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松芳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中的小組合作能夠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科學組建小組,搭建合作平臺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多是一問一答,課堂往往會出現被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壟斷”的情況,其他學生不能了解問題的解決過程,只能被動地知道結果。即使是小組合作學習,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組織,表面上看學生團團坐,幾個人圍在一起,但小組中往往成為優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學生則成了邊緣角色,有些甚至人在教室心在外。
因此,在組建小組時,教師要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把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在小組中每一名學生都有明確的位置及責任。大多數班級是這樣分組的:先把全班學生按照學業水平、性格、性別、家庭背景等差異分為四類,分別編號為1類、2類、3類、4類。再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人,其中1至4類學生各一人,因為1類和2類的學生各個方面表現較好,安排座位時,1類和4類坐同桌,2類和3類學生坐同桌。這樣每組都包含學習成績好、中、差的學生,全班各組平均成績大致相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在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組員調整和角色變動,甚至可以進行雙向選擇。
二、精心提煉問題,體現合作價值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體現合作的價值。不是所有的課堂學習內容都要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如果是較簡單的學習任務,學生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以發展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產生依賴。如果是較復雜的學習內容,依靠學生的獨立思考無法解決,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綜合來說,數學學習中那些具有很強開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內容,才是我們運用小組合作進行學習的內容。如教學“比的意義”時,學完比的意義后,為了讓學生弄清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組織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去探究這個問題。
三、明確合作要求,注重合作過程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如果一出現問題,教師就馬上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而不是先讓學生自己探究、思考,這就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要順利地合作完成一個任務,需要教師對小組合做的程度做出認真安排。如教學“比的意義”時,在研究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時,教師先向學生提出探究的內容:結合表格想一想,比與分數、除法有哪些聯系和區別?然后再進行小組內匯報和全班討論。在匯報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對匯報者的發言認真傾聽,允許組內成員和組外人員進行評價、補充、糾正和修改,組內成員優先,把小組匯報擴展為全班討論、全班交流。
這樣人人都有思考和評價的任務,既能做到知識資源的共享,使全體成員把握課堂教學中思維的方向,又能防止少數學生開小差。
四、教師適時引導,促進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的效果有時并不明顯,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學生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記錄的教學模式,養成了依賴心理,主觀上對小組學習有抵觸;有的是因為教師認為學生年齡小不會合作;有的是因為小組合作的要求不明確;還有的是因為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不能搭建完成任務的平臺,不知從何處著手。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非常重要,除了求助于書本,還可以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搜集有關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小組合作學習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這種學習方式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