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軍廣
小學作文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格式化、條框化,忽視實踐性、運用性的弊端。學生社會體驗不足,作文教學遠離實際,閉門造車,與生活脫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校外實踐活動課正好可以填補作文教學中的這些空白。那么,如何在實踐活動課上引領學生把文章“寫具體”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與大家探討。
一、注重科技引領
教師利用科技手段,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其寫作能力為目標,寓教于樂、注重實踐、多感官參與的活動和自主、自導、互動的方式,積極為學生作文提供寫作“原材料”,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會使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綜合實踐基地或青少年學生活動中心的主題教育場館中一般都設有3D或4D影像室。教師利用影像室進行作文教學,可使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興趣。小學課文《桂林山水》學生耳熟能詳:“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文中沒有一個“美”字,卻具體形象地寫出了漓江的秀麗。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3D錄像,讓學生置身其中,好像與作者一起放舟在碧波蕩漾的漓江之上,盡情地領略漓江那種獨特的美,從中真切感受如畫的漓江風光。這時再讓學生精讀課文,感受優美語言、生動詞句,感染力自然會增強,學生寫起作文來自然會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二、注重情景互融
實踐教育應具有實踐性、生活化、趣味性,重點突出問題導向,讓學生多感官參與、理性反思。“景中有物” “物中有景”,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情感流露,溢于言表。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時機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比喻、襯托、列數字等手段去敘述景物的形狀、顏色,引領學生說具體,寫具體。比如,可以列舉《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供學生寫作參考。作者抓住“四季常綠的枝條” “狹長的葉子”這些特點,然后調動自己的感官。用眼看,看到了楊梅的形狀、顏色:“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深紅,最后幾乎變成了黑的了”;用舌品,嘗到了楊梅的滋味:“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要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楊梅的美、嘗到楊梅的鮮。學生們通過學習以上的寫作方法,再去仿寫駐馬店嵖岈山風景區的紅葉。有人寫道:“晚秋霜降時節,漫山紅楓葉,火紅似海;懸崖峭壁間紅葉稀疏有致,美不勝收;間雜山菊映襯,絢爛多彩,讓你眼花繚亂,如癡如醉。”看,教師利用富有特色的資源開展活動,就會使學生作文更真實,更有說服力。
三、注重現場觀察
實踐基地場館設置主要是為了改變傳統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換學習環境,調整學習內容,調節學習節奏,讓學生保持好的學習狀態。實踐活動是鍛煉學生細節觀察的最佳課堂。學生校外活動時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各具特色,各有不同。比如在活動中學生“跳山羊”,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分解動作”,聽清教師所講的“跑、跳、呼、按、分、合、站……”學生只要留心觀察,細心品味,把動作要領組詞、造句、成段,就能很好表現“寫具體”。再如野炊,學生要做面條,從和面開始,“攪、拌、搓、揉、搟、抻、拉、擺、疊、切”,到放入鍋中,寫作時只要準確使用這10個動詞,就可以把做面條的過程寫得非常具體。校外活動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主體性的發揮,有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活動開展中,學生既有機會觀察和表述,又有機會聆聽和評價,這樣寫起作文來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實踐證明,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最易放飛學生想象,豐富學生所思,激發其好奇心、求知欲。作為教師,我們要利用好實踐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責 編 阿 寧)