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楊
【摘 要】在軟土路基上修建公路,尤其高等級公路,其使用性能直接受到軟土路基的影響,因此掌握影響軟土路基變形規律和沉降因素,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成為公路工程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論文主要結合某高速公路軟基路堤工程的應用,對強夯法在軟基路堤處理中的應用做了探討和闡述。
【關鍵詞】強夯法;公路軟基;公路工程
1 工程背景
軟基路堤處理的方式多中多樣,各有優缺點,公路對路基沉降的要求很高,路基失穩或過量沉降等現象經常發生,因此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應根據實際的工程需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軟基路堤變形規律及處理方法一直是公路建設關注的課題,論文以南方某高速公路施工標段為依托,開展了軟基路堤處理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公路軟基強夯處理工程,重點介紹強夯法的工藝、施工方法及施工控制等。
2 強夯法在公路軟基路堤工程中的應用
2.1 施工準備
(1)平整場地
在施工機具進入場地之前,首先用推土機平整場地,以便于強夯施工,并根據試驗場地的夯沉情況估算強夯后地面沉降值,依此確定地面高程。施工前應查清場地內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的位置及標高,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受到施工損害。
(2)鋪碎石
在地表有飽和細顆粒土和地下水位較高時,在亞粘土表面鋪設2m厚碎石層,不僅可作為承受強夯機械的持力層,還可減少沖擊波造成的上部土層的松動,還助于加速強夯產牛的超靜水壓力的消散。
(3)夯實點定位
強夯前,應采用小木樁或用石灰標出第一遍夯擊點的位置,其偏差個大于5cm,并測量地面高程。
(4)單點試夯
單點試夯試驗采用3000KN·m的單擊夯擊能,選用圓臺形鑄鐵夯錘,錘重20t,錘底直徑2.3m,錘底靜壓力40kPa,夯錘落距15m,試驗點間距15m。
單點夯應布置測試地表位移(包括豎向、水平位移),記錄每次夯沉量,測定夯坑深度。通過測試地表位移(豎直、水平位移),記錄每擊夯沉量,得出單點夯擊次數與夯坑下沉量及夯坑周圍地表變形之間的關系,畫出夯擊次數和夯沉量之間的關系曲線,由此確定最佳夯擊次數。以夯坑的豎向壓縮量最大,而夯坑周圍隆起量最小為原則。同時兩遍夯擊之間應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以利于土中超靜孔隙水壓力的消散,因此在試夯前埋設孔隙水壓力傳感器,通過試夯確定超靜孔隙水壓力的消散時間,來確定兩遍夯擊之間的間隔時間。
(5)試驗區試夯
在高填方基底范圍內選擇25×25m,面積為625m2的范圍進行試夯。先初步采用夯擊能3000KN·m夯三遍,夯點間距6×6m,第一遍每點夯13擊,第二遍每點夯10擊,第三遍每點夯7擊,第二遍與第一遍錯開半格,2遍間隔時間為2周。最后用低能量1000KN·m滿夯一遍,錘印搭接1/3左右。
(6)吊機就位進行強夯
吊機就位,測量夯前錘頂高程,然后按施工設計圖的次序進行強夯。首先按設計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準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夯錘每次脫鉤下落后應測量錘頂高程。若夯錘歪斜,應及時將坑底整平,然后換夯點重復施工。完成第一遍夯點的夯擊,繼而用推土機推平,填滿夯坑,并測量地面高程,如此反復繼續,直到在規定的間隔時間后,逐次完成全部夯擊遍數。最后一遍用低能量搭夯,落距可降低為3~5m。
2.2 強夯法施工工藝
(1)清理平整施工場地;
(2)在亞粘土表面鋪設2m厚碎石墊層,碎石墊層粒徑不大于40mm,含泥量<5%,地層應寬出路基邊腳2m;
(3)標出第一遍夯點位置,并測量場地高程;
(4)起重機就位,夯錘置于夯點位置;
