這座橋地跨兩國,故人們稱“一步兩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