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要推動“包產到戶”,又要強調“科學種田”;二、既要做大各經營體利益,更要維護企業整體利益;三、既要學習借鑒優秀企業經營思路,更要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經營管理模式。
這三個原則性要求對于今天的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三點呢?我認為:“德”一定是首位的,有句老話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朱子治家格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周易》的乾卦有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擁有的財富、智慧、一切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總結了,這個字就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去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所說的福報。
反之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位,就是一個人的地位(待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不配他的福報,一定會有災殃的。打個比方說,有張桌子,它能承受的分量是10斤重,如果非得給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么這個桌子會怎么樣呢?它先是開始發抖,接著變形,最后就是崩潰坍塌。在現實中,一個人的德行就如同這張桌子,如果沒有足夠的承載力去承載,卻又想盡辦法一味加碼索取,結果只會是一場空。
一個人分為人格和位格。“位格”,大家都明白,見到陌生人先掏名片,是讓對方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什么職務;但是“人格”就很難判定了,什么是一個人的“人格”名片呢?就是德。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有“德”,才有“人格”。
道、德是用來行的,絕不是用來說的,所以要多干少說!一個人一生就做兩件事:修己、安人。如何修己安人?
工作就是修行!在工作中培養“德”。
每個人一生都在各自建立自己的一個“場”,換句話說也叫“影響力”,也叫氣質、氣場、內涵等。在企業里,我們每個人都是管理者,即使在最基層的崗位上,你也在管理著自己的工作、生活。
一個人的“德”永遠是第一位的,一個有“德”的人,一定是有愛心的人,一個有“德”的管理者一定會去愛他的工作、愛他的員工,一定會去幫助員工成長,成為值得員工依賴的人,成為員工事業上的主心骨。他的“德”體現在對工作和員工的愛里,體現在他的行動中。
作為一名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一個“懂你”的人(懂對方、理解對方、尊重對方)。在管理學中,我把它稱為“同理心”,“同理心”是后天習得的。作為一名管理者,“同理心”和智慧缺一不可。工作就是修行——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一切圍繞目標轉!
做企業要有紅線,做人要有底線。
干什么事都要有規則,既要有所為,更要有所不為。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筆者曾在2014年8月份《談個人誠信度》一文中提到:制度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無形的,可稱為核心制度;一部分是有形的,可稱為表層制度。做企業要有紅線,做人要有底線。“紅線”和“底線”就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制度,其他都屬于表層制度。各位老板們的“底線”就是董事長徐新建所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則”。
要做到“做企業要有紅線,做人要有底線”,最關鍵的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張瑞敏曾講過:要做到實事求是,有兩點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實事求是,即思維方式的轉變問題;其二是敢不敢實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問題。
做大自己,成就團隊
在工作中,董事長徐新建明確指出,要有格局觀,所謂“格”是指人格,“局”是指胸懷。所謂“人格”:前面講過,是指一個人的德行。
所謂胸懷:就是一個人愿意付出、愿意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別人分享,就是胸懷。有“大德、大格局、大胸懷”的人,做到徐董事長提出的“既做大各經營體利益,更要維護企業整體利益”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周易》的核心之一。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要有愛心,有了愛心,就會產生“慈悲”之心(使之“慈”,使之“離悲”);有了“慈悲”之心,就會產生“博愛”之心;就會愛家人、愛同事、愛團隊、愛工作……業績就會隨之而來,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團隊、這樣的企業必將有福報。
朋友們,“德”是修出來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承載住幸福、承載住快樂!愿你永遠是一個快樂的人!與大家共勉!
(作者簡介:萬旭昶,現任日出東方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書記。同時擔任江蘇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連云港市企業文化學會副會長、連云港市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副理事長。1986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市級以上榮譽20余項,享受政府津貼,并多次獲全國企業文化管理一等獎。個人專著《工作并快樂著》一書系國內第一部記錄管理實戰足跡的書籍。)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