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闊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新世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高等院校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勢。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加劇,中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轉型與變革。中國過往的高等教育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其次探討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作為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并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酒店管理專業轉型發展的戰略——建立VPI人才培養模式。最后提出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同時還是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提出可行性的變革方式。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VPI;轉型發展路徑
【Abstract】Sinc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pen-up policy from late 80s to late 90s last century,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 matter in relation to quantity or scale, had been developing dramatically.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he social demands and intensifi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major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outdated education system cannot cater for the social demands, therefore,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scheme is whats needed the most.This thesis first analyzes the existing issues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ond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on education scheme as a developing strategy for th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hotel managemen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scheme specifically for this major-VPI education scheme. Last, it talk about the methods of accomplishing this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lso takes hotel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proposing viable ways.
【Key words】Education scheme;VPI;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高等教育院校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數量上也進入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些高等教育院校的產生不但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與矛盾。
高等院校專業特色不明顯,造成學生畢業時面臨就業難的困境。中國高校的畢業生由2001年的115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700萬人。在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座談會上,部長助理林蕙青指出,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在70%以上。據前程無憂發布的《2014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報告顯示,盡管2014畢業生比2013年多出28萬人,超過一半的2014名校畢業生希望起薪達到每月6000-8000元,比上年高出了近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雇主的招聘成本不斷提升,2014年招聘人均成本達到3204.元,有超過4成的畢業生存在“毀約”的情況,讓HR叫苦不迭。
理論教學脫離實際,實踐環節薄弱,教學方式缺乏創新。絕大多數院校的教學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采取一邊倒的灌輸式教學,課堂缺乏學生的參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教師很難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真正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沒有學習-實踐-再學習的過程,因此,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對學生來講只是一紙空文。
中國高等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思想道德素質是個人綜合素質培養的核心,它是學生對國家、對黨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以及個人品德的綜合;專業素質是學生對于文化修養和專業技能、行業意識的素質培養;身心素質是身體健康狀況、心理承受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換位思考能力等素質的培養。中國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在離開校園、走入社會后在綜合素質方面呈現出很多的問題,例如對工作的責任感不強、缺乏同事之間的溝通能力、缺乏自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鑒于以上中國高等教育中所出現的矛盾與不足,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1 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從傳說的五帝至清朝末年為“人文”時期 ,近百年為“科學”時期 ,正在發展為“人文·科學”時期。然后,在高等教育由“人文”時期向“人文·科學”時期過渡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撥亂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新世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的高等教育如下圖所示實現了一個量的突破: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問題也不斷的涌現。
