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斌
【關鍵詞】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融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27—01
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現代化建設向農村中小學的不斷深入,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受到了數字化教學媒體與網絡化教育理念的多重考驗,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的不斷興起讓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由于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寄宿制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農村中小學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現狀,牽動著全面深化基礎信息技術發展的根本。面對新課程改革與實施的不斷深化、面對新的教學媒體與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面對新的課堂教學需求與自身信息技能的較大差距,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革新教學思想與教育模式,進一步認清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現狀,以全面提升信息素養與技能。
一、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認識
第一,逐步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和層次,不斷創新觀念示范課堂教學優勢,形成獨特高效的模式;第二,逐漸提升應用信息技術的認識與能力。雖然在農村寄宿制中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還普遍偏低,但在國家“三通兩平臺”等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信息化教學的硬件設備建設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滿足與補充,應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與媒體教學的意識,以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第三,進一步加強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的信念。通過對教師操作信息化教學媒體設備水平的培訓,提升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的信心;最后,形成教師之間的常態化交流與觀摩機制,加強同校教師之間、不同學校之間的教師的合作與聯系,實行學科組集體備課,校際間名師示范課觀摩,培養創新與共享課堂教學設計、課件和微課視頻等資源意識。
二、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偏低
面對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薄弱的問題,教育管理與行政部門應加強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與指導。一方面,通過各類網絡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如“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等,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基礎以及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模式等進行培訓,為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打好能力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積極倡導新興媒體與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來鍛煉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同時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監督、管理與考核,形成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明確標準。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
首先,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科特點,了解新教學模式與新媒體新技術下的教學改革發展形勢,能夠明確所教學科在課堂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途徑與方法;其次,在了解學科教學發展趨勢和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自主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在是否使用新媒體新技術等進行信息化教學上要有較強的判斷力,自主地在教學中應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并能夠向教育同伴們分享心得,在研討與推廣中總結出創新的教學模式;最后,教師還要不斷加強教學理論的學習,以各種方式來關注觀摩各地區名校名師的教學方式,時刻保持學習的意識和創新的精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才能真正實現深度融合。
四、強化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理論實踐
首先,培養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以及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實踐帶來的革新與變化。培養教師創造性地開展符合當前實際的理論與實踐探究的意識,是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的關鍵;其次,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更新要求教師隨時學習,及時提升自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技能??梢酝ㄟ^網絡視頻、專家講座以及同伴交流等方式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再次,倡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開展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研究工作。教學科研能力是教師不斷提高自身適應新形勢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教師信息素養和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手段。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有價值的、有實用性的探究,運用抽樣調查、理論研究、總結提煉、綜合考量、創新發展等方式,在傳統教學的“短板”上不斷總結新經驗,構建新模式。
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短板”,嚴重影響到了基礎教育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深度,同時也使得新技術新媒體與新理論在教學中的普及和應用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提升偏遠地區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使他們成為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并且能夠應用技術駕馭課堂的“技術應用型”教師,才會徹底的讓“三通兩平臺”等國家教育信息化投資帶來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普惠廣大的農村地區中小學。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