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隱
【關鍵詞】 古詩文;背誦;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92—01
筆者在長期文言文教學中,注重采用多種手段加強誦讀教學,并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誦讀經典的熱情,促使學生對精短的文言文當堂成誦。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方法固然有死記硬背的因素,看似笨拙,實則巧妙,頗有一定的收獲。
一、教師示范法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把“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第一位的基本要求。要求學生背誦課文,教師應身先士卒,做好榜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要準確、流利地背誦課文,使學生深受感染,營造良好的背誦氛圍。尤其對于初學文言文的學生,教師的示范性吟詠誦讀是引領學生開啟文本之門的鑰匙。
其次,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是學生評價老師教學水平的一個感性依據。即使有的教師音質不佳,普通話也不很標準,但只要用心動情地范讀,同樣能博得學生的喝彩。學生折服教師的范讀,可以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易于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
再次,名家的朗誦輕如和風,重如洪鐘,抑揚頓挫,學生容易受感染。教師可有選擇性播放一些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資料,從朗誦家的范讀中受到熏陶和啟發,潛移默化地模仿一些朗讀方法和技巧,再通過教師的點撥和鼓勵,逐漸培養自覺的誦讀習慣,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斷提高。
二、師生共背法
上課時,教師要先讓學生正音斷句,順暢朗讀。起初讀慢一些,字音要讀準確,停頓要劃分恰當。第二步,讓學生結合注釋讀懂文章的大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把握誦讀節奏,揣摩語氣,感情朗讀。第三步,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事件的來龍去脈。第四步,師生互背,激發學生的背誦熱情,揣摩作者和文章中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過程中,把握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意圖,獲得理性的審美感受以及對文化的體認,開闊視野,陶冶心靈,提高課堂效率。
三、配樂誦讀法
古詩詞所特有的音韻美可以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充分彰顯出來。教師或利用跟課文相關音頻資料作為背景音樂,迫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曲調吟誦鏈接課文內容,沉浸在詩歌“美”的意境中。
《桃花源記》是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備課時教師把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預設為背景音樂,因為這首曲子表現了湘江兩岸生機勃發的春色美景和湘江兩岸人民建設家園的火熱干勁及對家鄉明天激情滿懷的美好憧憬,展現了一幅碧波滾滾、煙霧繚繞的湘江美景,樂曲以其鮮明的湖南花鼓音樂特色,時而跌宕激情,時而流暢如歌。上課時播放描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幻燈片,音樂一播出即刻吸引了全體學生,他們像一個個朗誦家,聲情并茂地背讀課文。
為了表達韓愈在《馬說》中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教師選擇了箏簫合奏曲《漁樵問答》,借樂曲對答式的旋律在優美清逸的氣氛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直觀配畫法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其實,初中古詩文中也不乏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作品。上課時,可先讓學生反復誦讀,之后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直觀的畫面表現詩的內容。很多學生有不錯的美術基礎,非常喜歡這種表達方式,把對美術的喜愛遷移到語文學習中,他們自發地挖掘詩歌意境,帶著自己審美特點的精采紛呈的作品紛紛涌現。這是幾種手段中做得最成功的一個。借助直觀的畫面,豐富的色彩和欣賞者自身的主觀體悟,詩歌的意境被大大地豐富了。
五、角色演讀法
在教學中,我有時會采用分角色讀,讓學生選擇自己愛讀的角色,使他們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課,讓他們根據角色臺詞鏈接課文內容,繪聲繪色地朗讀,何愁學生背不會課文。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