(1)眾多高校的涌現導致教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學生綜合能力不強,缺乏行業競爭力。眾多高校爭相開辦酒店管理專業或以該專業為核心內容進行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沒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單一注重實踐的教學,只能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目標過低,輕視諸如應變、洞察、挑戰、語言溝通等方面綜合能力和道德、責任心、人品、承受壓力等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學生在酒店只能從事一線的服務工作;而強調以理論為主的教學,目標過高,培養出的人才,例如:本科、碩士、博士,只適合進行科研工作,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實踐和鍛煉,對于酒店基層的服務缺乏了解,很難深入到酒店的實際管理中去。
(2)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缺乏明顯的競爭優勢。各高校酒店管理教育中沒有針對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對于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步驟過程有缺失,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和培養途徑方面需要調整和更新。人才培養沒有與國際接軌,國內酒店高等院校培養出的酒店人才本土化現象非常嚴重,無法適應國際化酒店的需求,難以在國際連鎖酒店中擔任重要職位,學生畢業后選擇酒店行業進行就業的比例偏低,即便到酒店工作也只能長期從事一線服務工作,游離于管理層之外,而長期艱苦的一線工作又會導致人員的大量流失。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認為“本酒店人力資源管理中最緊迫的問題是提高人員素質的占79.57%”,回答“招聘中最困難的問題是尋找本地受到良好訓練的員工的占72.3%。[1]根據中國旅游協會人力資源開發培訓中心對中國23個城市部分星級飯店的調查統計,1998年至2012年的員工流動率分別為25.64%,23.92%,24.2%,22.56%,23.41%,平均流動率高達23.95%。據另一項統計表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的飯店員工平均流動率在30%左右,有些飯店甚至高達45%。其中高學歷人才的流動率最高,此份調查中還提到,上海某高校旅游專業畢業生分配到飯店的第一年流失率高達50%,三年后只有20%的人還留在飯店業。杭州市有10家飯店近3年招聘了168名大學生,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達66%。其中不到1年就離開的有81名。
(3)國內的高等教育與國際上的高等教育缺乏銜接性,人才培養考核方式單一。大多數高校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并不適用于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單一的以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無法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進行全面的評估。國外高等教育所實行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分制,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專業、課程、上課時間、授課教師、以及學習的方式,這樣學生能夠獲得很大的學習空間,期末的考核形式多樣,以考試、論文、項目等多種方式進行。而我國近年來雖然實行學分制,但是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來選擇課程,實質上學分制還是學年制,課堂的教學還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期末考核主要以考試的形式進行。
2 高等教育轉型的發展戰略
針對中國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勢在必行,而轉型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有很多種定義,有的學者認為“培養模式實質上是人才素質要求和培養目標實施的綜合過程和實踐過程”。[2-3]有的學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動方式”。[4]有的學者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教學方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教學管理體制、教學環境等方面按照一定規律有機結合的一種整體教學方式,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質的反映”。[5]“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人才培養目標、制度、過程的簡要組合,為了實現一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整個管理活動的組織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構建起來的人才培養結構和策略體系,它是對人才培養的一種總體性表現”。[6]
盡管從定義上看學者們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視角不同,但是究其本質是一致的。據此可以得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運行機制,它是一系列構成要素的有機組合,表現為持續和不斷的人才培養活動”。[7]
首先,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教育現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是教育主題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8]因此,要想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所創新,必須在具有指導意義的教育理念下進行。
其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助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標準和要求,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核心,對人才培養活動具有調控、規范、導向的作用”。[9]目標是行為活動開始之前所預想的結果,目標會影響整個行為所開展的方式和進程。
第三,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培養過程。培養目標要通過培養過程來得以實現,培養過程決定著培養目標的成功與否。在確立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之后,需要在實現其目標的過程即培養過程中建立起相應的培養方案和培養手段。
第四,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推動了多樣化培養評價方式的建立。培養評價是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最終的評估,是將人才培養模式的結果具體化的一個過程。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拘泥于單一的卷面考核評價方式,這種方式無法全方面的體現課程能力培養的結果,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建立多樣化的培養評價方式,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
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國內的專家們針對酒店管理專業的特點提出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雙證式”人才培養模式、“工學一體”、“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是上述這些人才培養模式只是單純強調了人才培養的形式問題,而極大的忽視了酒店管理的本質問題,那就是:今天的酒店業到底需要高校培養什么樣的國際化管理人才?只有把這一問題擺在核心位置來對待,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酒店人才。
結合這一核心問題,酒店管理專業提出了VPI人才培養模式。