(5)測量夯前錘頂高程;
(6)將夯錘起吊到預定高度,開啟脫鉤裝置,待夯錘脫鉤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鉤,測量錘頂高程;
(7)重復步驟六,按規定的夯擊次數及控制標準,完成一個夯點的夯擊;
(8)換夯點,重復步驟4~7,完成第一遍全部夯點的夯擊;
(9)用推土機將夯坑填平,并測量場地高程;
(10)在規定的間隔時間后,按上述步驟完成全部夯擊遍數,最后用低能量滿夯,將場地表層夯實,并測量夯后場地高程。
3 強夯法施工質量控制措施
3.1 施工中的質量控制
施工中的質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四點:機具設備質量控制;夯錘落距控制;夯錘夯沉量控制;詳細的現場施工記錄。
(1)機具設備控制
強夯機械設備控制,主要體現為夯錘的質量、直徑、高度的控制,本合同段夯錘質量采取20t。夯錘內部采用70角鋼對拉十字焊接,同時在距底板鋼板20cm處,沿圓周斜拉70角鋼焊接,吊環采用鋼板制作,與底板鋼板貼邊焊接,增強夯錘整體連接性,夯錘直徑為2.3m,錘底靜壓力40kPa,夯錘落距15m。夯錘設置四個直徑200mm上下貫通的通氣孔,減小錘底與土體形成真空產生的強吸附力和下落時間的空氣阻力,充分保證夯擊能的有效性。
(2)夯錘落距控制
在脫鉤器鋼絲繩上設置刻度點,嚴格控制夯錘起吊高度,不到夯錘落距的高度,堅決不進行夯實。20t夯錘起吊15m,保證強夯質量。
(3)夯沉量控制
場地平整后架設水準,強夯前測量場地高程。點夯時水準測量夯錘頂面標高,嚴格控制強夯最后兩擊的平均夯沉量小于等于50mm。點夯后進行滿夯,同時測量滿夯后場地高程,計算強夯后場地下沉量。
(4)詳細的施工現場記錄
控制好錘重,對夯點間距進行嚴格把握,記好第一、二、三遍的夯擊次數,控制好第二遍以第一遍錯開的間距,以及兩遍之間的間隔時間,記錄好各遍夯后的場地沉降量。控制好最后一遍的低能量滿夯,做好錘印搭接1/3左右。
施工時監理對施工現場第一手資料進行詳細記錄,包括強夯的錘重、落距、每遍夯擊次數、最后兩擊強夯沉陷量等,做到資料詳細齊全,保證施工質量。
3.2 施工操作質量控制
(1)現場檢測控制
強夯施工要進行兩次轉序,這兩次轉序是由監理和施工單位質檢員共同進行,第一次轉序在點夯后進行,第二次轉序在滿夯后進行。
施工場地的強夯質量檢驗由施工單位質檢員和監理共同負責,監理員在現場有否決權。對每次夯擊的落距進行檢查,嚴格控制夯錘落距及點夯的每遍次數,施工單位質檢員必須認真填寫原始資料。
最后兩擊沉陷量必須有現場測量員檢測,只有監理認可后,才可轉入到下一工序施工,無現場測量員檢測的夯點一律視為不合格,要求進行補夯。
滿夯必須作到錘印相互搭接,由現場質檢員及監理工程師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進行轉序。
(2)試驗檢測控制
強夯后7~14d,由施工單位中心試驗室對強夯處理后地基承載力進行抽檢,監理工程師必須在場。承載力檢驗采用原位測試與室內土工試驗同步進行。對地基進行靜力觸探、標準貫入及載荷試驗,試驗數據合格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4 結語
強夯法由于其具有設備簡單、施工速度快、運用范圍廣、節約材料、效果顯著等優點,在各類地基處理措施中,強夯加固被認為是一種既經濟又快捷的技術措施之一。因此強夯法處理地基的領域非常廣泛,在工業與民用建筑、公路、鐵路、機場跑道以及港口碼頭等均有廣泛應用而迅速得到推廣,并且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在成為我國地基處理的一項重要技術。
【參考文獻】
[1]吳美君.強夯法加固濕陷性地基關鍵技術研究[J].中外公路,2014(2).
[2]趙榮.市政道路施工中強夯法的應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4(12).
[3]李朋輝.試論強夯法在城市建設道路施工中的應用[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4(12).
[責任編輯:鄧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