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繼忠
【關鍵詞】 地理教學;反思能力;知識;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5—0114—01
反思是一種自我評價,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 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結果進行審視判斷, 從而分析、研究、解決存在問題的過程, 是一種通過提高學習主體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反思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沒有反思的課堂學習是狹隘的學習,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反思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三個方面談談怎樣在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一、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
學生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活動也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在地理課堂上,學習某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是否達到了活動所要求的程度,包括對地理知識記憶的熟悉程度,對知識本質屬性的理解程度,對知識的各種表達形式的掌握程度。在經歷一些學習活動后,要反思自己學到了哪些新知識,這些新知識與自己原有的認識結構是如何聯系的,反思自己原有的認識結構有無欠缺。若有欠缺,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盡快補救。如,在教學《荒漠化防治》這一章節時,要求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發生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教師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先對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反思,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區域環境問題分析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并運用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實現知識遷移。
二、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
為了避免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知半解”式的學習, 地理教師應該將思維的觸角伸展開,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帶著問題, 帶著探究的欲望離開地理課堂,把對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延伸到課外,既能延長學生思維的時間,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同時也能暗示創新沒有止境,探究沒有盡頭。在相關的地理知識的探究活動結束之后,教師應要求學生盡力回憶自己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動,開始是怎樣想的,走過哪些彎路,碰到哪些釘子,為什么會走彎路,有什么教訓是可以吸取的;自己的思考與老師或同學的思考究竟誰對誰錯,哪種方案最優;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調節,為什么當時不能做出這些調節;自己在思考中有沒有做出某種預測,這種預測對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作用,自己在預測和估計方面有沒有普遍意義的東西可以歸納等。通過這些反思,不僅能使探究地理知識的方案、過程得到直接的改進,而且能在評估和改進方案的過程中得到新的地理知識,提高相關技能。
三、對學習中的認識、觀點進行反思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將所學知識與個人經驗結合起來, 觸及學生的態度與情操, 發展學生的智慧, 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并非是虛無縹緲的,應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體驗、培養。同樣在《荒漠化防治》這節課堂上,筆者讓學生根據某個區域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分析該區域的氣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環境特征,提高學生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根據該區域的自然環境分析該區域,結合教材相應內容,分析歸納、并以圖示的方式說出造成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思考,根據荒漠化發生的每一條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哪些不適合某地防治荒漠化的做法,也容許學生積極提出來。這樣培養了學生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并夯實了地理知識基礎。
總之,反思使人進步,反思是換一個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是發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去進行改進。學生的反思如同生物體吸收營養一樣,別人是無法替代的,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培養學生反思的能力,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效,也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課堂。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