(1)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職業能力培養
職業能力是職業活動進行的基本條件。酒店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遠高于其它行業。職業能力主要分為:行業實踐技能,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
行業實踐技能:學生要掌握酒店一線人員的基本工作技能,包括前廳、客房、餐飲等部門的操作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文案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掌握酒店基層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實踐能力。
專業能力:在掌握基本行業實踐技能、了解酒店基層管理之后,重點培養學生酒店財務管理、市場營銷、酒店運營管理、酒店人力資源管理、餐飲管理、消費者行為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發展能力:學生在掌握專業能力之后,應該對未來個人發展和酒店行業的發展制定專業的規劃,具備較強的職業發展能力。例如團隊協作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決策能力、戰略組織能力、較高的專業性發展和領導能力。
(2)Personnel Quality Training ——個人素質培養
個人素質是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酒店非常重視從業人員的人品和基本素質。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所應具備的個人素質分為三個層面: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
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人品、道德、愛黨、愛國方面的個人素質。
專業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和觀念、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明確自身的責任。
身心素質:當代的大學生絕大多數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在家人關愛和呵護下,缺乏責任心和換位思考,因此應當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能夠正確面對挫折和困難,正面接受他人的批評和贊賞,能夠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意見。
(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國際交流
到2013年,中國最大的30個城市中,國際連鎖酒店的數量還會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52%,推動和加強國際交流、培養適應國際品牌酒店需求的酒店管理人才將會成為國際化酒店人才培養的一個必然之舉。
雙語式教學,加強酒店專業英語的培訓,增加英語晚讀和英語角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同時與國際上的知名院校結為友好交流合作關系,為學生在國際間的學習和交流創造便利的條件;定期舉辦國外游學、實習的宣講,為學生提供優越的機會。
首先,探索出一條符合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培養要求的新路。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先導,樹立符合高等教育規律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特征的教育觀、人才觀,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的更新推動學院教學工作的全面革新,構建基于“VPI”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課程教學重點、難點及專業技能的行業標準與實踐的深入分析,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要求學生在掌握行業所需能力、強化個人素質的同時,重點在實踐教學中得到鍛煉和鞏固,包括校內實踐學習與校外頂崗實習、加強國際交流等,探討出一套具有國際化標準、符合行業實際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為中國酒店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其次,推動高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學習,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機會。通過校內實訓基地、校外頂崗實習、國際交流的方式完成對學生專業實操技能、管理能力以及相應素質的培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僅要在校內進行酒店管理所需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培養,通過國際交流拓展視野,接受國際化的酒店管理理念,到國外的大學進行學習;還可以走進國際連鎖五星級酒店接受專業的、系統的技能培訓,積累實操和管理經驗,到國外的酒店進行實習,這就使得學生在畢業時能夠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增強大學生的國際就業競爭力。
3 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
3.1 校園管理情景職業化
隨著國內高等教育院校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對于這些院校的管理也不僅僅局限在教學管理方面,要使這些院校有效的運作,就要進行企業化的管理。教師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知識傳授者,也是企業部門的負責人,協助其它部門的工作。
“創新和改革并不在課程指南中,它更多存在我們呼吸的空氣中,飲用的水中”[10]教學的創新就在日常生活中之中。酒店管理專業采用“情境式教學”與“工學一體”的方法相結合,營造真實的企業環境,利用教學酒店、教學廚房、烘焙操作室、心理測評實驗室、行為觀察實驗室、企業模擬仿真實驗室、戶外拓展基地等設施,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在教學酒店營業期間,學生每天參與到教學酒店開展實踐活動。在課余時間,學生也可以隨時到教學酒店、教學賓館開展實習,進行實務操作練習。利用資源優勢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學生作為企業員工,通過職位頂崗、案例研討、班組總結會等形式有機的將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植入到學生的實踐中去,將科學知識、人文教育與學生實踐相互滲透,方便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雙語教學也被引進到“情境式教學”與“工學一體”教學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同時,讓酒店專業的教師在校內教學酒店掛職,直接參與教學酒店的經營管理。這一方式有效的解決了教師課堂講授內容與實踐“脫軌”的問題,使教師不斷積累“實戰”經驗,為開展“企業實境,工學一體”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實踐基礎。同時,教師所樹立的酒店職業人形象,也會對學生個人形象塑造和素質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2 制定“三學一體”課程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崗位能力并將其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進而與相關課程對接。在課程的安排上,強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校外頂崗三者的合力效應,即制定“三學一體”的課程體系。將實踐應用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并加大學生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有意識地突出和強化職業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熟練的專業實際運用能力(實際操作技能、管理能力),有效地解決學生在企業中“眼高手低”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的職場應變能力,同時培養并不斷鞏固學生的行業意識(包括服務意識、服從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在專業課的設置上突出復合性和應用性,強調理論知識的適用性,完善學生的職業知識結構,建立大學生服務中心、心理測評實驗室、行為觀察實驗室、戶外拓展基地,加強學生思想意識培養和心理建設。
