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曉紅
【關鍵詞】 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閱讀;寫字;課文;節日;習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87—01
小學語文因其學科的特殊性,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陣地之一,合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能促進其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一、寓“情感體驗”于“實踐活動”
除了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如,北師大版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特產”,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全國各地的特產,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學生的榮譽感,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感受祖國的博大、物產的豐富,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對祖國的山水產生向往之情。同時,在活動中通過各種分工合作、小組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明白要想小組成功,必須共同克服各種困難,維護集體榮譽感等道理。
二、寓“教育契機”于“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心理健康因素的課文,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塊主陣地,以教材為載體,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現行教材中不僅有思想性強、情感豐富、文質兼美的課文,而且課后還有“感情朗讀”的要求。教師可以采用“精講多讀、以讀代講”的教學策略來落實感情朗讀,使每節課用來讀書的時間不少于時間總量的二分之一。特別是對于中段語文教學,尤其要以讀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行。讓學生在讀讀悟悟、悟悟讀讀中受到文中人物品質的熏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觸動、美感的陶冶等,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三、寓“修身養性”于“寫字教學”
寫字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利環節,如果教師引導得當,能夠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在寫字教學中,筆者常巧借課堂生成進行有效點撥,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悟。如,在教授“射”字時,筆者讓學生觀察“身”做獨體字和做偏旁時,寫法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就發現“身”在做偏旁時,一撇沒有穿出。筆者緊跟著追問原因,學生結合以往的知識答到:因為他們住在一個房子里,那一撇寫出來影響整體的美觀。筆者抓住這個時機總結說:“這兩個字為了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寧可讓自己受委屈,那么我們要想生活得開心、和諧,是不是也要和善待人呢?”
四、寓“人生觀、世界觀”于“課文內容”
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人格結構的核心,特別是小學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有了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人生和世界有正確的認識,才能采取正確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生活。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讓學生在讀、說中認識人生觀和世界觀。如,在教學三年級“親情”這個單元時,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親情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的給予,還體現在精神方面的關懷,甚至是為親人獻出寶貴的生命。
五、寓“快樂的心境”于“節日氛圍”
學生們往往在過節時心情更愉悅。我們的課文中有許多與節日相關的內容,包括清明節、端午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這些節日文化中蘊含了取之不盡的教育源泉,用極具親和力和吸引力的節日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長學生的見識,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能夠使他們在快樂的節日氣氛中變得更加懂事。如,在“母親節”的活動中,通過讓學生搜集贊美母親的詩,說一句贊美母親的話,為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增進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將道德、情感、創新滲透于節日活動中,沁入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六、寓“心靈交流”于“習作教學”
有時候,小學生無法通過自我調整來解決心理問題,如果教師不夠細心或了解不夠,學生很容易走入更深的障礙區。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開設班級秘密“知心信箱”,讓學生通過寫信、寫作文等方式,將自己的心聲呈現出來。這樣教師能夠更好地捕捉學生的煩惱或快樂,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真正為學生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另外,教師還可采用多種形式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這樣不僅能加深師生感情,而且能促使學生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質。總之,習作是教師培養學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視的一塊“戰地”。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材料可以用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心理。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觀察、分析、理解、幫助學生,解開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結,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