3.3 開展“四段式”教學
按照“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順序及學生在企業中實踐與能力形成的規律及各階段所需的技能和只是設置并安排課程,并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摒棄一些空談大理論的課程。將教學過程劃分為四個遞進式的階段,即在校學習積累階段、實習體驗階段、能力補充提高階段和靈活應用階段。
對于酒店管理專業來說,在校學習積累階段即為在學生入學后即針對行業技能開展崗位技能、行業素質培養與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校內進行實踐,將其他的在校學生當作客人,鍛煉對客服務,培養學生行業認知并進行崗位技能和素質的培養;實習體驗階段是讓學生到國際五星連鎖酒店的真實崗位中去進行上崗實習。通過在酒店中的實習,學生很容易發現自身在技能或素質方面的不足。當實習期結束,學生回到學校時就進入了能力補充提高階段,教授學生作為管理者應掌握的專業理論,并針對在酒店實習時所發現的不足,進行補充學習。在靈活運用階段,學生們將會再次走進五星級酒店,參與到酒店中層管理的學習和實踐中去。
3.4 針對社會的需求,改革專業課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授課方式
改變以往單一的、依靠課本和教師講授的授課方式,著眼于社會的需求,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帶入到課堂之中。
改變酒店管理院校單純地以中文進行講述的授課方式,適應國際化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將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帶入到專業課的教授中來,同時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專業外語的培訓。鼓勵任課教師,根據行業發展動態,結合現有學生的水平,編寫與國際相接軌的講義,改變“一本教材講十年”的刻板教學方式,鼓勵教師選用國外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的書籍作為教材或參考書目(如:由Allyn&Bacon出版的Psychology and Life, Butterworth-Heinemann出版的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等),積極與國際酒店管理教育接軌,鼓勵教師根據社會需求和授課經驗編寫適合本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將大量的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和團隊項目帶入到課程內容當中,讓學生能夠更加接近行業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并不定期地邀請業界專業人士走入校園,將最新的行業動態帶到學生們當中,組織新生到酒店參觀,與酒店人員進行交流,對自己未來將從事的行業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3.5 教師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為社會提供具有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國際化酒店管理VPI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授課方式上下功夫,同時還要在課程內容上與國際接軌,不僅要具備深厚的行業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高的能力,能夠運用雙語來進行授課。為了加強酒店專業的情境化教學,教師不再是普通意義上教書育人的刻板形象,而是像在真實酒店中掛牌的部門負責人。讓教師在校內模擬酒店掛職,這一方式有效的解決了教師課堂講授內容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師不斷積累“實戰”經驗,為開展“企業情境,工學一體”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實踐基礎。同時,教師所樹立的酒店職業人形象,也能夠影響學生的個人形象塑造和素質的培養。
建立酒店管理專業建設委員會。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向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學習,在資深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建立酒店管理專業建設委員會,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和實驗室建設,將資深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的特點與青年教師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的特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4 結論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中國高等教育轉型的必然舉措,只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才能有效地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本文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探討了適應酒店管理專業的VPI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旨在通過酒店管理專業的教育轉型方式,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國際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永挺.酒店優秀服務人才流失的控制[J].文體旅游,2006(5).
[2]那張軍,徐建梅.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研究[J].江蘇高教,1997,(專輯).
[3]李盛.WTO與大學本科法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D].首都師范大學,2002-4-1:6.
[4]楊杏芳.論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多樣性[C]//華中理工大學第七屆大學教育思想研討會論文,1998,11.
[5]劉紅梅.21世紀高教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原則探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2(5).
[6]馬國軍.構建創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
[7]姜士偉.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內涵及構成[J].2007.
[8]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9]張相樂.關于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
[10][美]伯尼.特里林,查爾斯·菲德爾.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M].洪友,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